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立秋,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下週,8月7日,21:30:34,農曆2018年六月(小)廿六,就是立秋節氣了。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對於立秋的早晚,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所謂立秋,是指太陽處在赤緯+16°19'的那一刻,如果,這一刻出現在上午,則稱為“早立秋”,如果出現在下午,則是“晚立秋”。

第二種:所謂的立秋早晚,是按陰曆的月份來說的。即立秋在陰曆六月為早,陰曆七月為晚。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按照以上兩種說法,第一種,則說明今年是晚立秋,而第二種說法,則說明今年是早立秋!

不論如何,今年立秋,還處於三伏當中,立秋之後還有一“伏”,酷熱的“秋老虎”尚在,暑氣難消,仍然要注意防暑降溫。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立秋,有哪些習俗呢?

習俗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

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習俗2: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習俗3: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

天津,在立秋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習俗4:秋忙會

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習俗5:食秋桃

浙江杭州,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

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立秋將至,暑難消,吃三瓜,清熱消暑

瓜類有清熱、利溼、消暑的作用,立秋前後,適當吃些瓜很好。

1、吃絲瓜——清香通便、祛風化痰

絲瓜,性寒、味甘,入肝、胃經,具有消暑利腸、祛風化痰、涼血解毒的功效。

絲瓜,不管是燉著吃、煲湯喝、還是蒜蓉、清蒸都可以,即使烹飪以後,絲瓜的清香味也很足,而且還有利尿涼血、解毒通便的作用。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2、吃瓠瓜——清熱開胃

初秋,氣溫仍較高,很多人胃口不好,將肉類和瓠瓜一起做菜,保證了蔬菜的攝入,也增加了蛋白質的攝入。

瓠瓜,性平,有利水消腫、止渴除煩、通淋散結的功效。

北方人,習慣用瓠瓜來做餃子餡,瓠瓜中特有的鮮香,與肉混合後很是美味。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3、吃冬瓜——補充水分、促進食慾

立秋後,暑難消,吃點冬瓜,可以清熱消暑、增進食慾。

冬瓜帶皮,一起煲湯,是許多人在暑熱正盛時愛用的食譜。

而且,冬瓜含有多種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能夠調節人體的代謝平衡。

所以,立秋時節,吃點冬瓜,也是不錯的選擇。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立秋後,天干燥,喝三茶,防“秋燥”

立秋之後,空氣溼度,有所減少,皮膚、鼻、咽容易感覺乾燥,不少人會發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一系列惱人的症狀,,些現象就是典型的中“秋燥”。

對付秋燥,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喝水,可以加點草藥茶,一起沖泡代茶飲,效果更佳!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1、喝蒲公英馬齒莧茶——清熱解暑、祛溼

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每日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蒲公英,擅長祛溼熱,可瀉火、利尿、除溼,改善溼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

馬齒莧,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溼作用。

赤小豆,健脾利溼、消腫解毒。薏苡仁,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

淡竹葉以滲溼洩熱見長。槐米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不發酵,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溼效果最佳!

2、喝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玉竹根茶——滋陰潤燥,生津止渴

取玉竹根2-4g,,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玉竹,是藥食兩用的植物,《本草綱目》將其列為上品。。

玉竹根,味甘多脂,質柔而潤,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

並且,玉竹中所含的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皮膚狀況有不錯的作用。

所以,初秋時節,用玉竹根泡水,是滋陰潤燥不錯的選擇。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3、喝蒲菊桔梗茶——潤肺止咳

取蒲公英根、菊苣、桔梗、玉竹,按2:2:1:1的比例,做成茶,每日取2-5g,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初秋,天氣乾燥,燥邪宜傷肺,所以,此時,要注意肺部的保護。

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稱,有廣譜殺菌的效果,可以幫助肺部對抗炎症,助力身體排出毒素!

桔梗,具有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等功能,對於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玉竹可治咽乾舌燥,並可生津止渴。菊苣根,可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增強免疫力。

此四者搭配,可潤肺、利咽、生津、止渴,是初秋潤肺養肺不錯的選擇。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立秋將至,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加之立秋要“貼秋膘”,於是,很多人,立秋一到,便開始“進補”。

此時,一定要注意,別盲目“貼秋膘”!

立秋後,進補是必要的,但進補不可以亂補,應注意避免以下問題。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1、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

現在人們的飲食狀況,大多屬於營養代謝過剩,所以,此時,如果身體沒有不適,建議不要盲目“貼秋膘”,以便於控制體重。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2、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3、忌多多益善

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要知道“過猶不及”的道理。

4、忌凡補必肉

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常常不堪重負…

立秋將至,吃三瓜,喝三茶,貼秋膘,做好一件事,秋冬少生病

結束語:

俗話說,“有一種熱,叫回籠熱;有一種虎,叫秋老虎。”

所以,立秋後,還是要注意防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