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六件孩子把你逼瘋的事情,其實是對他有好處的!

這六件孩子把你逼瘋的事情,其實是對他有好處的!

曾經有人告訴我,孩子最難養是第一年,熬熬熬熬熬熬過去就好了!

等到孩子一兩歲的時候,我想說:說這話的你給我過來,我保證打不死你!

如果說嬰兒是一隻小怪獸的話,那他至少還是一個隨我擺佈,沒有行動能力,只會用噪音折磨人的小怪獸。

等到娃長到一歲多,能走會跑了,於是我收穫了一隻能走會跑,破壞力驚人的小怪獸……

難搞程度不但沒降低而且升級了有沒有?

不過老母親還是相信人品定律,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每當被熊孩子搞到懷疑人生的時候,就會去學習一些幼兒心理行為的一些相關知識,以平復我分分鐘想要把熊孩子扔到垃圾桶的衝動。

所以,這些年我都是靠下面這些科學結論活著的,它們證明,我的痛苦,至少還是有意義的……

逼瘋事件一:

永遠把自己搞得髒兮兮

有一次我在公號上貼果果的照片,嘴巴上有食物殘渣,遭到很多人看不慣:你也太不用心了,怎麼不給娃擦乾淨?

是的,我確實不用心,因為我真的是用不過來心,熊孩子就像個汙漬吸收器一樣,剛才還乾淨白嫩人模人樣的,一轉身的功夫,就搞的褲子上都是泥巴,前襟上都是湯水,臉上糊著醬汁,頭髮上沾著酸奶……

於是過了不久我的潔癖就治好了:反正過一會兒還要髒,那著急洗什麼呢?一起懟到洗澡的時候集中清理多有效率。

你可能覺得我很懶,但是這種做法可是對孩子的認知很有幫助的哦

2013年在《Developmental Science 》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把食物搞得一頭一臉,抹得到處都是這種行為,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研究人員觀察了70名的幼兒之後,統計發現,比起那些規規矩矩吃東西的孩子,反而是那些把食物搞得亂七八糟的孩子,能夠更準確的學習與這些食物相關的詞彙。

所以,當你家孩子又搞得渾身髒兮兮的時候,只要想一想:他這是在學習啊!是不是突然覺得好過了不少呢!

逼瘋事件二:

無論什麼問題都回答“不要”

你要吃飯嗎? 不要!

你要換衣服嗎? 不要!

你要紅色的衣服還是藍色的衣服? 不要

孩子,你忒不講理了,咋不按套路走捏?

說起來挺悲哀,你家孩子平時喊得最多的一個詞,不見得是“媽媽”,而很可能是“不要”。

被拒絕的滋味是很難過的,尤其被那個耗費你無數心血才養大的小不點兒拒絕,更是會激起你想把他回回爐的衝動。

但是請記住,那個滿嘴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的熊孩子,其實正在發展“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我是我,我和你不一樣,我有自己的想法。

其實,正在經歷這一切的孩子也是很痛苦的:我們這麼相愛,這麼親密,你居然想的和我不一樣,太傷心了。

雖然雙方都挺難受,但是這番雞飛狗跳還是有意義的,經歷了這個“自我認同(懟爹懟媽)”的過程,孩子才可以變得擁有獨立意識,並發展出健康的自我概念。

過於順從,沒有經歷反叛的孩子,會總是覺得自己是父母的附屬品,雖然乖,卻沒有主見,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這才更加悲哀不是嘛?

逼瘋事件之三:

黏在身上

孩子好像一刻離不開你,在家黏在身上,出門掛在身上,想要自己出個門,熊孩子更會像八爪魚一樣纏在身上,掰都掰不下來。

這樣的行為一定會讓媽媽感到窒息:老孃不要生活不要社交不要自我的嘛!能不能不要黏啦?

雖然黏人的娃非常煩,但是請記住,孩子之所以黏著你,是因為在你這裡感受到了歸屬感和安全感,這對於一個孩子是非常好的事情,代表了他的情感發展正常。

尤其當他面對陌生環境,緊緊抓住你的時候,其實是想告訴你,媽媽我很緊張。黏在媽媽身上汲取一些力量之後,才會慢慢讓緊張的情緒消失。

黏人是很討厭,但是不能簡單粗暴的把孩子推遠哦!需要一些套路的:

  • 不肯自己玩,無時不刻不在黏人抱大腿的娃,怎麼帶才不至於崩潰
  • 一歲多黏人算正常,三歲多還在黏人就是不良行為,時時刻刻要關注的孩子怎麼破?

逼瘋事件之四:

動不動精神崩潰,大發脾氣

這可以說是幼兒時期的孩子最令人頭痛的事情了,娃不是個娃,是顆定時炸彈,一眼不合崩潰大哭,好長時間都哄不好。比定時炸彈還糟糕的是,他沒有秒錶,幾乎無法預測他什麼時候會炸,在家炸也還好,如果在公共場合炸,老母親真的是沒有臉見人了……

雖然說孩子發脾氣這個事總是很讓人懷疑人生,但是它也是有光明的一面的。

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其實是因為他正在學習健康有效的應對機制來處理困難的情緒,也就是說,孩子需要機會去感受從“難受”到“平靜”的這個過程,他感受得多,才能慢慢學會要如何應對情緒。簡單粗暴的用恐嚇方式的讓孩子只是不敢哭鬧,對他們學習控制情緒並沒有好處。

我家毛頭也曾經是個一言不合滿地打滾聲嘶力竭震耳欲聾的熊孩子,現在在控制情緒上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學會用語言傾訴,學會獨處一會兒來讓自己平靜,雖然有的時候依然會崩潰,但是頻率已經大大降低,相信他今後還會繼續進步噠!

  • 該怎樣拯救你,我情緒崩潰的小怪獸

逼瘋事件之五:

一刻不停,屁股長刺坐不住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這就是熊孩子永動機般的精力。

我無法理解,他們是怎麼做到睜開眼睛就開始亂跑亂動,一刻安靜的時候都沒有呢?就算是看電視,也沒法靜止,總是要扭來扭去,從椅子上扭到地上,然後再爬回來,循環往復……

其實,就算是如此好動的孩子,也非常可能是個健康正常的孩子,之所以他們那麼好動,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就是被設計成那麼好動的,我們的孩子對運動的天然渴望,可以讓他們一生都保持健康。

2005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稱,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越是那些坐不住的孩子,長大後體重數據就會越理想,身體會更加健康,而那些從小就“坐得住”的孩子,長大後超重的會比較多。

某橙突然覺得被躺槍了……人家只是想當個安靜的女孩紙而已,居然要付出這麼大代價嘛!!

不過我家坐不住的毛頭確實是身材很棒沒錯啦!

  • 我家寶寶從來都坐不住,他是不是有多動症?

逼瘋事件之六:

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小孩子這種動物,就是永遠都不懂什麼叫做“著急”,他們做什麼事情全都是晃晃悠悠,慢慢吞吞,你越是著急出門,他們越是閒庭信步,真的非常讓人冒火。

雖然我們知道,小孩子他們沒有時間觀念,要慢慢教,但是依然無法阻止我對要遲到的娃兒發飆……

但事實上,我們實在是過度要求孩子了,幼兒慢吞吞的樣子,才是他們原本應該有的樣子,他們需要感知和感受周圍,去想象,去思考。

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他們才能體會自己是誰,會做些什麼。讓他用自己喜歡的節奏行動和玩耍,他才有餘力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象與現實,言語與行動。這一切能夠使他發現自己並瞭解他人,最終形成對自我以及世界的認知。

所以呢,尊重孩子的磨蹭吧,大不了凡事多提前一個小時準備……

當然了,想要快點出門還是有點小套路的。

  • 獨家妙招,如何在10分鐘之內把磨磨蹭蹭的小拖油瓶帶出門

1-3歲的孩子,是非常難搞的兩年,娃兒開始行動力爆表,腦子卻還缺根線,既要保持自我,又要依戀父母……真的是有夠糾結的兩年。

不過,這兩年也是他們飛速成長的兩年,從一個懵懂的嬰兒,變得像個有主見的小大人一樣。

一切崩潰,都是值得的,不是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