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没有回忆,只有生活

汶川地震十周年:没有回忆,只有生活

一个汶川地震救援者的心声

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作为2008年汶川地震的亲历者、救援者,我对于5月12日一直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既不是念念不忘,也不是置之脑后。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连日来,许多媒体争相报道当年的现场救助,挖掘感人事迹,好像大家心中都有放不下的过去,或者是到了这个日子总得有点说法才是,否则就对不起10年前遇难的人们。

虽然十年前的惨烈故事依旧鲜活,但此时此刻,我不想这样去说:“向死而生,活出精彩,方才可以告慰成千上万的死难者!”我只是觉得对于幸存的人来讲,说这样的话太苍白了。

我更想说的是:往前走吧,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该放下的就放下吧,把该过的日子过下去就好。因为,总会过去的是回忆,难以逃避的是生活。

也因为,我明白,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或者说,我们该怎么样活着?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可以忘却灾难,却不可以漠视死亡。因为,我们还要活下去!

汶川地震十周年:没有回忆,只有生活

两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我再讲两个关于我的临床故事,都跟死亡有关,但情感、认知与行为却大相径庭。

有一位老者,91岁,突然发病,器官衰竭,没得救了,医生如实告诉家人准备后事,哪里想得到,他家人不仅不能接受,还破口大骂医生“……说话不吉利,想咒他死!”

有一位干部,年轻有为,前途无限,却喜好喝茅台,因为过量饮酒,犯过两次病,第三次,死了。一家人不买账,“这么年轻,又是领导干部,怎么可能死呢!”

很显然,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非常忌讳的词,没有人去准备死亡的。即使是大限将至,也不愿意去思考死亡,以至于许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处理而抱憾离世。

特别是,我们为了保护活着的亲人或者小孩子,就把跟死亡有关的事情隔离开来,把死亡的消息封锁起来,最后却导致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伤害和麻烦。许多年过去了,还在耿耿于怀“为什么不让我见最后一面!”

其结果,不仅让活着的人永远记恨这件事情,而且也对死亡过分敏感,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死亡教育”和“死亡观念”。

汶川地震十周年:没有回忆,只有生活

死亡教育,在欧美国家发展得相当成熟

在西方国家,关于死亡的书籍随处可见,关于死亡的教育早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甚至从幼儿园就已近潜移默化地开始了。

这些国家的殡仪馆,是一个人们可以自由来往的必去的地方,许多人都会主动躺在棺材里体验死亡,坟墓大都建在城镇的黄金地段,常常与住家为邻,在那里读书送花,他们不怕鬼,愿意与死人朝夕相处。

再看看我们中国人,绝对不能说“死”,因为不吉利;也不能轻易到墓地,因为在荒郊野外阴森恐怖;我们到墓地送钞票送食物,唯恐惹得死鬼不高兴,或者跟回家。

这就是东西方两者的巨大差异,同时彰显着我们“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导致更多的恐惧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以至于借助迷信活动获得暂时的心灵安宁。

汶川地震十周年:没有回忆,只有生活

对待死亡不同,生活追求也就不同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价值追求单一,无论事业成功与否,都喜欢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这一点并不分两岸还是华侨,都一样,都是沉湎于世俗生活当中。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而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则是多元化的。虽然也有不少人关心物质生活,但更多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比如,有的人喜欢冒险,有的人身价数亿却生活十分简朴,他们对于别人如何生活如何富有完全不在乎,只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价值。

欧美人都知道:“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这是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多元化的主要依据之一。

我的一些四川的朋友们,虽然经历了大地震,丧失了亲人,失去了家园,但他们还是要擦干了眼泪,放弃了恩怨情仇,终将以一颗平常之心看待生命、看待他人、看待社会,一如既往地过日子。

关于“怎样才算活着”这件事情,恰恰应当是“死亡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我们都是向死而生的,这应该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道理很简单,人总是会死的,而且不分性别年龄地位,也不分贫穷和富有,所以死其实并不可怕。

也正因为意识到了生命会有终止的那一天,灾难终究会过去,日子还是要一天一天地过下去,生活才会有了动能,才会更加懂得不能漠视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

死亡,应当是我们生活的引路人和鼓舞者,而不是把我们导向虚无可怕境地的魔鬼。

汶川地震十周年:没有回忆,只有生活

死亡是我们生活的最好老师

我们的生命非常有限,即便一生平顺,也不过三万多天而已,即使命大的人也不过四万天左右。我们多活一天,就距离死亡近了一天,话虽糙,却是谁都逃不过的大实话。

所以,死亡的威胁不可以击垮我们,而是要倍加珍惜每一个时刻,激发我们生活的热情,给予我们生活的动能,更赋予我们人生的智慧,朝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大踏步前进。

比如说,去做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绝不延迟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去选择一个我们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放下所有的猜忌怨恨去过日子……。

我们不再沉溺于懒散、世俗、金钱、物质、名位、争斗,我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筹划并实践我们仅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和平淡人生。

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终究会有死的那一天,而且越来越近,我们就会主动思考生命,从而获得大彻大悟:向死而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在丰厚生命。

汶川地震十周年:没有回忆,只有生活

向死而生,我们要补上这重要的一课

我的曾经的死亡经历和汶川救援告诉我,也让我的灵魂开了窍:好在我们还有一点时间,还有基本健康,还有同路人,还有未完成的事情,还能好好地善待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好好地善待我们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人。

很喜欢毕淑敏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的意义便在于我们要努力赋予它的意义。”

是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本书,假如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而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自由书写,终究会写成什么样子,全在于我们自己。

请记得,纵然有美好愿望,时光却不能倒流。你所书写的每一页都是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都应当是丰满的、愉悦的、有价值的,而所有这些,恰恰是蕴含在我们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当中。

向死而生,我们都要补上这一课。关于怎么样活着这件事情,死亡应当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回忆,只有生活。是为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十年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