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什麼樣的家庭容易培養出學優生?

相信每位家長都有堅信不疑的答案!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這個課題也是教育專家探討的熱點!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如果採用大數據分析的方法

來解析這個問題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

美國的“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實驗範圍:選定1000所學校,

每所學校抽取20名學生作為樣本(共20000人),

實驗對象覆蓋幼兒園至小學五年級;

實驗方法:調查每個孩子的學習成績

和父母學歷、家庭教育方式等多個因素,

通過這些數據分析家庭教育中各種因素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影響!

選定的影響因素包括14個——

1.父母學歷高

2.家庭完整

3.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4.父母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5.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及以上

6.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7.父母在家講英語

8.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9.是被收養兒童

10.經常被打

11.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12.經常看電視

13.家中藏書多

14.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其中有7個因素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影響極大,

另外7個卻幾乎無關!

有影響的7個是:1、3、5、7、9、11、13;

無關的7個是:2、4、6、8、10、12、14。

這一結果讓很多人頗感意外——

因為他顛覆了很多傳統的家教觀念!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第一組:家庭

父母學歷高(有關)

VS

家庭完整(無關)

不必擔心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學習有什麼影響,

學優生的培養與家庭完整性幾乎無關。

父母的學歷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這到底是遺傳因素?

還是高學歷父母能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更多幫助?

後面的調查可以給我們答案。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第二組:環境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有關)

VS

父母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無關)

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

今有“高燒不退”的學區房問題。

可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

為什麼我們最為看重的教育環境,

實際上與孩子的學習幾乎無關呢?

但另一項調查卻顯示——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很有好處!

難道不應該是“寒門出貴子”嗎?

至少在美國並不是這樣!

父母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孩子成績反倒好,

其實這也證明了一個論斷:

比“學區房”、“名牌小學”

這些硬環境更重要的是孩子成長的“軟環境”,

而且這種“軟環境”只能依賴父母來提供,

根本不可能通過學校、補課班等外在因素來替代或補足。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第三組:陪伴

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及以上(有關)

VS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無關)

在很多時候,

我們非常鼓勵父母給孩子更多陪伴,

這項調查卻給我們潑了涼水!

母親的陪伴幾乎沒有對孩子的學習產生任何作用,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

母親育齡較晚竟然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好處!

我們不得不承認:

單純的陪伴或許不能解決問題,

孩子需要的是心靈層面的支持與引導,

母親擁有成熟的教育觀念真的很重要!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第四組:培養

父母在家講英語(有關)

VS

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無關)

近期“遊學”火熱,

孩子忙趁著暑期去博物館開眼界、學知識,

各類夏令營活動也開展得火熱,

可這項研究卻再次給我們潑了冷水!

定期去博物館與孩子的學習沒多大關係,

相反,父母的語言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卻很大!

這一組的對比的焦點在於對孩子的培養方式——

直接的、刻意的培養遠不如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育孩子,比“言傳”更重要的是“身教”。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第五組:苦難

是被收養兒童(有關)

VS

經常被打(無關)

這涉及到一個最為敏感的問題:

吃苦教育、苦難教育到底有沒有用?

首先是“被收養兒童”明顯更加珍惜學習機會,

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但另一方面經常打孩子,所謂“棍棒教育”

並不能對孩子的學習有任何促進作用。

所以說經受苦難在孩子在成長中有沒有用?

有用!

但是,吃苦教育≠棍棒教育

尤其是學優生絕對不是打出來的!

而且這一組對比還可以解釋前面的一個問題:

第一組“家庭”的對比中,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學習會更好,

很多人會以為是遺傳因素在起作用,

但在這裡“被收養兒童”學業成績更好,

卻足以證明——

高學歷父母的教育優勢不在於基因,

而是更科學合理的教育理念。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第六組:溝通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有關)

VS

經常看電視(無關)

這一組就非常明瞭了:

家校溝通極其重要!

家長與老師及時溝通,

非常利於孩子學習成績的提升。

我們常說最好的教育模式就是——

家長信任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當然,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個奇怪的結果:

大多數家長都深惡痛絕的電視,

原來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影響並不大!

同樣的,現在很多家長也把網絡遊戲、手機小視頻

等新鮮事物視為洪水猛獸,

想要一堵了之、一禁了之!

實際上,孩子有獨立的思維、獨立的意識。

教育孩子不是“馬不吃草強按頭”的事情,

堵不如疏!一味禁止不如加強溝通。

一方面是和學校、老師溝通,

另一方面的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

溝通後,你可能很快就會發現:

問題的癥結原來並不是網絡遊戲。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第七組:閱讀

家中藏書多(有關)

VS

幾乎每天都聽父母讀書(無關)

這一組對比是最令人大跌眼鏡的!

什麼?家裡藏書有利於孩子學習,

帶領孩子讀書卻沒什麼用?

原因何在?

可能這是最難以解釋的一組對比,

更有很多父母事必躬親陪著孩子閱讀,

但真相卻是,這都沒什麼用!

有用的是在家長收藏書……

這確實很難以理解,

我想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

閱讀實在是一個過於個人化的事情,

而促使孩子去閱讀的不是家長的力量而是興趣的力量。

所以我們還是扔掉那些“必讀書單”吧,

也彆強迫孩子去讀什麼經典名著。

把讀書的自主權交還給孩子吧!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當然,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提出反對意見——

首先,調查的樣本量涉及20000個孩子,

能反映一定的問題,

但與現在動輒上億的大數據分析相比,

樣本的覆蓋量仍然需要擴充;

其次,這次實驗覆蓋的年齡段實在有限,

開始於幼兒園,截止於小學五年級,

其實更需要關注的是中學、大學階段的成績,

因為至少在我們中國的家長看來,

那些成績才更有價值,更具代表性。

什麼樣的家庭易培養出學優生?

更為關鍵的一個分歧是——

什麼是學優生?

是成績好?是潛力足?還是發展好?

要知道“成績好”和“發展好”是兩個概念。

在成績這個維度上,

智力因素佔有極大的份額,

與學習習慣也有極大的關係。

而要讓孩子取得全面發展,

成為一個健康、幸福的人,

那性格因素又是至關重要的!

上面的14個因素中,

7個“無關因素”真的就是無關的嗎?

例如“家庭完整”“父母陪伴”“親子閱讀”……

這些因素雖然在智力培育這個維度上無足輕重,

但對於孩子性格的發展卻是至關重要的!

的確,用數據分析的方法解讀家教問題很直觀,

但卻漏掉了很多需要關注的細節,

缺乏了教育該有的溫度。

我們擺出這些分析結果,

決不是要“故作驚人語”,

更不是給認真培養孩子的家長潑冷水!

只是想提醒那些已經被競爭的焦慮衝昏頭腦的家長們: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決定孩子成敗的絕不是在起跑線上的速度,

我們不妨多一些耐心去靜待花開。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