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閩粵贛邊區史(連載二)

中共閩粵贛邊區史

閩粵贛邊區黨史編審領導小組 著林天乙 主編

(連載二)

中共閩粵贛邊區史(連載二)

第一編 大革命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第一章 中共閩粵贛邊區地方組織的建立和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第一節 第一次大革命和中共閩粵贛邊區地方組織的建立

一、馬克思主義在邊區的傳播

閩粵贛邊區包括福建省的閩西、閩南地區,廣東省的潮汕、梅州地區,江西省的贛南地區。這幾個地區不僅在地理上相互毗連,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歷來十分密切。閩粵贛邊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創建並長期堅持革命鬥爭的一個重要戰略區域,是個特定的概念。

閩粵贛邊區境內,山地與丘陵居多,東南濱海有漳州、汕頭平原;汀江、九龍江、韓江、東江、贛江川流其間,分別注入東海和南海。邊區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溫暖多雨,物產和礦藏豐富,人口眾多,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帝國主義和中國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一個封建的中國變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中華民族陷入了更加苦難的深淵。作為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矛盾———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在閩粵贛邊區也表現得十分尖銳與突出。“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閩粵贛邊區人民,進行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運動在邊區此起彼伏,太平天國革命、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都曾在邊區掀起軒然大波。但是,由於沒有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歷次的革命運動最後都歸於失敗。

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闢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歷史的新紀元。五四運動後,經過馬克思主義者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者的激烈論戰,以及馬克思主義者對無政府主義等小資產階級錯誤思潮的批判,馬克思主義逐漸以它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吸引著眾多的進步青年,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迅速地成為一股時代潮流。閩粵贛邊區成了當時全國較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地區之一。

在粵東(亦稱“東江”)的潮梅地區,1920年1月,潮安青年圖書社即開始銷售《新青年》《新潮》《新生活》《新婦女》《少年中國》《少年世界》《獨秀文存》等數十種進步書刊。同年2月,華僑青年姚維殷、廖質生從新加坡將《共產主義淺說》《社會主義史略》等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書籍2000多冊帶回潮安,交給潮安青年圖書社銷售。從此,馬克思主義開始在潮安及其鄰近的汕頭、澄海、揭陽、潮陽等縣市傳播。青年圖書社及其後來開設的青年書店,是潮汕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後,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委的外圍組織“新學生社”先後在汕頭、揭陽、普寧、饒平等地建立了支社,一批進步社團相繼成立,出版報刊,宣傳新思想。1924年12月以後,隨著《嚮導》和《中國青年》在潮汕地區的擴大發行,馬克思主義在潮汕的傳播也進一步深入。與此同時,國內許多宣傳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的代表性刊物及書籍也不斷傳到梅州地區。

在閩西南地區,漳州是孫中山“閩南護法區”的政治中心,廈門是閩西南的主要出海口和華南的重要海港城市,它們與上海、廣州、香港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十分密切。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首先在漳州、廈門及其鄰近的泉州、龍巖等縣市逐步得到傳播,愛國華僑陳嘉庚創辦的廈門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與中心。1919年12月1日在漳州創刊的《閩星》半週刊,在宣傳無政府主義的同時,也用大量的篇幅發表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及現狀的文章,先後連載《現代俄羅斯的研究》《俄羅斯憲法評譯》等文。《閩星》成了當時福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聲。同年年底在漳州成立的“新閩學書店”,專門銷售《新青年》《新潮》等書刊。1922年至1923年間,一批受新思潮和馬克思主義影響的進步教師,先後應聘來到廈門集美學校任教。他們在課堂上講解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新思潮,給學生以啟蒙性的極大影響。1923年4月,集美學校圖書館在《集美學校週刊》上發表通告,向學生推薦圖書館近年來購藏的《新俄遊記》《馬克思派社會主義》《馬克思學說概要》《社會主義與進化》等有關蘇聯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書籍。同年6月,進步教員蔡鬥垣把自己收集到的《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討論集》《階級鬥爭》《前鋒》《嚮導》《哲學問題》等一批書刊贈送給集美學校圖書館,以供師生閱讀和研究。在十分活躍的學習與研究氣氛中,不少集美學校的師生,特別是一些家境貧寒的師範部學生,逐步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同一期間,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各種新思潮,也開始傳播到閩西地區。

在贛南地區,五四運動後,一些在北京、上海、廣州、南昌、福州、廈門等大中城市讀書並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贛南籍進步知識分子,先後回到家鄉,建立進步的學生組織青年學會等,創辦進步刊物《尋鄔雜誌》等,在地方上傳播馬克思主義。

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在閩粵贛邊區的傳播,各地的一批進步分子開始了思想方向的轉變,逐步地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發動領導的工人運動高潮中,特別是1924年1月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廣州成為國共兩黨領導國民革命的政治中心之後,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統治為目標的大革命洪流,迅速波及閩粵贛邊區。在這種新形勢下,各地湧現出來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積極組織各種進步團體和創辦各種革命刊物。他們在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到各地的工人中去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把馬克思主義同本地區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為邊區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

二、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建黨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開。大會明確地提出了中國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指出“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並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農民“天然是工人階級之同盟者”,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如果不去發動和組織農民起來鬥爭,中國革命的成功和無產階級領導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為取得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地位,大會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以適應革命大發展的需要。關於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規律進程中的重大進步。中共“四大”的召開,還大大地促進了全國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由於閩粵贛邊區靠近當時國民革命運動的政治中心廣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工農革命運動的發展比較迅速,並湧現出一大批工農革命運動的領導骨幹和積極分子,他們之中的先進人物相繼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因此,閩粵贛邊區成為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較早建立並迅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在邊區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是先建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基層組織,後建立共產黨的支部組織。

在東江潮梅地區,1925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和幫助下,廣東革命政府舉行第一次東征,討伐盤踞在東江地區的軍閥陳炯明部隊。東征軍先後攻佔淡水、海豐、揭陽、汕頭、潮安、興寧、梅縣等地,於同年3月底擊潰陳炯明所部主力。在第一次東征之前,中共廣東區執行委員會(即中共廣東區委,亦稱中共兩廣區委)和共青團廣東區委,即已經派遣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到東江地區開展工農運動。第一次東征期間,根據東征軍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關於要加緊建立潮汕共產黨、共青團組織的意見與部署,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帶領中共黨員楊石魂、廖其清(已在汕頭)、宋青到汕頭開展建立黨、團工作,於3月中旬在汕頭成立了共青團汕頭支部(特別支部),由廖其清任書記,楊石魂任宣傳兼農工幹事,宋青任學生兼婦運幹事。與此同時,成立了中共汕頭特別支部,書記楊石魂。當時,汕頭的黨、團組織尚處於“混合”狀態中。此外,海陸豐農民運動的著名領導人彭湃,根據中共廣東區委和周恩來的指示,於同年3月在海豐縣成立中共海陸豐支部,書記彭湃。4月間,中共海陸豐支部改為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書記鄭志雲,黨員10人左右。同時成立共青團海陸豐特別支部。

1925年3月,在汕頭由廖其清介紹加入共產黨組織的賴釋然被派回大埔縣高陂發展黨員,從事建黨活動,於5月間成立了中共大埔支部。同年7月,奉派從汕頭回到五華縣開展建黨工作的宋青,在安流成立了中共五華支部。到11月間,五華全縣已有黨員20餘人。

1925年5月21日,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軍閥劉(震寰)、楊(希閔)叛亂時,周恩來指示在東征軍中的共產黨員魯易等人留在潮汕,與廖其清、楊石魂、宋青、賴炎光、方臨川等人一起繼續領導工農運動和開展黨、團組織的秘密活動。到7月初,共青團汕頭特支已發展到32人。於是共青團廣東區委即決定成立共青團汕頭地委。8月13日,共青團汕頭地委正式成立,書記廖其清、宣傳兼農工委員楊石魂、學生委員伍治之。下轄3個團支部和1個團小組,團員共39人。在此前後,潮安、揭陽、普寧等縣也相繼建立了共青團支部組織,海豐縣建立了共青團特別支部。

1925年6月,在東征軍回師廣州平定劉、楊叛亂期間,原來已被打敗的陳燜明殘部趁機捲土重來,於9月重新佔領東江地區。7月1日在廣州成立的國民政府,於10月上句決定舉行第二次東征,任命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周恩來為總政治部主任。由於得到東江地區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協會會員的支持,東征軍迅速地在11月底全殲陳炯明餘部並收復了東江地區。在第二次東征勝利和廣東全省獲得統一的有利形勢下,東江地區的共青團和共產黨組織迅速得到發展,陸豐、紫金、惠陽、潮安、澄海、五華、大埔、梅縣、興寧、豐順等縣先後建立了共產黨的特別支部、支部和黨小組的組織。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決定,於10月29日成立了中共海陸豐地委,書記彭湃、組織委員鄭志雲、宣傳委員李國珍,隸屬於中共廣東區委領導。接著,周恩來根據當時潮梅地區革命鬥爭形勢發展的需要,致電中共廣東區委,建議迅速調派幹部到汕頭,以加快潮梅地區共產黨組織的發展工作。12月5日,中共廣東區委決定委派賴玉潤(賴先聲)等人前往潮梅地區開展黨的工作。隨後,在汕頭正式成立了中共潮梅特委,書記賴玉潤、組織部長劉錦漢、宣傳部長丁願、農運部長彭湃、工運部長楊石魂、婦運部長鄧穎超、委員郭瘦真(兼管潮安縣黨的工作)。此時,共青團汕頭地委書記為伍治之。1926年初,潮梅地區的十幾個縣市先後建立了共產黨的特別支部和支部組織。到1926年冬,汕頭市和潮汕各縣共有黨員2000人左右;海豐、陸豐縣共有黨員700人。

1926年3月,中共潮梅特委改稱為中共汕頭地委,仍由賴玉潤任書記。3月底至5、6月間,賴玉潤一度在中共廣東區委工作,由楊石魂代理其地委書記職務。同年9月,廣東區委指派羅明接任汕頭地委書記,常委有楊石魂、彭湃、丁願、饒衛華等,他們分別負責組織、宣傳、工運、農運、婦運等工作。中共海陸豐地委、潮梅特委和汕頭地委的相繼成立,大大地促進了東江地區各縣黨、團組織的發展,加強了統一領導。

1926年8月,共青團廣東區委組織部長黃居仁、委員謝蔚然奉派到梅縣,主持召開梅州地區共青團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共青團梅縣地方委員會,統一領導梅縣、興寧、蕉嶺、平遠和贛南尋鄔、閩西武平等縣團組織,書記謝蔚然,組織部長陳勁軍、宣傳部長李仁華、學生部長盧其新、婦女部長藍柏章。同年9月,謝蔚然奉調回廣州工作,由陳勁軍任共青團梅縣地委書記,同時增加肖向榮為團地委秘書。

1926年11月和12月間,中共廣東區委先後決定成立中共大埔縣部委和中共梅縣部委,領導大埔、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平遠、尋鄔、武平等縣的共產黨組織,並指派劉標靈為梅縣部委書記,張維為組織部長,吳健民為宣傳部長(後楊廣存)。

在閩西南地區,1924年底,廈門集美學校師範部進步學生李覺民經團中央批准,被吸收參加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6月,正當“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怒潮席捲廈門時,共青團廣東區委指派的廣東團區委候補委員藍裕業,以國民會議促進會代表的身份來到廈門指導學生運動並開展建團活動。他根據李覺民的介紹,在集美學校吸收信仰共產主義的先進學生羅揚才、邱泮林、劉端生等6人加入共青團,成立了共青團廈門支部,由李覺民任支部書記。這是廈門地區的第一個共青團支部。同年11月,根據共青團廣東區委的指示,共青團廈門支部改為共青團廈門特別支部。

1925年11月,從集美學校畢業後升入廈門大學讀書的羅揚才,在廣州出席兩廣地區學生代表大會期間,經羅明和共青團廣東區委書記楊善集的介紹,由學代會的中共支部吸收加入共產黨。翌年1月間,李覺民在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又經羅明、楊善集的介紹,由國民黨“二大”的中共支部吸收加入共產黨。與此同時,中共廣東區委為加快中共廈門地方組織的建立,決定廣東大學學生、中共黨員羅秋天轉入廈門大學讀書,秘密開展黨的工作。

1926年2月間,羅明受中共廣東區委的指派,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和中共廣東區委特派員的雙重身份來到廈門,一面為毛澤東主辦的第六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招收學員,一面幫助整頓和發展廈門的黨、團組織。到3月間,廈門地區的中共黨員已發展到18人,共青團員發展到25人,併成立了黨團合一的廈門特別支部幹事會,由阮山任幹事會書記,李覺民任組織委員,劉大業任宣傳委員,羅揚才任幹事會所屬“學委”委員;羅明以特派員身份參加幹事會領導工作。廈門特支幹事會成立後,根據廈門地區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人數迅速增加的情況,為了更好地開展組織生活和日常鬥爭,又及時決定對原共青團廈門特支所屬的廈島、集美兩個支部重新進行組合,共成立了7個黨團合一的支部組織,即廈門大學支部、集美學校小學部支部、集美學校師範部支部、廈門中山中學支部、廈門“育清”(育民小學和清河小學)支部、廈門大中街支部、禾山農村支部。這7個支部,均直屬於廈門特支幹事會的領導之下。與此同時,羅明在廈門黨團組織的配合下,為農民運動講習所錄取了9名學員,並在廈門送他們上船去廣州學習。羅明於4月間才返回廣州。

1926年4月至5月間,根據中共廣東區委和共青團廣東區委關於各地共青團組織實行“黨團分化”的指示精神,廈門特支幹事會實行黨、團分開,並正式成立了中共廈門特別支部幹事會,書記阮山、宣傳兼組織委員劉大業、學運委員羅揚才、農運委員嚴子輝、工運委員柯子鴻,下轄廈門大學等4個黨支部。同時,重新改組了共青團廈門特別支部,書記羅揚才(兼)、組織委員黃清淮、宣傳委員陳祖華、學運委員莊醒民。中共廈門特別支部和共青團廈門特別支部,分別直屬中共廣東區委和共青團廣東區委領導。

中共廈門特別支部成立後,一面在廈門地區積極發動群眾性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和進一步發展黨組織,一面陸續派出黨員骨幹分子分赴閩西、泉州、漳州地區開展建黨活動。7月間,奉派到閩西的阮山、林心堯,在永定縣上湖雷羊頭村建立了中共永定支部,為閩西地區第一個共產黨支部,由阮山任書記。同月,奉派到漳州地區的胡窮我、羅揚才,在石碼建立了中共石碼支部,由胡窮我任書記。(未完待續)(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