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那麼好,爲什麼歐巴馬不做?

解強強


奧巴馬不是不想減稅,但優先考慮的是向富人甚至中產加稅,以維護民主黨選民及社會較低層選民的“大政府”所需要的支出。作為共和黨總統的特朗普,與民主黨人的奧巴馬,在減稅問題上所持的態度有天差地別,這一點也不奇怪。

早年在中國學美國政治,被頻頻告知美國兩大政黨都是一丘之貉,沒有兩樣。在美國生活幾十年了,發現美國的兩黨在許多方面的政策都是針鋒相對的。簡單的說,共和黨提倡小政府、自由競爭;民主黨堅持大政府、社會公平。

相對共和黨,選奧巴馬上臺的民主黨選民更多的是較底層的移民等弱勢團體和小企業主等。這些人不光大量需要政府的福利資助,而且也更需要政府支持他們在資本主義的野蠻的叢林之爭中,打破原有勢力的壟斷和抵抗。

美國有一半人不用交個人收入稅,而這些人顯然是當年選出奧巴馬的選民主力。如果奧巴馬當選後實施減稅,對他的選民有什麼好處呢?顯然非但不能減稅,還應該向富人加稅,用來補助這些窮人才對。

行文至此一定會有人問:減稅能促進經濟發展,如果經濟發展了,政府的稅收就增加了,不是有更多的錢來補助窮人了嗎?相比其他國家,美國窮人日子過得相當不錯了,不就是因為美國經濟發達,能有足夠的錢來補助窮人嗎?

首先,減稅促經濟不是任何時候推出都能有效的,上次另一個共和黨總統里根推出大規模減稅獲得成功至今已經有幾十年了。

更重要的是,一味強調減稅促經濟發展,但上層的經濟發展了,會有多少好處?又會在多快滴漏下來, 惠及到底層的窮人呢?

早年入籍美國時,民主黨在現場擺攤拉我們新移民入黨,批評說共和黨的政策是涓滴政策,即上面賺好多錢,滴到下面幾乎沒有了。當時我年少氣盛,心想有滴下來總比窮人吃政府福利不幹活好。所以一氣跑到對面的桌子加入了共和黨。

然而,最近這幾十年來,美國經濟持續向好,但貧富不均卻越來越嚴重。尤其是近十多年來,有房有股票等投資的中產以上階層,一下子就甩開其他人,財富顯著增長超人。而那些沒有這些投資的其他中產以及窮人,幾乎未受經濟增長的惠顧。如果不是同時制定向窮人傾斜的經濟政策,窮人的確很難從經濟發展緩慢“滳漏”中獲益。

即使是在人與人之間較少攀比的美國,一個人的幸福也有相當部份建立在與人相比的基礎上。美國窮人的生活水準也許比某些國家的中產還要高,但是他們身邊日益增大的貧富差距使他們象其他國家的窮人一樣不快樂。

美國的民主與共和兩黨在向誰加稅減稅問題上的博奕,是美國民選總統試圖滿足其選民基礎的努力。究其根本,美國的窮人和富人,還是各自能在一定程度上,用選票來為自己爭取一定利益。




ningwang98


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都是不一樣的。財政政策也會因此不同。

從奧巴馬的施政策略看,也一樣是推動財政的收支平衡,一樣推動民意的平衡。而且他所處的時間,是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時期。

奧巴馬是2009年開始接任美國第44任總統職務,那時候美國正在想方設法從金融危機中脫身而出,應該說奧巴馬處理的還不錯,兜底和穩定是最大特徵。

在奧巴馬兩任期間,美國經濟平均增長率達至在2%左右,可以說是比較穩定的。

而且,在這樣特殊的時期,奧巴馬的醫療法案PPACA顯然起到很大的穩定民意的作用,這就是美國的醫改法案,其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將大量的移民和外來者納入了醫保範圍。這顯然是個討人歡喜,並且在特殊經濟景況下鼓舞及穩定士氣的好招。

不好的地方在於,醫改法案極大增加了財政開支。有數顯顯示,醫療健康支出一度超GDP的17%,支出方一是財政,二是商業保險公司。花錢多了,減稅自然是不可能的,相反的,還需要增稅。

導致財政支出太多,這就是特朗普對奧巴馬醫改法案耿耿於懷的主要原因。

在經濟復甦階段,奧巴馬打的“社會公平牌”及促進消費的策略,顯然也是非常對症的。在股市方面,奧巴馬帶來了一輪大牛市,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指數都刷新了最高紀錄,而納斯達克指數超過了科技泡沫時期的最高值;在就業方面,美國失業率在2010年為10%,達到頂峰;而奧巴馬離任前後,美國失業率僅為4.9%。

但是,也應當看到,在奧巴馬期間,美國債務直接從10萬億美元,暴增至19萬億美元,幾乎是翻倍。

減稅的好處,大家都耳熟能詳:降低稅率,可以極大推動投資創業熱潮,從而增加稅源、稅基,最後實現經濟大發展,同時稅收總體收入在減稅的基礎上反而增加的良性循環。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化的邏輯。

特朗普減稅,現在看起來確實不錯,2018年,美國的失業率基本回到在4%以下,其中4月份是3.9%,5月份是3.8%。這些都是在奧巴馬帶領美國擺脫金融危機之後,在奧巴馬的基礎上取得的。因為奧巴馬為特朗普奠定了不錯的基礎,特朗普才有了減稅的衝動。

特朗普減稅,有點放水養魚的意味,在穩定及不斷向上的經濟景況下,雖然減稅了,但稅源增加,也會帶來更多的財政收入。


波士財經



特朗普減稅的邏輯是降低企業稅,可以刺激投資,增加就業,因此會促進美國經濟的增長。在特朗普的減稅計劃中,企業稅從35%減少到20%,小型企業稅從39.6%減少到25%,個人所得稅從7級簡化為3級,最高稅率從39.6%減少到35%,遺產稅取消。

特朗普希望通過稅改,能讓美國經濟再次騰飛,讓中產階級興盛,讓美國人的家庭收入越來越多。

特朗普認為減稅能夠重新復興美國經濟。但民主黨卻認為,特朗普的減稅計劃會讓美國十年內減少6萬億美元的稅收,這可能會讓聯邦赤字爆炸式上升。

特朗普和共和黨議員都是里根主義的奉行者,認為減稅後企業投資增長,經濟增速,稅基的增加將會抵消稅率下降帶來的稅收減少,甚至稅收還可能增加。

但事實上,稅率減少並不一定會刺激企業投資。企業投資主要還是看邊際收益是否要高於邊際成本。如果收益提高,投資就會自然增加。但如果收益不能提高,投資也不一定會增加。

特朗普大幅度減稅,美國政府的收入會大幅度減少。如果政府稅收減少,政府支出相應減少,財政赤字未必大幅增加。如果政府開支沒法減少,那麼財政收入減少必然要靠政府增加負債來彌補虧空,意味著美國未來每年將增加幾千億的財政赤字。

歷史上,里根政府依靠減稅提振了美國的經濟,在後來看,其主要原因還是推進了創新產業的發展。很多人認為特朗普減稅不一定會推動美國整體經濟的發展。

從某種程度上講,特朗普的減稅更多著眼於他和共和黨的選民支持,一般而言企業家會投票支持特朗普和共和黨,減稅和自由放任也是共和黨政府慣用的政策手段。減稅帶來的問題是財政收入的減少,這會影響政府的調控手段,也可能加重社會的貧富分化程度。

民主黨政府通常不會採取這樣的政策,減稅政策會傷害到其基層選民的支持,也會背離民主黨“大政府、小社會”的執政理念。因而,奧巴馬不會支持減稅政策。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看了一圈,沒個回答道點上的!民主黨的再分配,短期肯定能達到再分配的作用,但長期於經濟不利,會抑制企業再投資,特別是經濟低谷期,!共和黨減稅,肯定會有利於大企業,指望企業資本家因為賺多了就會多發工資就擴大生產增加就業,那根本就是緣木求魚!

如果川普就這點出發點,都討論一兩百年了,還討論個屁!關鍵是,川普這個王八蛋不僅減稅讓企業錢多,還通過貿易戰和提高關稅的辦法,增加國內市場需求,市場需求提高了,企業才會有擴大再生產的需求!這兩個加起來才是川普的邏輯,單個討論減稅措施,有啥意義!這才是奧巴馬沒發採用減稅的原因!那些光說特朗普搞得好的都是腦袋有包,有啥用!

美國近幾個經濟搞得好的總統,里根,採用的是抑制日美貿易,增加美國製造市場份額和出口,再加上減稅,但是赤字極速提高!克林頓,依靠高科技互聯網經濟,提高稅收,減少赤字!這兩個經濟都算搞得還不錯(當然克林頓運氣好,更好點)!你看,前者擴大支出,但是抑制外部競爭,提升自己現有存量;後者,開源——增加高科技產業增加值,節流——減少支出,有這個墊底增加稅收,改善政府財政!

這說明,沒有啥一定的政策,說減稅對還是不對,沒啥用!關鍵是合適的時候採用合適的政策!不是每個總統都有克林頓的好運氣,能實現加稅和經濟雙增長!那時候,企業和老百姓都樂哈哈,政府財政赤字還他麼大幅度減少,企業,民眾,政府三贏!而里根時期美國超級強勢,日本不得不吐一點出來!現在中國和歐洲都是硬碴,都不讓步,誰傻會犧牲自己替美國背鍋,都他麼一大家子要養,誰嫌自己家的餘糧多啊!你讓奧巴馬這樣的總統咋辦,我能逼迫別人,強買強賣?那不是丟咱大美國的臉麼?誰料想,川普舉手\


silentdark0


能否通過減稅,特別是給大公司減稅,來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在經濟學界一直是個飽受爭議的問題。

有個專門的經濟學概念,叫做“涓流理論”(Trickle down theory),形容這種政策。這個詞來源於諷刺政論作家威爾·羅傑斯當年對於胡佛總統政策的批判:“總統是高明的工程師,把水倒在山頂,等著它流到最乾旱的地方。”這是在批評胡佛政府的財政政策向大公司和高收入者傾瀉,然後指望窮人間接受益。

經濟學家約翰·加爾佈雷斯說得更加不留情面:通過給大公司減稅來間接造福民眾,就好比“用足夠多的燕麥來餵馬,這樣路邊的麻雀也能(通過吃馬糞中沒消化的麥粒)受益”。

這一批評,也點出了特朗普減稅政策的一個爭議點:給大企業鬆綁以刺激經濟,到底能不能把餅做大、讓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亦或這樣的傳遞過程包含太多浪費,利益被資本家所截流,真正傳遞到民眾手中的水流極為有限?

這一路線之爭,是共和黨和民主黨歷來的分歧點:先靠減稅把餅做大,還是在一開始就強調再分配的作用?對這個問題,奧巴馬及其所代表的民主黨,顯然會和特朗普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


王瑞恩


減稅後,哪裡來財源鞏固龐大的國防開支和民眾福利 特別是醫療改革後的財政支出……特朗普的做法是跟全世界鬧掰,原來用於擺平全世界的軍事支出需要盟友出,國外進口美國的產品加稅,用於平衡財政支出。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當年用戰爭來解決這些問題,侵略別人。特朗普用經濟戰和武力威脅另外加攪屎棍的做法,激化其他地區矛盾讓後兩邊收保護費。奧巴馬還是傳統的政客,強調美國霸權,明面上還講講理。當群主還是偶爾發紅包的,特朗普就不來這個。退群退群。

世界變了,中國被當做假想敵擺在檯面上。如果大家按原來規則辦,美國遲早是要被中國趕上,所以,越來越多美國精英感到恐慌,要像玩日本一般把中國打趴下。不惜改規則,換手段。

我們遇到的阻力越大,越需要團結一致,內部政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損耗,鼓勵創新。外部要越發有定力,鬥勇更需鬥智……

再保持和平環境20年,拿下臺灣,才能真正的成為跟美國掰手腕的新大國。人民享受的福利,包括自由,民主,會自然越來越好。加油加油


暈車宇航員1


特朗普時代的美國與里根時代的美國顯然不可同日而語:里根時代的GDP金融與消費佔比沒有現在這麼高,工業產值也相對較高。里根時代通過減稅提高企業競爭力,從而提高稅源。里根時代通過,星球大戰計劃等逼垮了前蘇聯,同時帶動本國企業技術進步,向全球收取高額技術回報。現在美國的各項先進技術仍是吃著里根時代的老本!而特朗普時代就不一樣了,高科技已到了更新換代的轉折點,新的高科技雖然暫時領先,但缺乏里根時代由星球大戰計劃引領下的科技全面大爆發的基礎條件。即使現在也跟里根一樣減稅,局面絕對不會雷同。另一方面,美國消費佔比太重,寅吃卯糧。再則,美國現在是靠操縱金融與美元來維持高質量的消費,21萬億債務使得這種消費具有不可持續性。GDP的虛胖,使特朗普政府心裡沒底,而軍費開支卻又連年攀升,這種狀況倒不像里根時代,而更像前蘇聯後期!一旦債務不可持續,就會落下糖尿病或高血壓。加之目前特朗普與全世界為敵,恐怕會出現以下後果:1、債務逐年加倍增長,2、貿易戰加速通貨膨脹,3、失去國際信用,世界拋棄美元,美元迴流推高股價,4、老百姓生活成本增加,工資增長速度追不上生活成本,5、外國貨幣升值,美元再度外流,6、美國股價下跌,消滅中產階級,7、老百姓消費水平下降,企業大批倒閉,8、美國歇菜!


南海樵夫239678790


當代民主國家問題之一,所有的總統都只想花錢,不想存錢,錢是這一任總統花了,債卻是以後的總統還,反正總統只能當8年,無論存款或欠債和自己關係不大。

無論想做什麼,都離不開錢,任何一位總統的功績,都是拿錢燒出來。政府花錢多,還意味著就業增長,消費生產跟著增加,錢多了股市樓市也得漲,資產價格不斷膨脹。

政府存錢呢,則少了經濟發展的一大助力,資產價格尤為顯得疲軟。所以想要功績,想要選民支持,大把花錢,是最直接最好的選擇。

奧巴馬也是想減稅的,他也想增加政府支出,減少政府收入,當然政府會嚴重赤字,但是可以借債印鈔票啊,他也想自己花錢,讓別人去還,但是奧巴馬做不到。

美國兩黨政治,共和黨代表固有精英,民主黨代表新興精英,共和黨是真正有權勢的人,是很多民主黨人的努力目標。比如特朗普,成功的房地產商,本身有錢有資源,奧巴馬本身沒什麼錢,上位更多借用別人的資源,那麼奧巴馬政府能多花錢,等著讓特朗普背鍋嗎?明顯不可能,現實往往是共和黨捅婁子民主黨擦屁股。

政府都是精英,那一般大眾怎麼辦?事實是涼拌,沒人管你,可以自己努力,嘗試做新興精英啊,只要你擠得進來,擠不進的就算了吧,都去自生自滅好了。


至黑之夜78407111


減稅好不好是相對地來說的,減稅其實最有利於大企業主,對小微企業和個人影響不大。減稅就是把國家該收的錢💰出讓給了富裕階層,繼續拉大社會貧富差距。



稅收對財富分配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國家通過徵稅的收入,來進行二次分配,補助貧困階層。國家減稅也就意味著國家進行二次分配力度的減弱。



美國民主黨政府支持自由貿易,代表著美國新興產業,大力推進全民醫保,當然不會減稅了。而特朗普代表著鋼鐵、汽車、軍工等夕陽產業,想通過對外加稅對內減稅來提高這些行業的競爭力。



美國特朗普在減稅的同時,還不斷擴充軍費開支,勢必造成政府預算增加,政府債務高企,聯邦政府有全面破產的危險,無異於飲鴆止渴。



落後產業是不能通過保護主義加強的,美國的貿易戰和閉關鎖國只會對美國產業均衡和發展造成傷害。


一泓清波1


美國的總統並非是一種死板的學術配置,他們對於具體的經濟運行規律有不同的理念,選民在不同經濟環境下也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這並不奇怪,特朗普和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在多個方面是針鋒相對的,但是這些爭鋒相對在美國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很多不同的受眾。

兩個人都是宣稱保持財政收支平衡,但是奧巴馬的收支平衡是從全球化的角度來做的,奧巴馬的醫療法案PPACA實質上是將大量的移民和外來者納入了醫保範圍,可以說增加了大量的醫療開支,數據表明奧巴馬時期的醫療健康支出一度超過了美國GDP的17%,幾乎是每化5塊錢就有1塊錢來自於健康支付,而美國健康支出負擔的大頭一個是商業保險公司,另一個就是美國政府。那好了,要政府收支平衡,奧巴馬只能提高稅收。

相反的特朗普的思路來自於上世紀80年的里根,其觀點是通過減稅和輕微刺激來做大經濟總量,當總量提升的時候,稅收收入就會隨著經濟總量上升而有所提升,從而彌補降稅導致的赤字。但是特朗普也許已經發現了政策裡面的漏洞,光靠減稅推動的經濟擴張並不足以使得稅收和財政支出匹配。於是很簡單,他重新推翻奧巴馬的醫改政策,然後全球跑火車,打貿易戰是為了減少逆差從而減少赤字,然後向歐洲要軍費。可以說,特朗普想將赤字挪出美國本土,這樣,政府收支就很有可能在現下實現平衡。

奧巴馬時代不用減稅,是因為其主政大部分時間是經濟的復甦期間,其推出醫保法案屬於危機處理時期的兜底和穩定性政策,他可以用超額支付的方式維持一定的社會公平,使得經濟不佳的時候,經濟可以更加穩定。而特朗普就任的時候,很多人幾乎很肯定的認為如果特朗普連任,其很有可能遭遇一次美國經濟的週期頂部。所以其主要任務是增加經濟的總量,讓公平靠邊,讓繁榮得以延續。所以不是奧巴馬不減稅,是因為面對的問題不同。

也許可以認為奧巴馬是需求端的改造者,而特朗普是供給端的推動者。需求端就是政府要促進消費,但是會增加稅收,政府主動配置資源,為了度過危機。而供給端就是讓企業增加,有供給才會有消費,有消費才會有稅收。我們發現這種政策安排在美國曆史上就是交替的,所以所有的經濟學在指導經濟政策的方面,只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的程度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