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央行干預釋放匯率穩定信號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有鑫:央行干預釋放匯率穩定信號

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波動加大,從一季度穩步升值轉為當前的“跌跌不休”,6.7、6.8、6.85等幾個關鍵點位屢被突破,人民幣匯率底線在哪似乎誰也說不清。央行也“穩坐釣魚臺”,並未直接出手干預,與“8·11” 匯改之後“判若兩人”。然而,8月1日特朗普政府宣佈擬將20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產品關稅稅率由10%升至25%,市場恐慌情緒進一步蔓延。8月3日,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匯率一度跌近6.9,刷新去年5月15日以來新低,離岸匯率一度跌破6.91,人民幣貶值速度加快。

為了避免出現預期崩潰和斷崖式貶值,央行正式祭出干預手段。8月3日晚,央行發佈公告稱,將於8月6日起,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到20%。央行公告指出,近期受貿易摩擦和國際匯市變化等因素影響,外匯市場出現了一些順週期波動跡象。調整外匯風險準備金率是為了防範宏觀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政策公佈後,在岸匯率快速拉昇,離岸匯率也大漲逾500點,從6.89漲至6.84。

徵收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並非首次起用,早在2015年10月央行就曾經動用過該政策。當時“8·11” 匯改後市場存在貶值預期,企業遠期購匯規模較大,商業銀行為了控制外匯風險敞口而選擇在即期市場進行平盤操作,導致即期市場匯率進一步貶值,出現了順週期跡象。為了控制貶值預期的自我實現,央行決定對商業銀行的遠期售匯業務徵收20%的外匯風險準備金。準備金按月繳存,當月額度為商業銀行上月遠期售匯簽約額乘以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商業銀行需將外匯風險準備金繳存至央行上海總部的專用賬戶,凍結期1年,利率為零。

徵收外匯風險準備金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是提高企業購匯成本,抑制遠期購匯行為。雖然外匯風險準備金是向商業銀行徵收,但銀行會將成本轉嫁到企業身上,結果就是企業遠期購匯成本上升。遠期購匯本就是為對沖未來的匯率波動風險,如果購匯成本上升超過了企業對未來人民幣匯率貶值幅度的預期,企業將減少遠期購匯操作。而且,在上一輪徵收外匯風險準備金時,對不同的外匯衍生品徵收的外匯風險準備金並不相同。對遠期售匯徵收20%,期權徵收10%,掉期不收。但根據此次央行公告,掉期也被加入徵收範圍。掉期交易主要是應對利率波動風險,只要正常互換,不牽扯到本金損失問題。此次徵收外匯風險準備金把掉期也加入進來,是為了增加銀行繳存準備金規模,進一步提高企業購匯成本,抑制購匯順週期行為。

二是釋放政策穩定信號,表明央行調控意圖和態度。本輪貶值央行並未採取過多直接干預措施,8月3日之前僅是在匯率破6.7後通過央行官員公開講話等方式引導市場預期,對匯率貶值容忍度提高。而且在貿易戰背景下,匯率貶值客觀上也會起到對沖美國加徵關稅的效果,有利於實體和出口部門渡過難關。目前,匯率穩定在貨幣政策目標中的排序低於經濟穩定發展。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只要沒有跌破潛在的風險底線值,央行一般不會輕易出手干預外匯市場。此次干預側面說明了7可能是政策底線值,釋放了央行調控意圖。考慮到三季度美聯儲大概率還要加息,特朗普2000億美元關稅也將正式徵收,人民幣短期還有貶值壓力。因此,為了保證留有安全空間和餘地,央行也要控制貶值速度。

此次重啟外匯風險準備金政策充分說明,雖然監管層對匯率波動容忍度提高,但不會放任匯率大幅貶值,央行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充足的工具穩定匯率。如有必要,央行可再次啟用逆週期調控因子、對境外人民幣存款實施穿透式管理、對QFII和RQFII資金匯出實施總額控制和鎖定期管理等。市場應對人民幣匯率穩定運行持有信心。


作者:王有鑫 系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投稿/建議:[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