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拼多多、美團,排隊上市的背後

小米、拼多多、美团,排队上市的背后

排隊上市。

本文轉載自「開曼群島故事集」,搜索「VCayman」即可關注。

BAT誕生的年代,要創辦一家互聯網公司,哪怕只服務於幾十萬用戶,購買服務器的開銷也不小,加上網絡帶寬等支出,費用甚至不比創辦一家甲骨文這樣的軟件公司低。

所以,那個時候,騰訊QICQ的用戶超過100萬的時候,騰訊賬上只剩下1萬元現金,馬化騰一度想過把公司賣掉。

今天,做一款下載量上百萬的應用軟件,除了幾個創始人需要沒日沒夜在家寫程序之外,其他成本非常低。如果需要租用辦公室,收費便宜的孵化器可以提供幫助。不需要自建服務器和聘請IT工程師,雲計算服務性價比更高。

更關鍵的是,風險投資(VC)為科技公司提供早期發展資金,幫助他們搭建團隊,包括從其他公司挖人,甚至承擔了年輕創始人導師的義務。

“隱秘富豪”、先後創立小霸王和

步步高的段永平,無人不知,他是拼多多的早期投資人,也是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的“教父”。當年在網易丁磊的引薦下,黃崢認識了這位浙江大學學長。從碩士畢業後,黃崢請教段永平,該選微軟還是谷歌的錄用函,段永平讓他選谷歌。儘管當時微軟是計算機業霸主,但移動互聯網興起後,谷歌爆發出巨大的潛力。段永平還帶上黃崢,和“股神”巴菲特吃飯,那頓飯是段永平花了62.01萬美元拍來的。

40歲喝下小米粥再創業的雷軍,同樣也得益於這一時代,順為啟明等VC看好雷軍,早年投了很多錢,隨著小米上市,這些投資回報最高達到866倍。雷軍自己也是出名的風險投資人,有經驗、有資源、有人脈,他開創性大方對員工實施期權激勵,讓員工對公司有更強的使命感。

和雷軍同年創辦美團網的王興,也終於在一次次跌倒爬起中,趕上了這波浪潮。王興早年創辦飯否網,引領國內微博風潮,但由於欠缺經驗,不久就被關停。他又創立了校內網,引領國內SNS風潮,但是因為缺錢,被迫賣給了陳一舟

王興對美國互聯網的趨勢把握非常準,善於移植到中國互聯網。到了創立美團,團隊、資金、產品、方向、創始人經驗終於都有了。在2011年資本寒冬中,眾多依靠資本力量催熟的團購網站暴露了虛胖的底子,保有健康現金流的美團乘勝追擊,向著O2O一路狂奔,從此成為這一細分領域的小霸主。

隨著BAT陷入中年危機,今年,這三家初創公司——小米(Mi)、美團大眾點評(Meituan-Dianping)、拼多多(Pinduoduo),以下簡稱MMP——開啟了上市行動,證明了這一時代創業的階段性成功。跟令人驚訝的是,它們的市值正在逼近傳統互聯網巨頭們。

小米、拼多多、美团,排队上市的背后

互聯網新生代有幾點共同之處。

一,快,更快。

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曾表示,移動互聯網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快起來,不快的公司會被淘汰。而拼多多從創立到上市僅三年,活躍買家數達3.44億,已經是整個阿里的一半,逼近京東,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動互聯網“唯快不破”的法則。美團也並非團購模式的開拓者,但是王興比旁人思考得更深入,加上足夠的實幹精神,能夠快速執行想法,在團購領域剛剛確立地位後,美團馬上進軍外賣行業,挑戰當時一家獨大的餓了麼,隨後又進行出行領域,挑戰一家獨大的滴滴。

小米、拼多多、美团,排队上市的背后

雷軍

這裡的“快”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是新商業邏輯和消費心理的必然要求。在過去,交付商品給用戶後,企業往往認為與用戶的接觸就結束了,而現在這才僅僅是開始,小米跟與用戶不斷互動,讓用戶參與到商品的改進完善中來;拼多多借助社交流量,讓用戶跟高效和快速觸達商品,並且通過紅包等玩法不斷與用戶建立聯繫,提高用戶粘性;美團涉足每個新領域,都與原來的業務形成足夠的協同效應。

二,模式創新

大家都在說小米模式,實際上小米模式也一直在不斷創新自我變革。早期,小米抓住互聯網時代用戶主要以口碑來選擇產品的心理,通過社會化媒體去中心化傳播,讓信息擴散半徑得以百倍、千倍的增長,通過這種方式,小米把營銷成本壓縮到了20%以內,手機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後來,手機變成“圈粉”工具,隨著粉絲長大,購買力提高,小米也開始拓展較高端手機的市場。線上成本高企之後,小米開始做“小米之家”這樣的線下店,拓寬銷售渠道。後來又推出小米米家品牌,通過生態鏈產品打造智能家居生態圈,同時也拓寬小米商城的豐富性。基於MIUI系統,小米又開始做雲服務、金融服務等。

雷軍說,小米等於蘋果×騰訊,因為小米是一家電商、硬件及互聯網服務齊頭並進的全能型公司,而這個模式在全球罕見。小米通過廣告和遊戲賺錢,這類服務的利潤率遠高於該公司從智能手機業務中獲得的利潤。

小米、拼多多、美团,排队上市的背后

拼多多創始人黃崢

那麼多用戶喜歡拼多多,僅僅是因為低價嗎?看一下市面上的電商平臺,大部分的商業交易都是通過搜索發生,但在移動互聯網的社交、碎片化信息獲取場景下,這些交易量可以忽略不計,拼多多則開創了“拼單消費”的業務模式;同樣是騰訊投資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的微信小程序體驗相比京東高出幾倍;在技術驅動下,拼多多善於洞察用戶行為和喜好……這些都讓拼多多得以迅速在消費者中傳播,根據拼多多的財報,2017年全年成交金額(GMV)達到1412億元。

和馬雲劉強東一輩不同,黃崢屬於“精英創業”,本科唸的是浙大最難進的竺可楨學院,研究生唸的是美國最好的公立學校之一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三,小而靈活。

相比BAT內部錯綜複雜的部門關係,新生代互聯網公司體量相對較小,組織架構也更加扁平,給創新孕育了很好的土壤。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內淘寶、京東巨頭環伺的電商紅海中,在阿里和騰訊為主的互聯網巨頭流量牆下,竟然還能成長出一個“拼多多”的部分原因。

拼多多技術團隊骨幹柿子(花名)就表示,在大公司,很多好的構想會被繁瑣的流程束縛,而在小公司,能否快速實現只取決於團隊的實力和效率。一批來自谷歌、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的技術、產品精英都投奔他。之前網傳騰訊員工跳槽拼多多後拿到幾百萬價值的期權,實際上這只是個例,但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個體奮鬥和獨角獸成長可以是一體的。

邁入中年的傳統互聯網巨頭是否要警惕了呢?實際上,它們已經發出防禦性策略。MMP在向千億美元市值公司進擊的過程中,與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混戰不可避免。

曾幾何時,2013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晚會上,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和雷軍發起賭約,賭5年內小米營業額是否超過格力,賭注10億元。最新數據是,2017年,小米營收1146億元,格力2017年營收1483億元,差距正在越來越窄。

小米主打數碼3C產品,受到威脅的還有京東。小米現在不只可以做手機、電視,還通過生態鏈模式外延到平衡車、淨化器、行李箱、電飯鍋、空調等領域,其本質是供應鏈能力的延伸。供應鏈強大,一方面可將同樣品質的產品成本降低,進而具有性價比競爭力,另一方面幫助手機等硬件行業上游提高了效率。而供應鏈正是零售商和電商的商業本質,顛覆京東電商地位的可能是小米,而巧的是,小米上市後市值一度超越京東。

美團直接對戰阿里新零售,涉及線下、到店、到家、生鮮、旅行、出行,無所不做,直接牽制阿里的口碑、飛豬、盒馬、餓了麼……以2017年虧損190億元人民幣的代價,逼著阿里掏出95億美元,近660億人民幣收購餓了麼。美團赴港上市之際,阿里繼續投資30億元支持餓了麼奪回市場份額。

流量之牆是死的,但商家是活的,拼多多平臺目前匯聚了100多萬商家。也許是因為注意到了拼單模式的火爆,阿里、京東最近也都跟風采用這一模式,但是其價格系統有時紊亂,甚至拼單價格比會員價還高。

當然這些成立不久的新興公司也一度備受質疑。譬如小米曾經卷入飢餓營銷的風波,現在則輪到拼多多陷入山寨危機。黃崢說,打假我們一直是特別認真的,而外界把山寨問題和假貨問題混在一起了,把所有的商家問題都變成了假貨問題,其實,有的是對錯問題,有的是利益問題。“跟大禹治水一樣,不能只靠堵,也要靠疏導,因為這麼多的面板廠商在那裡(生產白牌電視機),要把它往好的地方去引。”

中國互聯網正在誕生眾多明星小公司的情形,開始越來越像硅谷。在硅谷,像SnapchatWhatsAppDropbox等只有幾十人或者上百人的小公司,在短短几年裡,就獲得了上億甚至超過十億的用戶,並且在各自領域的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公司。

促成硅谷創新力增強原因是創業的成本變得非常低,而幫助創業的相關服務達到了空前完善的地步。GoogleeBay思科

Facebook等公司的成功為硅谷締造了一批新規。他們既有錢,又懂技術,他們在做風險投資的同時,還有能力對創業者進行輔導,大大提高了這些創業者成功的概率。這像極了騰訊和其投資的拼多多等眾多公司的關係。

今天,創業不再是一件難事,創業者的們只需要做好兩件事即可:第一,想出真正有創新(而不是抄襲)的點子,擁有過硬的技術;第二,以最快的速度去實現它。

隨著小米、美團、拼多多等一批中國初創公司邁向資本市場,人們發現其估值昂貴,但英國金融時報稱,儘管但市場上可能還會有對這些股票的需求,畢竟它們在中國家喻戶曉,也是各自業務領域的領導者,它們最終可能會崛起,挑戰中國傳統的BAT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

正如吳軍在《硅谷之謎》中所說,在每一次大大小小的變革中,支持創新的人和資金都來自以往成功的公司,他們的行為實際上是對過去公司的一種叛逆,甚至對過去具體的每一家公司都會有傷害,卻在整體上保證了硅谷的活力,並不斷產生新的技術。

在這裡面,最重要的應該是多元文化、機會均等和拒絕平庸。

從前有座島

島民寫代碼

島主是二馬

開曼群島故事集

今天上線

登島感受

中國互聯網

冰山一角

關於 [誰是獨角獸]

CLUBillion

誰是獨角獸(微信號:CLUBillion),關注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中國公司,聚焦互聯網時代的公司變革。

邀請您在今日頭條、手機百度、網易新聞、搜狐新聞、一點資訊、雪球、天天快報、UC等客戶端發現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