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池養海參中暑 青島已轉型海洋牧場影響不大

原標題:大連池養海參中暑 轉型海洋牧場青島影響不大

大连池养海参中暑 青岛已转型海洋牧场影响不大

大連市城子坦鎮碧流河村旁,海參大量死亡後,海參池子已經被放幹。
大连池养海参中暑 青岛已转型海洋牧场影响不大

半島記者探訪本地海參海洋牧場。

這是一個很特殊也很艱苦的行業:收成好的時候,賣不上價去;萬一自然災害減產,就可能顆粒無收。

8月7日中午12點,在大連市皮口鎮,孫家強看著40畝池塘發怔說,“忙活了三年,親戚朋友都借遍,來這麼一下,全沒了。”孫家強預計自家直接虧損150萬到200萬,在附近的養殖戶裡虧得還算是少的。

水溫突然達到36℃~42℃,什麼措施都沒用,眼看著海參一片片死去。沒想到2013年在山東養殖戶身上發生的慘劇,5年後發生在遼寧的同行身上。如今山東已轉向深海底播、海洋牧場,受高溫影響日益減少;而遼寧海參也到了轉型的時候。

皮口海參池旁靜得可怕

原本家家戶戶都有人看守的海參養殖池,突然安靜下來,走在空蕩的公路上半天,看不到幾個人。

8月7日上午10時許的兩個多小時裡,大連皮口鎮到莊河附近的養殖池旁,安靜得讓人感到有些不安。路旁可以看到,有的海參池已經放幹了水,這是徹底絕望的標誌;有的搭著遮陽網,看守的小屋卻空無一人。

一場天災下來,當地漁民多年辛苦毀於一旦。“有的從銀行裡貸款,還有的是民間借貸,不光今年虧了,海參要投三年才能收穫,等於三年的心血白費了。接著進貨的本錢都沒了。”在大連市皮口鎮,孫家強這樣解釋。

穿上腳蹼,戴上潛水鏡,在池塘裡來回遊了兩圈,幾次潛入水底,卻只抓上兩把泥。8月7日下午2點多,大連城子坦鎮碧流河村,崔玉春上岸後說,“不光海參沒有了,魚蝦也死光了。”

崔玉春的池塘四米多深,據他了解,周邊七米深之內的池塘養殖,也就是他們說的“圈養”海參基本上都沒有逃脫此劫。來自遼寧省海洋漁業廳的消息顯示,全省海參養殖面積184.4萬畝,其中池塘養殖面積98.5萬畝。目前初步統計,海參受災損失面積95萬畝,損失產量6.8萬噸,直接經濟損失68.7億元。

產業鏈將斷,價格一天三漲

“福建的半成品海參,也就是俗稱的拉缸鹽,一斤漲了100元,漲幅已經達到20%;成品海參批發一天三漲,新疆和廣州的客戶都打來電話多訂貨。”8月7日晚間,在大連長海縣做深海養殖的海參哥姚建國,生意好了卻不喜反憂。

姚建國介紹說,高溫、缺氧、雨水少、溶氧量低等因素,是導致大連地區池塘養殖海參死亡的主要因素。目前大連地區室外最高溫度在37℃、38℃左右,海水的溫度在32℃至35℃左右,而養殖海參的生存溫度不能超過31℃。

“有人5天花了30萬加海冰,沒有用;有人搭上遮陽網,也沒有用,只能看著海參一片片爛了、臭了。”姚建國做“海猛子”多年,附近的養殖戶大部分都熟悉,因此他也感到心疼不已。海參是高蛋白生物,溫度一高就化了。

據悉,遼寧大連、盤錦等地向來是我國刺參的主要產地,特別是福建等地的參苗養殖基地。姚建國認為,預計3年之內在海參供應會告急,價格可能會回到2009年至2010年的價位。

島城專家馳援,緊急支招

作為大連海參養殖戶請來的專家,青島某海參品牌負責人連聲嘆息。他說,當地人和當年的青島人一樣,都是靠經驗養殖,靠天吃飯,沒有太多的抗風險能力。

這一季肯定是沒有救了,下一步該怎麼辦呢就是改變現有模式,打時間差,總結起來需要以下幾步:

放水之後暴曬土地半個月,因為死亡的海參和魚蝦會形成汙染。另外就是要平整池塘,把投入的礁石、石頭、磚瓦掩埋起來,等到明年捕撈的時候,把海參打撈乾淨。

建議改成養10至12個頭一斤的海參,或者20至100個頭一斤的海參,秋天投入池塘之後養到明年5月31日前,全部清圈。或者放入低溫大棚裡養殖,或者全部賣掉。

通過考察當地的池塘,還發現當地的閘門需要改進:目前都是一層的手提式閘門,容易把底部的低溫水放掉;應該改為多層閘門。先把上層中層的海水放掉,排表層水,然後趁大潮時把池塘灌滿。

在合適的地方,可以打海水井,另外就是加強多地的海參養殖合作。

轉型海洋牧場,青島影響不大

青島和大連相距不遠,青島最近的氣溫也在30℃左右,那麼青島海參養殖現狀又如何呢?

答案是基本沒有影響。受2013年海參高溫下大量死亡的影響,很多池塘養殖戶都轉型了。另外,出於對環境和安全的考慮,近年來青島市清理岸邊的海參養殖池子,7米水深以內的海參圈養已經很罕見。

我國海參養殖的方式主要有底播海參、池養海參以及棚養海參。池養海參和棚養海參大都建在海邊,投料容易生長快,但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底播海參雖然成活率、回捕率低,但基本不受高溫高溼的影響,生存能力強。

據悉,青島市海參養殖以底播海參為主,也就是大家經常說的海洋牧場。以4000畝的某海洋牧場為例,水深在20米以上,海參藏在海底石塊下,當水面溫度30多℃時,海洋牧場的海參仍然在夏眠,受氣溫和水溫的影響較小。

8月8日,半島記者一行來到某海洋牧場海域探訪時發現,漁民正在打撈三十多釐米的江瑤貝。潛水員帶上來的海參,大部分都在20釐米左右,肥胖而且滑潤。

據悉,島城自2009年起,建設了王哥莊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島海域等10處增殖休閒型海洋牧場和嶗山灣公益型海洋牧場,其中6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不僅為養殖戶減少了風險,也增加了收入。

改變養殖模式最大的受益者是生態環境。就在2018年年初的全市海洋與漁業工作會議上,市海洋漁業局通報,2017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質總體良好,98.5%的海水水質符合優良標準。文/圖 半島記者 姜振海 馬克見習記者 李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