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后,宝玉为什么没有为她写悼词或挽歌?

痴心娃娃看天下


《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后,宝玉为什么没有为她写悼词或挽歌?

贾宝玉面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他哭晕到床上,醒来已是半癫狂,哪里还会去写悼词或者挽歌?什么美妙的诗词曲赋?什么海枯石烂的海誓山盟,在林黛玉离开的那一刻,贾宝玉的整个人心已近崩溃,据说他后来的疯癫,都是欲盖弥彰,遮人眼目的,因为他面对挚爱的人已经离去,周围的一圈自亲人都在以各种理由让他明白宝钗还是最好,林妹妹已经远去不可归的现实,总之,千万种理由是让宝二爷能够迅速走出阴影,开始新的生活,但对从小就与林妹妹青梅竹马,相爱痴情那么久的贾宝玉,岂止是被周围人的几句安慰就能了?况且贾宝玉原本就是重情义的人。因此在得知林黛玉死去的那一刻,是贾宝玉对自己以前的决裂,也是贾宝玉清醒的开始,他知道,真爱已经不再,现实是如此的冷酷,什么金玉良缘?神门阆苑仙葩?都只是一个梦而已。贾宝玉开始真正面对这个世界了。

常言道,人在过度伤心后,一种是清醒,一种是糊涂,对打小就受尽宠爱,就被各种虚假的谎言遮盖眼睛的贾宝玉而言,只有一个至爱至亲的人的死,方能让他顿悟或领悟。贾宝玉应该是属于此种情形,贾宝玉明白,写的再好的悼词,林妹妹都听不见看不到了,唱的再好的挽歌,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或者听的,而让这些看到听到他写给林妹妹的这些人,都不是他想要的,活在他周围的人都更愿意他与懂事、伶俐、能干的宝钗开始新的生活,林妹妹已成故事。但贾宝玉岂能做到如此绝情?所以,人到悲痛欲绝时,不做任何反应是真正的伤心,他不写悼词和挽歌是符合贾宝玉的性格的。因为没有可看的人,想看的人已经不再了,他为活着的人写看没有任何意义。不能自己骗自己。

看着后来的的宝玉去了西海沿子,迎春死,黛玉死,贾母死,贾家被抄,全体人员入狱凤姐狱中死,巧姐被刘姥姥从妓院救回,死的死散的散,一片白茫茫,人生无常,繁荣时美好团圆,衰败时无尽悲伤。人总有无穷的欲望,到头来两手空空,何必当初那么痴迷呢。亲身所经历的一切,都刻在了石头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一切,除了感叹,就是叹息,贾宝玉还怎能为他一生只爱的人写那些东西?尽管后来这些都是最后的结局,但贾宝玉是个情种,他可能不会赚钱,但对情感还是很细腻的,所以,贾宝玉不去写那些东西,完全可以理解。



郑彦英


很明显啊,因为黛玉死的时候,作者已经不是曹雪芹而是高鹗了。

曹雪芹和高鹗,二人才干和思想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人可能看不出来,如果你只是囫囵吞枣地看的话。

晴雯之死,对于宝玉的震动还是很大的,他终于知道,他所珍爱的女儿并非他所能保护,于是心中感慨,只怕只有袭人和黛玉才能和他同死同归的了。

但是,他痛恨自己,也痛恨这奸佞小人,对晴雯的洁身自好而遭人暗算感慨,也为晴雯之身世可怜而可怜,百感交集之下,写了这篇《芙蓉女儿诔》。

可是,黛玉死后,宝玉竟然毫无表示,冷情如此,居然因为怕宝钗生气而不敢得罪她,不敢问她,还莫名其妙地跑到外面去想和黛玉梦中相会,更奇妙的是,搞了半天,他竟然什么也没梦着。这可真是冷情对冷情了。可见续写者对于情感这块的经验非常淡薄,对于宝黛之间的生死不渝也缺乏理解。

宝玉那么重情重义的一个人,被人搞了乌龙后,居然因为怕宝钗生气而不敢问她。要知道,他可以会因为黛玉的一句话就砸掉自己的命根子的人,因为紫娟的一句话就差点儿犯傻的人,如今他最爱的林妹妹死了,他居然不敢问宝钗!

宝玉片时清楚,自料难保,见诸人散后,房中只有袭人,因唤袭人至跟前,拉着手哭道:“我问你,宝姐姐怎幺来的?我记得老爷给我娶了林妹妹过来,怎幺被宝姐姐赶了去了?他为什幺霸占住在这里?我要说呢,又恐怕得罪了他.你们听见林妹妹哭得怎幺样了?"
宝玉终是心酸落泪.欲待寻死,又想着梦中之言,又恐老太太,太太生气,又不能撩开.又想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石姻缘有定,自己也解了好些。

宝玉这些表现,黛玉在天有灵,估计看了也想打人!

她一辈子的眼泪都为他哭完了。他居然这么窝窝囊囊,实在是辜负了她!

谈什么真性情的神瑛侍者!?

没有真性情,自然也没有诗篇了。




半瓣花上阅乾坤


《红楼梦》中林黛玉死后,宝玉为什么没有为她写悼词或挽歌?


如果说晴雯之死,是让宝玉伤痛欲绝;那么黛玉之死,则是让宝玉万念俱灰。人在痛处,尚有心作词作诔。人死了心,则会如槁木死灰。这其实更是一种大痛,痛得连吃喝拉撒作诗作文也不屑去想了。


晴雯死时,宝玉心痛,作《芙蓉女儿诔》,认真祭奠亡魂,且诔文成为全小说中最长的一篇。情真,意切,让人潸然泪下。月光、泪光、祭文,加上宝玉一颗痛苦破碎的心,成了对芙蓉女儿晴雯最好的告祭。


黛玉焚稿断痴情,病潇湘撒手而去,对宝玉来说,天塌了,地陷了,对世间再无留恋了,万念俱灰,身如槁木,只有出家,才能安置他那最后的灵魂了。



再说,黛玉一直是宝玉的知己,心是最想通的,语言和文字,已经多余,没写文词,便也是正常。


还有人认为,宝玉对晴雯只是喜欢,走心不深,并搬出下段为证:


话说宝玉才祭完了晴雯,只听花阴中有个人声,倒吓了一跳。细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过于熟烂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玩意儿,谁知被你听见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的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俗滥些。放着现成的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彩纱糊的窗?,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脚笑道:“好极,好极!到底是你想得出,说得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好事尽多,只是我们愚人想不出来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却是你在这里住着还可以,我实不敢当。”说着,又连说“不敢”。


这段话,其实也不足为凭。面对黛玉,宝玉自然想去遮掩,所以这里面有遮掩的成分。当然,更重要的,黛玉的分量更足,宝玉每每在黛玉面前露怯,也是证明。


黛玉死后,宝玉的表现如下:


宝钗道:“果真死了。岂有红口白舌咒人死的呢。老太太,太太知道你姐妹和睦,你听见他死了自然你也要死,所以不肯告诉你。”宝玉听了,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
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心中正自恍惚,只见眼前好象有人走来,宝玉茫然问道:“借问此是何处?”那人道:“此阴司泉路。你寿未终,何故至此?”宝玉道:“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为气,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罢。”宝玉听了,呆了半晌道:“既云死者散也,又如何有这个阴司呢?”那人冷笑道:“那阴司说有便有,说无就无。皆为世俗溺于生死之说,设言以警世,便道上天深怒愚人,或不守分安常,或生禄未终自行夭折,或嗜淫欲尚气逞凶无故自陨者,特设此地狱,囚其魂魄,受无边的苦,以偿生前之罪。汝寻黛玉,是无故自陷也。且黛玉已归太虚幻境,汝若有心寻访,潜心修养,自然有时相见。如不安生,即以自行夭折之罪囚禁阴司,除父母外,欲图一见黛玉,终不能矣。”那人说毕,袖中取出一石,向宝玉心口掷来。宝玉听了这话,又被这石子打着心窝,吓的即欲回家,只恨迷了道路。正在踌躇,忽听那边有人唤他。回首看时,不是别人,正是贾母,王夫人,宝钗,袭人等围绕哭泣叫着。自己仍旧躺在床上。见案上红灯,窗前皓月,依然锦锈丛中,繁华世界。定神一想,原来竟是一场大梦。


从描写,就可以看出宝玉对晴雯之死和黛玉之死的情感方面的这种巨大差异。



哀莫大于心死,天塌了,地陷了,宝玉心里,再也没有什么诗词歌赋,更不会再有豪门的富贵荣华,心里若有一念,便是匆匆逃离这红尘,去青灯暮雨孤灯残卷了。


还有一个说法,说是高鹗没那诗才,似有道理,毕竟后四十回确实少了不少有才情的诗词歌赋。但后四十回,开始写贾府的下坡路,调子开始低沉,少些诗词歌赋本身似乎也讲得通。


走过万水千山2018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林黛玉终究是会死的。尽管读者不愿,《红楼梦》八十回后,林黛玉一定会死。我估计,也就应该在九十回左右。按照之前的线索,《红楼梦》一百零八回应该是靠谱的。


通行本黛玉死后宝玉没有祭文,那么,如果曹雪芹写完《红楼梦》,林黛玉死后,贾宝玉会如何反应?会不会为林黛玉做一片祭文?我认为不会!之所以有此定论,源于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林黛玉的死对于贾宝玉是不可接受的打击。我们难以想象贾宝玉会如何反应,只从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试莽宝玉可以看出,贾宝玉对失去林黛玉的难以承受。林黛玉一旦死了,贾宝玉一定会承受不住。宝黛用情越深,越难以承受。我认为,薛宝钗应该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嫁入了贾家。要么是冲喜,要么就是冲淡贾宝玉的悲伤。


俗话说“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有什么比哀莫大于心死严重?黛玉和宝玉的关系是:“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这样的情感,启用一两篇文字可搪塞?

第二,黛玉已经自己祭奠完了自己。

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经过修改,引到了林黛玉的身上,被称为宝玉提前为林黛玉所作的悼词。这本不错,我却认为《葬花吟》才是林黛玉的大祭奠。

我曾撰文将二十七回和六十三回作为一出完整的群芳祭奠。按照贾府祭宗祠的流程,二十七回林黛玉作悼词《葬花吟》;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是呈献供品。这两回所处事件相同,都是芒种后宝玉生日的时候。其后,群芳离散,大观园分崩离析。林黛玉在二十七回自撰《葬花吟》作为群芳悼词,所悼以自己为主。有此悼词,所有悼词已经不用狗尾续貂。


第三,贾宝玉已经有了祭奠林黛玉的方式。

贾宝玉从来都有自己的祭奠方式。而他祭奠林黛玉的也当不会变。

宝玉道:“以后断不可烧纸钱。逢时按节只备一炉香,一心虔诚,就可感应了。我那案上也只设一炉,我有心事,不论日期,时常焚香随便清茶便供一盅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都可,只在敬不在虚名…

这就是贾宝玉的祭奠方式。一心虔诚,就可感应!当他因林黛玉的死大悲无泪时,也根本不会用任何祭文搪塞,有什么祭文能形容自己心中情感之万一呢?既然无言,何如不写?

综上,我认为,林黛玉死。贾宝玉可能除了开始表现的无法接受之外,其后当不会有悼文的存在。毕竟对于贾宝玉,他曾有一句说了几遍的誓言需要去践行:你死了,我做和尚去…

黛玉死了,宝玉做和尚去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君笺雅侃红楼


很简单啊,为什么大家都说晴为黛影?就是因为贾宝玉给晴雯写的祭文本身就不是给晴雯的而是给黛玉的,或者说是给她们两个人的。

《芙蓉女儿诔》后面改过的文就是祭黛玉的。

第七十八回作者写宝玉一个人在写祭文,宝玉只沉浸在自己的伤痛之中,却不知后面有一个人一直都听到了他的诔文。所以连接到了第七十九回,便有了宝玉和黛玉下面的一段对话:

  话说宝玉祭完了晴雯,只听花影中有人声,倒唬了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的了。”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谁知又被你听见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一读。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熟滥些。放着现成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影纱糊的窗槅,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到底是你想的出,说的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妙事尽多,只是愚人蠢子说不出想不出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但你居此则可,在我实不敢当。”说着,又接连说了一二十句“不敢”。黛玉笑道:“何妨。我的窗即可为你之窗,何必分晰得如此生疏。古人异姓陌路,尚然同肥马,衣轻裘,敝之而无憾,何况咱们。”宝玉笑道:“论交之道,不在肥马轻裘,即黄金白璧,亦不当锱铢较量。倒是这唐突闺阁,万万使不得的。如今我越性将‘公子’‘女儿’改去,竟算是你诔他的倒妙。况且素日你又待他甚厚,故今宁可弃此一篇大文,万不可弃此‘茜纱’新句。竟莫若改作‘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如此一改,虽于我无涉,我也是惬怀的。”黛玉笑道:“他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宝玉听了,忙笑道:“这是何苦又咒他。”黛玉笑道:“是你要咒的,并不是我说的。”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

从“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成“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再改成“茜纱窗下,小姐多情,黄土垄中,丫鬟薄命。”到最后“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大家来看,那个改的过程中,祭文的目标是不是一步步在逼近黛玉?到最后,“我”和“卿”已然不再是指宝玉和晴雯了。或者至少不是单单指晴雯。前面说的女儿和丫鬟我们都可以视作是晴雯,但是,在这里,卿显然不再是指晴雯。就像两个人在说话,“我”和“你”。所以怪不得黛玉听了,忡然变色。聪明如黛玉,已然看到了这个结局。

芙蓉花原本就是指黛玉。

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大家在怡红院为宝玉过生日。抽签娱乐的过程中,宝钗抽到的是牡丹,附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湘去抽到的是海棠,附诗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探春抽到的是杏花,附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李纨抽到的是老梅,附诗云“竹篱茅舍自甘心”,黛玉抽到的是芙蓉,附诗云“莫怨东风当自嗟”。众人笑说:“这个好极。除了她,别人不配作芙蓉。”而宝玉在晴雯死后写的祭文明明白白地称作为《芙蓉女儿诔》,也就是说黛玉尚在,宝玉的祭文就早已经写好了。等到将来有一天,黛玉真的逝去,宝玉已经没有可能也不必再去为她写祭文。


更何况我们现在看到的续本本来就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后面发生的故事情节很有可能都偏离了原作者的方向。好在作者在第七十八回就给了我们这样的交待,其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苏小妮


1.宝玉祭奠晴雯也是祭奠黛玉。

晴雯死了,宝玉痛心疾首,为她做《芙蓉女儿诔》。宝玉祭奠完晴雯见一个人从花影中走来,唬了宝玉一跳,还以为是晴雯,走近才发现是黛玉。于是二人对里面的一句话推敲起来,最后宝玉对黛玉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宝玉祭奠的是晴雯,后来却是祭奠了黛玉。《芙蓉女儿诔》是为晴雯写的,也是为黛玉写的。

2.黛玉死了,宝玉生无可恋,恨不得跟着去死。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还要什么祭奠,还写什么悼词?

在巨大的悲哀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任何悼词都表达不了痛彻心扉悲哀与绝望。

3.宝玉是黛玉的知己,二人心意相通。宝玉的悲与痛黛玉都知道。

黛玉的所思所想,宝玉也清楚。宝玉深知黛玉不愿意宝玉跟随她而去,于是宝玉没有去死,他出家当了和尚。

宝玉此生苦苦修行,只为来世和黛玉相遇,只为来世二人能再结前缘……


润杨阆苑


晴雯,黛玉的影子。


悼念晴雯,宝玉哀恸欲绝。黛玉亡,宝玉的心也死了。人的心死了,如同行尸走肉,皮囊活着而已。绝不是高鹗续貂所说的,因怕宝钗生气而不写。

宝玉有自己的祭奠方式,他和黛玉都是不在意形式的人。

【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的同时也是在提前哀悼黛玉,黛玉是芙蓉花。

话说宝玉才祭完了晴雯,只听花阴中有个人声,倒吓了一跳。细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过于熟烂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玩意儿,谁知被你听见了。有什么大使不得的,何不改削改削?”黛玉道:“原稿在那里?倒要细细的看看。长篇大论,不知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中间两句,什么‘红绡帐里,公子情深;黄土陇中,女儿命薄’,这一联意思却好。只是‘红绡帐里’未免俗滥些。放着现成的真事,为什么不用?”宝玉忙问:“什么现成的真事?”黛玉笑道:“咱们如今都系霞彩纱糊的窗?,何不说‘茜纱窗下,公子多情’呢?”宝玉听了,不禁跌脚笑道:“好极,好极!到底是你想得出,说得出。可知天下古今现成的好景好事尽多,只是我们愚人想不出来罢了。但只一件:虽然这一改新妙之极,却是你在这里住着还可以,我实不敢当。”说着,又连说“不敢”。

所以,这个时候出场的一定是黛玉,不会是别人。

宝玉和黛玉是知己,是精神上的相依。宝玉了解黛玉不愿他随她而去,最后,宝玉出家当和尚了。


清心一栈


1.语言诗文都太单薄,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痛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已经没有人能懂诗词中的意味了

晴雯死时,黛玉还在,园子里的姐姐妹妹还在,宝玉难过会有人能懂。宝玉那个时候有贾母护佑,胆子还大些,情愫可以表达出来,那个时候他还能胡闹,也还有人陪他闹。

可是黛玉死时,大观园落寞了,能陪他一起修改诗词的人已经没有了,身边是贤袭人,贤宝钗,已经没有人能够懂宝玉的心了。



3.晴雯死时祭芙蓉女儿,宝玉写给晴雯的祭文,和黛玉一同修改过,里面有宝玉的心意,也有黛玉的心意,也同样有宝玉对黛玉的心意。


漫言不笑


黛玉之死和晴雯之死,对于宝玉来说,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晴雯之死,宝玉并没意识到与自己有多大关系,在情感上,只是一个朝夕相处的人离去了,但宝玉并不缺陪伴他的人,所以晴雯之死对他的触动并不大,写《芙蓉女儿诔》,只是宝玉觉得需要完成一个仪式,来显示自己对这个人的重视,相当于现在人为死去的家人所开的追悼会。要说宝玉有多悲伤,其实是没有的,内心的诚意还不如对金钏的祭奠,毕竟他清楚金钏之死与自己有关。

黛玉之死,对宝玉意义重大,不仅因为他们是灵魂爱人,而是因为到了后期,宝玉已经历了一些家庭的变故,比如元春之死,比如探春远嫁,他会渐渐意识到自己身为男儿的责任缺失。元春之死他无能为力,探春远嫁他也无能为力,但他至少可以让黛玉少哭一点,不让黛玉为自己泪逝而亡。

黛玉之死,宝玉无需再追求任何形式,悲伤都刻进心里了。




浮生漫读


看脂批!【芙蓉女儿诔】虽写晴雯,实则黛玉!细看【芙蓉女儿诔】的内容!用的好多典故!和部分情节!很多地方与晴雯对不上号!结合黛玉来看,恍然大悟,珠联璧合!所以!黛玉死后几个月后当年的重阳节,宝玉回到贾府,得知黛玉死了,去大观园旧景重访,悲恸晕厥过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