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在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天水市妇联针对农村贫困妇女需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不便外出务工等情况,探索创新妇女产业扶贫新模式,在全市贫困乡镇(村)推广创办“扶贫车间”,促进了“输血式”脱贫到“造血式”脱贫的转变,有效带动2000多名贫困妇女就近居家就业,真正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前来培训的妇女学习积极性很高,培训室一片忙碌

上班、下班,年过五旬的杨彩琴做梦都没想到,泥土里刨食吃了半辈子后,大字不识几个的她有一天竟然还能做起“工人”来。

杨彩琴是甘谷县磐安镇莫周兰村人。6月30日,村里“扶贫车间”在村委会大院挂牌后,和她年龄不相上下的一帮子妇人感觉很新鲜,都跑去瞧个究竟。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能在家门口就业,杨彩琴(中)和同伴都很开心

“主要从事手工纳鞋底、勾鞋边、鞋花、鞋面等工作,先培训1个月,培训期每人800元。一个月后自己手中出的半成品经验收合格就算出师,在这之后,每人每纳一双麻鞋底,按码数大小付工钱40元至45元,其他产品同样计件付酬。”站在人群中,杨彩琴乍一听此话,有些半信半疑。

“在农村,和我一样年纪的女人哪个不会做鞋子?平时天阴下雨、地里没活时,前去串门子的妇人手里大多都拿着针线活,盘在炕头边做活边侃家长里短,一个下午眨眼就过去了。按扶贫车间负责人的说法,今后干这活就能给自己挣钱了?”杨彩琴当时心里不时嘀咕。

挂牌当天,依姓名、家庭情况、贫困类型等内容,莫周兰村贫困妇女“扶贫基地”花名册上,有了村里20多名妇女的家庭信息。2天后,经过老师教授,报了名的第一批妇女随之“上岗”。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莫周兰村扶贫基地

杨彩琴是第二批前来接受培训的十几名贫困妇女中的其中一名,8月3日,是她“上班”的第13天。上午10时许,当天领来的空鞋底上,密密麻麻的针脚已纳了一半,按她的进度,如没别的干扰,晚饭后加个班一天完成两只鞋底应该不成问题,一个月下来就能挣2000元左右。

个头不高的杨二平是莫周兰村人,此前从未出门打过工,目前是这个点的临时负责人。一说起“扶贫车间”,她连声叫好:“培训期早7点至11点,下午2点到6点到基地‘上班’,培训期满则可随意,家里家外、田间地头,只要手闲都能干此活,对于村妇来说这种‘就业’模式很实在,很不错。”

杨二平说,“扶贫车间”项目是采取“政府+企业+经纪人+贫困户”的形式,属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经纪人负责,贫困户参与的一种居家式就业模式。把“工厂办到家门口”,把产品的加工融入到当地农户家中,让贫困户妇女在家门口或自家炕头就能就业,这种灵活就业模式做到照顾家庭、作务农活与上班挣钱三不误,成为目前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脱贫手段。

莫周兰村的村名听上去犹如通村路两边数公里长正在怒放的花儿一样美丽,但就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而言,仍处于脱贫期,村里大多中老年妇女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外出务工的经历。年轻时,伺候老人、拉扯小孩、操持家务、作务农活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年龄大了能腾出身子了,但也没力气下重活了。

“扶贫车间”的兴办,正好给贫困妇女提供了一个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好机会。经过培训,村里已有20多名妇女居家就业。”杨二平笑着说。

“自己挣的钱,花着有底气。”

“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在勾,一天能勾5双左右,少说也能挣三、四十元,好得很!”麻线缠绕、勾针飞舞,甘谷县新兴镇半屲村年逾六旬的老人康淑芳坐在自家炕头上,手头的纯麻鞋面花边正勾得起劲儿。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康淑兰手指变形严重,但丝毫秒影响她干活的兴致

由于患类风湿疾病,老人的双手关节看上去已严重变形,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干活的兴致。从老人一头时髦的卷发和满脸的笑容看,她对自己自食其力信心十足。

年近四十的牛军霞快人快语,干活泼辣,也是这个村“居家式”“跟进式”就业妇女的牵线搭桥者。

牛军霞说,自从甘谷雅路人麻编鞋业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后,在甘谷县城“陪读”的她接娃、做饭之余,开始在该公司灵活就业。之后这几年,经她介绍或宣传,该公司在半屲村的居家就业妇女越来越多,她的母亲、妹妹、姥姥、奶奶,均在其列,能利用闲暇时间赚取或多或少的生活费,老老少少笑逐颜开。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康淑兰手指变形严重

记者连续串了几家门子,每家的炕头上、廊檐下,均能看到麻编者的身影,她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干得起劲。牛军霞说,半屲村绝大部分村民生性勤劳,爱干活,只要有脱贫致富的好事,都会不惜力气地去干。

“康淑芳患病多年,公司和她之间跑路的活都是我帮她干,收走她勾的半成品去麻编公司换上现钱,再领几团麻线给她送家时,她总是一边数着自己当次挣的工钱一边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咧嘴大笑,之后每次总不忘说:‘人老瞌睡少,给我把活留多一些。’这几年,她一直凭一双病手自己挣钱贴补家用。”牛军霞说,目前村里已有30多名妇女一边打理家务,一边居家就业。

“陪读”对于许多农村家长来说,早已司空见惯。这些年来,和牛军霞一样去城里租房陪读的家长越来越多。为了照顾孩子,她们不得不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然而,高额的房租,孩子们的花销,对于困难家庭来说,难免会加重经济负担。而当地一些公司着力打造的纯手工加工产品、手工艺产品的发展,正好可以吸纳带动更多的“陪读家长”就近在工厂打工,做到照顾孩子、挣钱两不误。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甘谷雅路人麻编鞋业有限公司是到贫困乡镇(村)建立“扶贫车间”的其中一家企业。今年6月起,该公司在甘谷县安远镇、谢家湾乡年家湾村、大像山镇樊家村、磐安镇莫周兰村等6个乡镇率先设立“陇原巧手扶贫基地”,吸纳带动当地的陪读家长和留守妇女就业,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当地300多贫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预计创造家庭总收入达300余万元。

“扶贫车间”灵活就业的妇女以中老年妇女居多,她们一致认为,以前农闲时凑一起除了聊家长里短,就是没事找事瞎转悠,现在好了,扯闲话的时间用来挣钱,谁还有闲心思捉摸着去扯事非呢!

当问及就业带给自己的好处,牛军霞笑着说,结婚时老公给自己买的“三金”没戴两天就被偷了,之后再没好意思问老公要过。自从自己能挣钱后,自己和孩子的花销不向老公要了不说,还贴补了大半家用,额外积攒的钱又买了一套金手饰。

“自己挣的钱,花着有底气。”牛军霞笑着说。

“帮助他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帮助自己。”

郭娟是河南姑娘,2010年大学毕业,2011年来到甘谷创业,说起创业初衷,她称或许是命中注定,或许是机缘巧合,总之就是缘于一双麻鞋。

2008年,正在上大二的她和同学院甘谷籍学子牛先生谈起恋爱,那年秋季开学时,当她从对象手中接过一双纯手工的甘谷麻鞋时,顿觉爱不释手,便一边求学,一边在网上开了家淘宝店,专卖甘谷麻鞋。没成想生意很不错,顿不顿会遭遇断码断货补货困难等现象。大四时,由于面临毕业杂事缠身,没太多精力打理店铺便暂时关了。有了这段经历,大学毕业后,她随对象来到甘谷,多方筹资和对象创办了甘谷雅路人麻编鞋业有限公司,之后俩人成家生子。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正在干活的娘儿俩

说起今年创办“扶贫车间”这事,她说,最近一个多月,由于去“扶贫车间”的次数多,总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我们能在家挣钱,说白了要感谢你们。”听到“感谢”二字,她总是感动不已。她总觉得,能把自家公司的产品加工延伸到千家万户,吸纳这么多当地做纯手工鞋的“老把式”来给公司干活,是公司“赚着了”!

为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妇女力所能及的力量,近两个月以来,天水市妇联积极组织引导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轻工纺织等企业到贫困乡镇(村)建立“扶贫车间”,为贫困妇女搭建就业平台,进一步引领全市贫困妇女向知识型、技能型、艺术型妇女转变,以“政府+企业+贫困妇女”的运行模式,引导零散家庭式手工艺品制作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实现了贫困妇女“足不出户、就地致富”的目标,走出了一条企业降低成本、妇女增收致富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目前,天水市已率先已在甘谷、武山、张家川等县区建成“扶贫车间”51个,可带动2000多名贫困妇女就近居家就业,每人每月平均创收达2000元左右,真正实现了顾家和增收“两不误”。

天水市:51个“扶贫车间”、2000多名贫困妇女,她们凭“巧手”把日子过成了“田园诗”

郭娟给参加培训的妇女做示范

郭娟说,就雅路人麻编有限公司而言,今后后半年仅手工纯千层底就需要3万双,按每双40元至45元手工费付人工费计算,公司仅这项就能给就业妇女付费100多万元,另有2万余双麻鞋需勾鞋面、鞋边、鞋花,这些算下来,“扶贫车间”就业的妇女总计能挣200余万元。

锅里有,碗里才有,这个朴素的道理郭娟两口子再明白不过。她说,公司给就业者提供灵活就业平台,就业者按要求给公司干活按劳取酬,要做到这个,首先要把公司经营好。随着公司直营店、加盟店、微商团队等相继创建,销售渠道比以往多了许多,按目前“私人订制”及大众消费看,明年年销量能在现有基础上番上一番,到那时,用工人数会更多。

“帮助他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帮助自己。”郭娟笑着说。

文/图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王兰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