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夏天的夜晚,总能看到灯下聚集了好多小飞虫,盘旋着飞向灯泡,有时甚至能听到他们撞击灯泡的声音。可哪怕是这样,它们也会继续生扑。

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这一特性被称作“趋光性”,许多昆虫都有这样的特性。

既然如此,那么强的太阳光,怎么没有飞虫扑过去?

因为在白天,飞虫的天敌们都出来活动觅食了,这会儿再不赶紧躲起来,一会儿万一碰见,可就没命了。因此具有趋光性特点的飞虫,大多在晚上活动。

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到了夜晚,飞虫的眼睛不是那么好使,得指望月光给他指路,如果前方有障碍物,挡住月光来的方向,飞虫就转转身体找月光,只要找到光的方向,就能找到出去的路,不至于撞到障碍物。所以从飞蛾的老老祖宗开始,它们就按照月光,来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和角度,之后的亿万年,再也没变过。

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后来,人类带来了火和灯。相比月光,这些人造光离飞虫要近得多,也亮得多。和月光不同的是,人造光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向四面发射光线,可飞虫还是按照自己的老办法,感受到光线就调整方向和角度,这样转着转着,就扑到了灯或者火的“怀抱”中。

于是,就有了“飞蛾扑火”的感人传说。

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其他一些动物也有趋光性。像蜘蛛,就享受在灯光下结网吃“大餐”的feel。

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有些飞虫见到你,只会过来碰一碰打个招呼,可有些飞虫就不太友好,一言不合就咬一口,人们尤其是小朋友们很容易被咬伤,于是蒲扇和六神,一直是夏夜乘凉的必备伴侣。

但是最近,在公园广场垃圾堆旁,都发现了某“神器”。它吸引飞虫的注意力,让它们自己飞进笼子里。

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杀虫灯”,正是利用了飞虫的趋光性,飞虫们就“争先恐后”扑过来。

有昆虫向着光飞,也有的专门躲在阴暗角落。这类坚决不见光的特性,叫“趋暗性”。我们熟悉的许多动物,比如蚯蚓、蜗牛,就属于这一类。

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这也跟“保命”有关。其他动物享受的“日光浴”,对它们来说,就是致命伤害。科学家曾对蚯蚓进行日光照射实验:只需阳光照射20分钟,你就能收获一条“蚯蚓干”。

别看蜗牛背着壳,好像很防晒,日照时间一长,就干到只剩一个空壳了。因为蜗牛的身体含水量比较高,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路边捡到的一些空蜗牛壳,都是晒脱了水的小可怜。

致夏夜的蒲扇和六神——为什么灯下总是聚飞虫?

其实不论趋光性,还是趋暗性,都是昆虫们能继续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锦囊妙计”。

这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习惯“差”的被无情地淘汰掉,习惯“好”的就更能适应环境,好好活下来,并且培育同样有“好习惯”的下一代,就这样,代代相传,繁衍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