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化石”著称的泉州方言

原创: 詹伯慧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该文原标题:一部展示“活化石”面貌的方言研究佳作———读王建设《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

以“活化石”著称的泉州方言

建设是土生土长的闽南泉州人,自幼生活在以“活化石”著称的泉州方言文化的氛围中,耳濡目染使他对自己的家乡话及其所承载的闽南特色文化情有独钟。求学时期他认真学习我国传统语言文学,对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的钻研用力至勤,为他日后对古代汉语及闽南方言的探讨打下了扎实的业务基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有幸进入厦门大学,师从著名汉语史和汉语方言大家黄典诚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的指引下逐步摸索走上把方言与汉语史结合起来研究的道路,并以《世说新语》的词语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泉州方言这一珍贵的“活化石”,在黄老的指导下写成了题为《泉州话证》的硕士论文。

时隔十多年,建设同志考入暨大攻读博士学位,他依然执着于要坚定不移地走汉语史与汉语方言结合的研究路向。入学之初,我问他对博士论文有何设想时,他胸有成竹地说,想发掘、整理某些闽南方言历史文献中的语言现象,探讨其与现代闽南话的历史发展关系。本着这个理念,他在经过一段酝酿之后,提出了以他最感兴趣,并且已有一定积累的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作为整理分析的对象,准备着力揭示反映在这些历史文献中的语言现象及其与现代闽南方言特点间的关系。

顺着这一思路,他充分利用闽南地区素有“戏曲历史博物馆”美誉、保存有大量宋元以来的剧目以及一大批以闽南方言写成的戏文这样有利的条件,把博士论文的题目锁定为《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这正是他多年来脑子里不断思考着的课题,反映他持之以恒地沿着汉语史与方言结合研究的路向不断探索,一步一步走来的学术构思,也体现出他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的优良学风。在确定博士论文的同时,他就不遗余力地边收集材料,边动手就相关问题一个一个地进行探讨,陆续写成单篇的论文,作为博士论文的前奏。据统计,在博士论文完成之前,他就陆续撰写了多篇相关的论文,例如:《南音唱词中的古泉州话声韵系统》、《谈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的校注》、《南音唱词中的方言现象》、《南音唱词中的“鹧鸪音”研究》等,这些文章深受研究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者的注目,有的还在《方言》等刊物上发表。

如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对两部明代刊行的闽南方言戏文进行了相当全面的剖析,系统地展示出四百多年前闽南方言的语言现象,让我们可以领略到当时闽南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大致面貌及其发展情况,从而为闽南方言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紧密结合创造条件。这在当今汉语方言研究中无疑是值得称道的。我们经常强调方言研究要历时与共时相结合,但到底如何结合?哪些现存文献反映出现代方言的历史面貌?如何整理、归纳、分析文献中的历史方言面貌?以至于如何探讨、揭示方言的历史发展规律,这些都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事。建设同志这部著作,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实践,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例如面对四百年前这两部方言戏文,如何从中科学地整理出它的语音系统来,建设同志就很有见地。他深知时下仍在流行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是古老泉州方言的代表,南音的演唱十分讲究严格的师承,因而,“南音”中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泉州音,可以直推至几百年前。基于此,他就用足功夫整理出南音中反映出来的声韵系统,再进一步从南音的语音现象出发来拟测明代闽南方言的语音系统,这就比单纯依赖明刊戏文的韵脚来归纳音韵更具科学性了。在归纳南音的语音系统时,建设同志还特别注意通过记录“南音”老艺人的演唱,参照《南音套曲》来归纳泉州话的声韵系统,这也是极有见地的做法。从泉州语音系统的整理归纳中,反映出建设同志治学的严谨和运用历史文献的科学态度。

这部研究闽南方言戏文语言的专著,无疑是当今整理、分析汉语方言历史文献的重要成果。从内容的安排到体例的设计,都反映出作者的深厚学养和匠心独运。总体而言,全书五章,主干内容始终紧扣语言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来安排,作者把最大的力气放到对明刊方言戏文中语音、词汇、语法的揭示和梳理上,同时又以专章论述这两部戏文中的俗字。这些俗字既是追溯当代闽南方言特殊词汇源流的重要线索,也是探求闽南方言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桥梁。对每一个俗字的考释,是件十分复杂细致的事,建设同志长期刻苦练就的“小学”功底,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记得我在给他的《〈世说新语〉选译新注》一书写读后感(代序)时就曾指出:“由于作者在音韵、方言、训诂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功底,本书就处处体现出占有材料比较丰富和考释方法比较科学的特点,书中不乏作者的创见……”事过十来年,建设同志如今在考释闽南方言戏文时所显示出来的功力和创见,仍然是得益于他早年在传统语文学方面下过的苦功,可谓异曲同工,如出一辙。对《世说新语》的注释毕竟是他硕士阶段的修炼,通过博士阶段的进一步深造,他在研究历史文献时,理论、方法的思考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学术视野也越发开阔,学术上的涵养自然也就显得更加成熟了。

这本剖析明刊闽南方言戏文语言现象的新著,除了仍然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充分发挥“小学”的功力外,还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注入现代语言学、考证学的元素,从而在认定两本明代戏文的性质、归属,以及考证戏文的版本等方面均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作者据此完成的学术论文《略论明刊戏文的方言归属》曾获泉州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以“活化石”著称的泉州方言

(左一王建设,中间詹伯慧,右一饶宗颐)

细看此次即将出版的这部书稿,发现与原来的博士论文有几处较大的变动:

一、由于作者在此之前已经正式出版了《明弦锦曲觅知音——校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所以在第三章“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俗字”和第四章“明刊闽南方言戏文词汇”部分,考释的词语更丰富,考释也更精准。例如,对方言词语悬案“翰徽”、“宗巳■”等的破解,对“八”、“扏”、“疋”、“钱”等方言字词的考证,细致入微,有理有据,新见迭出,十分精彩。

二、在第五章“明刊闽南方言戏文语法”增加了句式部分,弥补了当时因时间、篇幅等限制未能涉及而留下的遗憾。该部分篇幅近50000字,占全书的四分之一。作者采用穷尽性罗列的方法,对两种明刊戏文《荔镜记》和《满天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比归纳,并列表一一给出统计数字,材料丰富,数据准确,分析到位,结论可靠,对近代汉语语法及闽南方言语法的历史演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值得称道。

三、根据当年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唐钰明教授的建议,把原来的第六章“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的校注原则”抽出,列入附录,使得全书的论题更集中,结构更合理。该章是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经验之谈,反映出作者在对待方言历史文献的考释上并非原地踏步,而是不断有所更新,有所前进(作者在此基础之上完成的学术论文《谈明刊闽南方言戏文的校注》曾经获得泉州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同时,作者还将另外几篇有关明刊戏文校勘、校注、考释、探讨的论文也一并收入附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研究方法。这部探讨明代闽南方言戏文的著作显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取向,这就增添了它的学术含量,也使本书内容更加充实,论述更加全面。

总起来说,本书在展示极其珍贵的闽南方言“活化石”,让人们看到闽南方言的历史面貌及其发展轨迹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为我们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汉语方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是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佳作。我完全赞同作者在“绪论”中所说:“如何科学、充分地利用这些珍贵的方言文献资料来研究闽南方言及其与近代汉语的关系,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它是开拓新领域、获取新成果的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把方言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而且可为汉语史提供许多鲜活的语言材料。”

我们期待建设同志在现有研究的扎实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术视野,凸显历史演变的线索,不断加强深度的挖掘分析和广度的拓展比较,在闽南方言的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

以“活化石”著称的泉州方言

(饶宗颐先生为王建设的著作《明弦之音——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题字)

 辛卯岁末于广州暨南园寓所

注:王建设的著作《明弦之音——明刊闽南方言戏文中的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2013年获福建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