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有 易 思

易 採 匯 趣 味 解 讀

有 意 思 的 地 產 冷 知 識

中國古建築文化,植根於中國的古民居之中。遼闊的疆域與眾多的民族,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催生出多樣的生活方式,讓各地區的古民居呈現出獨有的色彩。

徽派建築

古徽州位於安徽省的東南部,徽派建築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南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牆深宅是徽派建築結構方式,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粉牆、瓦、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構成徽派建築的基調。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水墨畫一般的粉牆黛瓦是徽派建築的標誌。

“黛”,是一種青黑色顏料,古時候女子用它來描眉。在多雨的江南,黛瓦長期飽受雨水打溼浸泡,久而久之長出了薄薄的苔蘚,遠看彷彿墨暈成的黑色。

“粉牆”,就是白石灰進行粉刷過後的牆面。南方氣候潮溼,而石灰具有一定的吸附性,有防潮吸溼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護牆體。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閩南古厝

閩南語裡“厝”是房子的意思,閩南古厝是指在閩南一帶的傳統民居,是一種結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宗廟祠堂的居住形式。

閩南古厝始於明清時期,不同於普遍的青磚灰瓦白牆,大量使用紅磚紅瓦,以泉州為核心,向周邊輻射。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紅色被稱為宮廷色,紅色的建材本該專用於皇家宮殿、廟宇及帝王宗祠這一類建築。

閩南人以紅色為尊、為大、為喜、為吉。閩南人“敢為天下先”,加之福建沿海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山高皇帝遠”,於是“違禁紅色建築”在閩南一帶悄然風行。

學者表示這也與閩南人長期從事海外貿易,民間積累了巨大財富以及炫奇鬥富、講求排場的鄉風有關。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客家土樓

客家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經千年遷徙發展而成。在中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中,客家人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當客家人因為戰亂、饑荒從中原遷徙到福建、廣東等地,與當地人之間發生了血腥的械鬥,易守難攻的土樓便是客家人的城堡。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客家土樓,主要分佈在福建省龍巖、漳州等地,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主要建築材料是黃土和杉土這兩種在當地取之不盡的材料。

厚實土牆具有其他任何牆體無法相匹的調節作用,環境太乾時能夠自然釋放水份,環境太溼時能夠吸收水份。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土樓的多種形狀中以圓筒狀堅固性最好,能均勻地傳遞各類荷載,形成極佳的預應力向心狀態。

內部為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廣東圍龍屋

同樣是客家建築,廣東與福建有著不同的形式。

廣東圍龍屋又稱被稱為客家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常見於粵東一帶,是一種極具嶺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採用中原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

圍龍屋在整體造型上就是一個太極圖,中軸線房間為龍廳,正對上堂祖龕,講究坐向、主次、對稱,莊重,歷史學家考察認為這種民宅建築與古代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表現了儒家文化的審美旨趣。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東漢魏晉時期,由於封建莊園經濟的發展,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式制度逐漸形成。

最早的客家人就是從魏晉時期由中原向南遷播,到了新的落腳地,自然以一個家族為整體聚族而居。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陝北窯洞

陝北窯洞最早是一種半地穴式的古老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周代。

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即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清末民初時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穴居和窯洞有著天然的直接聯繫,陝北窯洞可以說是人類定居方式的活化石。

陝北窯洞依山而築,佔地少,建造成本低廉。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拱頂的承重強,隔音隔熱、冬暖夏涼的特性,讓窯洞有了“神仙洞”的美譽。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北京四合院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的結構。

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這就是四合院,一種北方傳統合院式建築,以北京最有代表性。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衚衕同時出現在了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

南方的住宅院落一般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北京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連接,較為開闊。

徽派建築、閩南古厝、客家土樓……古民居中追溯中國建築文化脈絡

住房是人類生活與棲息的主要場所,建築設計與地理環境、歷史人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正是因為中國地域遼闊,才讓各地區的古民居呈現出這樣截然不同的色彩。對於正在迅猛發展的房地產業來說,建築只有同時考慮當地地理環境與當地人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宜居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