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馬拉松前十6個日本人,這超越黑人選手的態勢究竟爲何?

東京馬拉松前十6個日本人,這超越黑人選手的態勢究竟為何?

  東京馬拉松跑過了第12個年頭。一提到這場“世界六大馬拉松”中最年輕的賽事,跑者自然會想起精細的服務、周到的安全保障以及熱情的觀眾。

  而這種極度認真徹底、甚至有點較真的辦賽精神,也成就了每一屆比賽亮眼的跑者成績,特別是日本跑者的成績。

  在2018年東京馬拉松的完賽名單裡,男子前十名的選手中有6名是日本跑者,其中年僅25歲的設樂悠太更是戰勝一眾非洲跑者名列第二,並且以2小時06分11秒刷新了亞洲紀錄;而女子跑者中,前十的位置也有4席屬於日本跑者。

  看著日本選手的成績,我們不禁想到:中國選手何時也能如此揚眉吐氣?同樣“全民跑步”時代的中國,是否可以從中借鑑一二?

東京馬拉松前十6個日本人,這超越黑人選手的態勢究竟為何?

  25歲的日本選手設樂悠太以2小時06分11獲得亞軍,並刷新新的日本男子全馬紀錄(也是新的亞洲紀錄)。

  好成績,非偶然

  日本人到底有多麼能跑馬拉松?2018年東京馬拉松的成績單,或許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25歲的設樂悠太是第一位衝過終點的日本跑者,撞線那一刻,他也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2小時06分11秒。而在他的身後,還有其他五名日本跑者都是在2小時09分之內完成比賽。

  事實上,被設樂悠太提高了5秒的亞洲紀錄原本也就是屬於日本。

東京馬拉松前十6個日本人,這超越黑人選手的態勢究竟為何?

6名日本選手跑進前十。

  2012年在芝加哥,日本跑者高岡壽成跑出了2小時06分16秒的成績,創造了亞洲紀錄;而在更早之前,日本的馬拉松名將野口水木就在2005年的柏林馬拉松上跑出了2小時19分12秒的成績,刷新了亞洲的女子紀錄。

  這一次,當設樂悠太在最後3公里超越了多名非洲頂尖跑者後,他的“突破”也帶動了其他日本跑者。井上大仁以2小時06分54秒的成績第五名衝過終點,這個成績也比他在去年東馬的2小時08分22秒提高了將近一分半左右。

東京馬拉松前十6個日本人,這超越黑人選手的態勢究竟為何?

女子跑者中,前十的位置也有4席屬於日本跑者。

  當然,日本跑者在今年東馬上的“集體爆發”並不是偶然。

  在去年11月的日本上尾半程馬拉松中,日本就有62名跑者跑進了65分內,其中50人更是跑進了64分大關,無論用哪種方法折算,這些選手的萬米水平都在30分鐘以內。

  中國在短跑上一直能與日本抗衡,但在長跑特別是馬拉松方面,似乎已經漸漸開始“掉隊”。

  中國的馬拉松男子紀錄是仁龍雲在2007年創造的2小時08分15秒,這個成績比日本的紀錄慢了超過2分鐘。

東京馬拉松前十6個日本人,這超越黑人選手的態勢究竟為何?

參賽者從起跑處出發。

  發端於女性,強盛於驛傳

  日本能夠不斷湧現出優秀的馬拉松跑者,這多少得益於他們長達百年的跑步歷史,以及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跑步熱”。

  “二戰結束後,日本迎來戰後經濟奇蹟。不過從1980年代開始,很多中年人壓力極大,特別是家庭主婦。她們最初開始跑步是去打發時間,發洩負面情緒,慢慢地發現這項運動對健康和心情有著極大的幫助。”

  曾經多次來上海參加馬拉松賽的日本跑步愛好者松野說,自己的母親當年就是其中一員。

東京馬拉松前十6個日本人,這超越黑人選手的態勢究竟為何?

  如今想來,“中國大媽廣場舞,日本大媽愛跑步”這句話就詮釋了兩個國家不同的健身文化。直到現在,日本跑步人群中也是20至40歲的女性居多。

  如果說,女性跑者“刺激”了日本人跑步的衝動;那麼,遍佈於日本各地的驛傳接力比賽,則促成了男子競爭的根基。

  據日本媒體報道,每年在日本,有超過1600場類似的校際接力對抗賽,不少都有超過20年的歷史。而其中,影響力最大同時也能吸引最多頂尖跑者的校際驛傳接力比賽,則是擁有93年曆史的“箱根驛傳”。

  正是得益於這樣遍佈日本全國的跑步競爭氛圍,日本的馬拉松水平才會不斷提升。而從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到2012年倫敦奧運會,僅僅從“箱根驛傳”走向奧林匹克的運動員就有來自17所大學的69人。

東京馬拉松前十6個日本人,這超越黑人選手的態勢究竟為何?

跑步一直是日本的流行文化。

 數據背後的“黑科技”

  在數據背後,是日本跑步不斷創新的科學訓練方法。

  鈴木清和曾是“箱根驛傳”名校駒澤大學的一員,如今他致力於為大學跑者們研究提高速度的訓練方式。在日本跑圈使用廣泛的“細胞分裂訓練”就是他的創造。

  在瞭解“細胞分裂訓練”之前,首先要了解另一個概念,那就是“原生跑速”。

  所謂的原生跑速,就是跑者用鼻子呼吸並開始跑步,慢慢加快速度,直到快要開始喘氣而幾乎必須張開嘴巴時的速度。

  人類運動時消耗的能量來源是糖類和脂質,通常會同時消耗。不過,用鼻子呼吸時是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消耗脂質的比例較高;而必須張開嘴巴呼吸時是高強度的無氧運動,消耗糖類的比例較高。

  “人體儲存脂質的量幾乎沒有上限,但是最多隻能儲存幾百公克的糖類,這也就意味著,人類沒有辦法持續長時間進行無氧運動。”

  鈴木清和教練就是希望利用“原生跑速”,提高馬拉松選手的不張嘴呼吸的能力,“長距離跑步的重點就在於將速度維持在幾乎不需要張開嘴巴呼吸。”

  在鈴木清和教練看來,跑者能逐漸延長穩健維持原生跑速的最長距離,跑步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而這種訓練就被稱之為——細胞分裂訓練法。

  以10公里的“細胞分裂訓練法”為例。

  進行這項訓練時,首先確定自己的原生跑速。第一週,先測試用原生跑速能連續跑多遠;第二週,先跑短一點的距離,例如500米休息一次,直到跑完10公里為止。休息時不要走動,務必站在原地休息。

  持續練習,由第3周開始,逐漸拉長每次休息之間的時間和距離,一樣只能用鼻子呼吸,最終的目標是連續跑完10公里不休息。

  也正是出於這些訓練法的不斷改進,日本跑步才有了一次次成績飛躍。

以上內容來自:新浪跑步

喜歡本文章請關注、轉發、收藏

喜歡本文章請關注、轉發、收藏

喜歡本文章請關注、轉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