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探幽—南太行

太行八陘就是太行山脈的八條古道。白陘古道為太行八陘之一,它位於河南輝縣北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30公里處,有著太行八陘中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馬幫古道。2018年4月29日,幾個對外部世界有著狂熱憧憬且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開啟了這次南太行尋古探幽之旅。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為避開小長假出行高峰,凌晨4點,狂野不羈的牧馬人已經奔馳在京昆高速上……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上午9:40分,過邯鄲。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吃飽了再進山!不過林州人民的這一碗燴麵,著實把大家都撐得不要不要的!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弓上水庫。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楊老師的“牧馬人”,天生喜水。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發現懸空寺!一臉興奮,爬山涉水,待到近前仔細觀瞧,才知是人造景觀。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視角。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典型的南太行地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山間瞭望哨。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巍巍南太行。鵝屋鄉是壺關縣所轄鄉鎮,地處太行山之巔,山嶺巍峨連綿,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際變化較大,四季差異明顯,春季乾旱多風,夏季多雨,秋涼霜早,冬旱乾燥,年均氣溫8.8℃。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扶貧路艱!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鵝屋鄉轄區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海拔高度以東壺陵水村為界,西邊11個行政村平均海拔1460米,終年氣候寒冷,無霜期130天。東邊7個行政村氣候相對溫和,海拔落差最高達600米左右。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古樸寧靜的浙水村。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村裡明清民居很多,四面群山環抱,綠樹掩映,很有特色。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民居多為二層小樓,一層都是相似的磚券圓拱窗戶,二層中間只開一個小方窗戶,看上去內斂保守,磚雕木雕精美,磚雕斗栱式樣的墀頭獨具特色,院落的大門樓修得都很華麗,走馬板上有"溪護樓臺"、"南山拱翠"、瑞映南山"之類的題刻,精美的雀替雕花比比皆是,人物花卉刻的栩栩如生,大院中的堂屋前牆上多數有工藝精美的神龕,還有磚刻對聯。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到處可見紅色年代的痕跡。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喜歡藝術品的羅老師看上了這件磚雕構件,還看上了……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廢棄的屋舍。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鬥資批修。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陵川縣浙水村自古人傑地靈,據村裡人講,清朝時村裡有個叫楊少東的中了舉,騎著馬進京入翰林院,皇上還賜了一塊匾,只不過後來這塊匾被外人以700元買走了。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經過戶主人允許,我們進了屋。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大山裡孩子們的天真快樂,是城市孩子體會不到的。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無論從文化承襲、設計佈局、民風民俗和建造質量來說,都是現在用鋼筋水泥堆砌的新民居所無法比擬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覺得過去的房子比現在的房子講究、漂亮的原因。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2016年12月,浙水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4月30日,出行第二天,賓館旁就是陵川公園,這裡可以俯瞰縣城。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崇安寺山門,也稱古陵樓,面闊5間,進深3間,重簷三滴水歇山頂,屋頂裝飾全部用琉璃構件。上簷正中,懸掛牌匾一塊,書“古陵樓”三個大字,另有牌匾4塊,書“行山鍾秀”四個大字,山門明間為一石質門框,上刻北宋嘉祜辛丑年(1061)題記,當為宋代原構件。相傳後趙開國皇帝石勒的陵墓就在樓下。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鐘樓內現懸掛宋崇寧元年(1102)所鑄鐵鐘一個,高約2米,直徑為1.6米,形制古樸。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插花樓位於過殿兩側,原有東西座,東樓於20世紀40年代毀於戰火,現僅存西樓,亦為樓閣式建築。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761縣道旁廢棄的廟宇。太行峽谷裡,像這樣因年久失修而廢棄的屋舍、廟堂有很多。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這兒的民居建築年代久遠,大多無人居住。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四義村村委會。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南太行山區村莊裡,90%以上是老人和留守兒童。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白陘古道為太行八陘之一,它位於河南輝縣北部,山西省陵川縣東約30公里處,有著太行八陘中保存距離最長、最完整的馬幫古道。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白陘古道的東南起點,在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村頭,始建於晉代以前,為避開十里河洪水危害和匪患,古人在峽谷北側的巖壁上開山鑿石,修路建橋,鋪設了長約4千米,寬2米的盤山古道,古道均是沿著岩石的節理開鑿的,確保古道的穩定和安全。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現在古道己成為旅遊景點,門票10元。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南太行黃圍山大峽谷。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京城四俠勇闖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進山後,熱心公益的楊老師樹起了一面森林防火的大旗,在隨風飄揚的紅旗指引下,穿鄉過鎮的我們受到了交警和老鄉的最高禮遇,也使這次旅途註定變的更加莊嚴而神聖。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曾經的陳賡將軍指揮部舊址。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5月1日晨,吃罷早飯,目標龍巖寺。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三清觀前,嘉生古槐一株,其大者,冠若傘蓋,根幹粗短,略四人合抱之圍,惜植年未考,估近千歲矣。寒暑易節,春華秋實,奇異通靈,美譽遠播,慕名而拜瞻者攘攘不絕。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老人與樹。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華嚴寺。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華嚴寺前羅老師幫尼姑翻地。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真把式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龍巖寺位於山西陵川縣禮義鎮梁泉村,創建於唐代,寺有前後兩院,主要建築有過殿、正殿、配殿、廊廡等30餘間。過殿位於前院中軸線上,為金代建築,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灰布瓦,兩山牆內壁有壁畫,外鑲有金大定三年《龍巖寺記》石碑一通。正殿在後院,面闊五間,為明代建築。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建於金代的過殿是龍巖寺的精華,金代建築的屋頂,屋面平緩,出簷深遠,正脊較寬,鴟吻較大,翼角平直渾樸稍翹,歇山式戧脊或廡殿式垂脊上的仙人走獸個別有武士形象。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古剎鐘聲。

山牆內壁上的精美壁畫。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學問淵博的羅老師發現過殿上的鴟吻不是一對,經看寺的馬大哥證實,在過殿修復過程中,燒造師傅按照拿去的樣品原樣複製了一個,木已成舟,只好將錯就錯。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年近60的馬大哥膚色黝黑,聲音宏亮,其祖孫三代都看守這座寺廟,見證了古剎的興衰,對龍巖寺的歷史更是瞭如指掌,他對我們的疑點有問必答,很是熱情,並告訴我們,龍巖寺國寶級的過殿最漂亮的就是它的翹簷。無奈馬大哥鄉音太重,他雖認真講解,我等縱使全力傾聽,結果還是一知半解。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真澤二仙宮,又稱奶奶廟,位於壺關縣城南45公里樹掌鎮神郊村。是太行山大峽谷最具特色的一處人文景觀。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斗拱碩大的牌坊。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創建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御封廟號。元、明、清代均有修葺。原五進院格局,前有156階臨河石梯、牌坊、山門、大小戲樓、望河樓;中有當央殿、子孫殿、鐘鼓樓、插花樓;後有後宮殿、梳妝樓。整個建築含坊、殿、樓、廡二百餘間。凝集了由宋到清朝的建築風格,莊重而不笨拙,俊秀而不譁寵,為中國古代建築之精品。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1939年,何長工帶領的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一分校曾在這裡辦學,借廟堂之地述民族大義,於太行深處育革命英才。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參觀二仙宮後,我們踏入返程。三天來,一路飢餐渴飲,曉行夜宿,雖然辛苦奔波,卻也收穫了巨大精神享受。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尋古探幽—南太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