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暴雷後的啓示:小心了 以下操作皆需謹慎!

對於很多踩雷的網貸投資人來說,這個夏天無疑是記憶裡的一抹暗色。

“又一家逾期了,我該怎麼辦?70多萬就這樣沒了,其中的50萬還是銀行借的,都怪自己太沖動了。”李明(化名)邊說邊嘆了口氣。這已經是他踩的第2個雷了,一個是平臺跑路,一個是標的逾期,“只顧著挑利息高的,沒想到被坑了。”

這是身邊一個投資人的真實案例,懊悔唏噓之外,更有諸多沉痛卻深刻的啟示。

P2P暴雷後的啟示:小心了 以下操作皆需謹慎!

1.“想著P2P收益率肯定能跑贏6%的借款利率,就從銀行借了50萬。”

槓桿碰不得,投資需謹慎

做投資一定要用閒錢,切不可用救命錢,更不能借錢用“槓槓”進行投資。

所謂槓桿就是通過借債,讓投資者手中的錢放大許多倍去進行投資賺錢。它就像一把”殺人不見血”的”雙刃劍”,賺的時候賺的更多,虧錢的時候同樣虧得更慘。

玩槓桿想要獲利,一定是以盈利持續高增長為條件的。但這個條件顯然在投資領域是不存在的,投資從來都是一件高風險的事,世界上沒有“穩賺不賠”的買賣,更何況是在尚不成熟的P2P網貸行業。

萬一不幸踩雷,不要說血本無歸,還背上了重重的債務。說白了,“槓桿”交易就是讓你的資金小船,放到了波濤洶湧的大海里,風險徒增了N倍。一路風平浪靜還好,但萬一來了點小風浪整隻船都會被傾覆。

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有三個原則:第一,保住本金:第二,保住本金;第三,謹記第一條和第二條。”投資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保本,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利益。抱著一夜暴富的賭徒心態進行理財,那是賭博,不是投資。

2.“都挑了些利息高、短期的產品,忽視了背後的風險。”

只看利息挑平臺,無疑是在刀尖上舔血

很多人將P2P產品理解成高利息的儲蓄,完全不考慮風險問題。收益和風險永遠是成正比的,如果P2P平臺的年化收益率明顯高於社會普遍的融資成本,那麼平臺涉嫌自融發假標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倘若一平臺的收益率普遍在20%以上,那麼對於借款人或企業來說,要支付20%的利率,其融資成本基本就在40%左右,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哪有企業能承受如此之高的融資成本?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對於不合理超高收益的平臺,投資人一定要有足夠的警惕,切勿因為一時貪念而血本無歸。

3.“全部家當都投網貸了,踩了2個雷後,現在很慌。”

不要把雞蛋都放一個籃子裡面,但分散也要講究技巧

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跟大咖們學會了分散投資的理財,於是我把資金分散到了十多個平臺,結果現在有維權的地方就能見到我的身影。”段子雖有誇張的成分,但也暴露了不少投資人對“分散方式”存在誤解,操作方式不對。

分散投資的最大好處就是規避風險的集中爆發,讓投資本金和收益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狀態。真正的分散投資是根據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配置到不同的資產類型,比如風險承受能力高,可以配置到股票、P2P多一點;風險承受能力低的可以多買些保險、債券等較穩健型資產,而不是簡單把資金分散到十幾個平臺這種粗暴做法。

目前網貸行業仍處於發展期,良莠不齊,加之投資人自身對平臺認識不足,如果把所有資金都放在網貸,無疑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同樣,投在網貸平臺的資金也應該理性分散,以保本為出發點,花些時間和精力從底層資產、業務模式、團隊風格等多個角度考察,挑選出2-4個較為穩健的平臺進行投資。

當然,過於分散的話也不好管理,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分散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如果沒有目地進行分散投資,反而會加大了踩雷的概率。尤其是追求過高收益的投資人,若將資金全部分投到高收益的平臺,其背後的風險可想而知。

與其一股腦分散到眾多平臺,不如前期花些精力挑選幾個優質平臺,持續投資和關注,穩穩地賺。

4.“信了某個大V的推薦,結果被帶到坑裡了。”

不要迷信所謂的大V,加強自身學習才是關鍵

在人人都能成為意見領袖、靠粉絲賺錢的年代,某些大V受利益唆使未經考察就輕易為無良P2P平臺站臺。不少投資人因為自身缺乏判斷力,過度相信大V,重倉了這些平臺,結果不幸踩雷。

事實上,目前行業對自媒體的約束、評價過少,信息也極不對稱,而投資人很容易被自媒體的“人設”所欺騙戴上粉絲濾鏡,大V一推薦某個平臺就不假思索地紮了進去。凡事都得靠自己,何況是投資這種有風險的事?

相信大V不如提升自我,加強自身學習,樹立風險意識,才是資金安全的根本保障。多關注宏觀環境、行業資訊、平臺動態,多研究平臺的業務模式、標的詳情,才能對平臺優劣擁有獨立判斷和思考,不至於落個“上當受騙”的不幸結局。

儘管隨著網貸行業的優勝劣汰,長效監管制度的落地,網貸投資的風險將會越來越低。但再完善的制度,也不能從根本上杜絕投資風險;再完善的投資者保護機制,也需要投資人的配合才能發揮效果。

高收益對應高風險,網貸投資不是存款,投資資金安全與否,歸根結底取決於投資者自身。小心駛得萬年船,不管投資什麼產品,時刻保持對風險的敬畏,多調查多跟蹤多思考,你就會離風險遠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