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经历“吃苦力”体验,培“智”先培“志”!

让孩子经历“吃苦力”体验,培“智”先培“志”!

从小学开始,孩子就学会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又有几位家长能让孩子在烈日炎炎之夏体验这一情境?是否有必要呢?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城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连续两天未完成家庭作业后,他跟父亲保证,若再不完成作业,就回乡下挑粪,第三天,他仍然没有完成作业。他被父亲带回乡下老家,接受了一次“苦难教育”——挑粪。他挑上装着三四十斤粪水的粪桶,往300米远的玉米地里挑了七八趟,但他心里不怪爸爸,这次经历确实让自己成长了许多。明明父亲希望通过这次教育让儿子明白,这世上还有比读书更辛苦的事情,比如说挑粪,希望儿子能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

云南小伙崔庆涛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一幕实在让思议。能够提振很多人“寒门出贵子”的信心,激励广大寒门学子努力向学,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作为寒门娇子,崔庆涛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其实就拥有了免于参与艰辛劳动的“豁免权”,即便不去工地上帮忙,父母也不会提出要求。但崔庆涛用更出色的表现感动了我们。无独有偶,由于家庭贫困,为补贴家用,在河南一景区内推着二八自行车叫卖冰棍的准大学生赵龙也收获了不少点赞。

让孩子经历“吃苦力”体验,培“智”先培“志”!

类似的新闻之所以会刷屏,是因为这些准大学生,冲击了一些人这几年建立起来的习惯性认知。“寒门难出贵子”是其一,在全民教育焦虑的背景下,人们纷纷把孩子送进各类培训班、补习班,似乎已经认定了只有舍得为孩子花钱,才能让他们在高考竞争中取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00后娇生惯养,更多与王者荣耀、抖音快手关联在一起,建筑工地上拌泥浆、推着二八单车卖冰棍,这仿佛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景象,这是其二。

没有高考成功后的放松,而是在生活的压力下负重前行,这两名准大学生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高考结束后的另一番场景,让我们看到了00后准大学生的感恩和孝顺、独立和担当。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风起云涌的社会流动不应该,更不会拒绝向上向好的奋斗者。

很多似是而非的习惯性认知,其实是被一些表象遮住眼睛。比如,在阶层滑落的焦虑下,害怕孩子落后于人,便把暑假当作“大补”的最佳时机,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给安排上各种培训课程。媒体报道,这个暑假,广西一位母亲给要上小学的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一周7天都排上了课。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20分钟的课间休息,午饭和午休加起来也只有50分钟。不讲究方式方法的重视教育,结果可能会与最初的教育目标南辕北辙。五六岁的年纪,就报了8个培训班,这究竟是培养兴趣还是扼杀兴趣呢?

培“智”先培“志”。金钱可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满足更高的教育需求,但是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有些品质更是培训班培养不出来的。家长盲目的背后其实也是被一些教育表象遮蔽了眼睛,把学习成绩视为唯一的成长目标,忽视了不同成长路径和多元教育目标,忽视了教育成功的多种可能。

我国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在亲子沟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进。暑假中一些家长的表现,无疑是对这一结论的最好诠释。他们将对孩子的爱简化为“烧钱”,把成长片面理解为学习成绩的提高,替孩子选择一切、决定一切,但却忽视了亲子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意愿,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担当等其他方面的品质。

让孩子经历“吃苦力”体验,培“智”先培“志”!

《人民日报》在评论一名名校研究生48岁了还不肯工作,还要让82岁的老母亲用微薄的生活费养活自己,照顾其饮食起居时,谈道:“真正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把他视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该放手时就放手。”

诚哉斯言,学习成绩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感恩之心以及勇于担当的品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面对生活的重压,认清现实之后,坦然面对,努力改变,这固然是一种无奈,而在富裕之家长大的孩子就不需要独立与担当吗?无论是寒门还是朱门,抑或中产之家,孩子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面对独立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家长容易做到的是,从自己视角出发为孩子做好安排和准备,难的是全面审视孩子成长的真实需求,送孩子一双“能走路的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