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入場數字貨幣託管,比特幣會重回巔峯?

巨頭入場數字貨幣託管,比特幣會重回巔峰?

美國證監會再次將比特幣ETF延期,導致幣價狂跌,幣圈一片陰雲籠罩,近日傳出高盛考慮提供數字資產託管業務,消息一出,好像一束光,照亮了出路。

比特幣億萬富翁Mike Novogratz此前就曾指出,託管業務帶來的機構資金,或將能讓比特幣重現昔日的輝煌,不出一年,數字貨幣資本市場估值將達到8千億。

除了高盛,多家老牌銀行和華爾街巨頭都在考慮推出數字資產託管業務,現在幣價低迷,加之對數字貨幣和ICO的監管環境越來越明晰,此時入場,無疑是個明智之舉。

哪些巨頭已經入場?

早在2017年11月,韓國最大的金融機構新韓銀行宣佈將為機構投資者推出託管業務。

今年3月,Grayscale Investment宣佈推出了四種新投資產品。

今年5月,日本野村控股與數字貨幣公司Ledger和Global Advisors,聯合創辦了一家名為Komainu的託管財團。

5月底,在宣佈將資產託管公司Kingdom Trust收購的4個月後,區塊鏈安全公司BitGo決定打造屬於自己的資產信託。

7月初,加密交易所和錢包提供商Coinbase宣佈,將推出面向機構投資者的數字資產託管解決方案。

據知情人士介紹,多家華爾街巨頭也在探索開發數字託管服務,包括紐約梅隆銀行,摩根大通公司和高盛集團等。譬如,提供客戶身份識別驗證,根據客戶的需求直接將資產投入到指定交易所的定製化服務。

如今的數字託管業務風口與此前的ICO眾籌有點像,只不過ICO可以不顧後果只為逐利,對於這些老牌企業和投資巨頭來說,是否要增加託管業務卻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跑步進場的遠不止上述企業和機構,更多的公司也還徘徊在進場前夜的路上。

巨頭們扎堆進場,意欲為何?

全球最大的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計算出,根據歐盟的支付服務法令II,傳統銀行未來可能會損失43%的零售支付收入。由於數字貨幣的波動性較強,加之其生態系統安全性較弱,傳統銀行始終止步不前。

然而,提供數字貨幣託管業務為銀行打開了另一扇門。由於相關業務有潛力吸引大量機構投資者入市,因此減輕了投資操作風險,機構投資者更願意接受這些服務,而銀行也可以從數字貨幣投資熱潮中獲利。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可以通過使用數字錢包或交易所來存儲自己的數字資產,然而,對機構投資者而言,它們擁有的資產體量更大,因此存儲方式也需要有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

隨著數字市場走向成熟,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希望入場,為滿足這部分投資者的實際或預期的需求,傳統機構和交易所提供託管業務便是大勢所趨了。

目前的傳統資產管理行業正面臨全新洗牌和巨大監管壓力的挑戰,大家都在尋找出路。由於比特幣等數字資產與其他傳統資產(如股票,債券和商品)幾乎不存在相關性,這為專業資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吸引力和廣泛適用的多元化戰略,因為它降低了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反之,越是被認可的品牌或金融機構開始為數字資產提供託管,機構投資者就越願意通過這些資產實現其投資組合的多元化。

此外,根據美國證監會規定,客戶資產價值超過15萬美元的機構投資者,必須將所持資產在“合格託管人”處存放。這些合格託管人包括銀行、儲蓄機構、註冊經紀交易商、期貨佣金商和外國金融機構等。在數字貨幣生態系統中,很少有主流銀行提供託管服務。因此,監管是數字貨幣託管解決方案出現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解鎖大量資金,帶來幣價回升

機構投資者Samani表示:“對於許多投資者來說,託管可能是最後的屏障。再過一年,市場可能會認可這種解決方式,到時將解鎖一大波資本”。

以Coinbase為例,假設至2019年年底,其客戶超過2000萬,其託管的數字資產價值約為200億美元,這可以釋放出100億美元的機構投資者資金。

另外,受監管的數字託管將允許更多的機構買家,比如對沖基金和養老金,投資於比特幣、以太坊和其他多種貨幣。而散戶經紀人也能將數字資產納入其投資組合中,從而提振一直以來不斷波動的幣價。

不過目前現行條例中沒有關於數字貨幣存儲的安全規定。不僅如此,企業還不清楚有關數字貨幣本身的規定。只有在監管機構介入併為競爭環境制定規則之後,該行業才會有更多發展。

所以一旦有了一個監管框架,我們可以預見,投資比特幣及同類產品這一領域將會有更多的託管服務出現,它們最終將持有大量的機構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