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30年教龄自然晋升一级教师,你怎么看?

默然151321690


农村中小学教师30年教龄自然晋升一级教师,你怎么看?对这个情况,我的回答也很简单,二个字:赞成!

因为,我们深知这些农村的中学教师非常辛苦,很不容易。从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教师,一晃几十年匆匆而过。如今许多教师都两鬓微霜,头顶微白。他她们把自己的宝贵青春,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可谓桃李纷芳,功不可没!

做为一名农村教师,不仅是在教书育人方面要成绩斐然,而师德更为重要!老师二字:令人尊重!令人赞扬!更令人钦佩!可见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十载?又有多少个青春?能够在农村的中小学校中,在各种软硬件设施都不尽完善的环境下,各种福利待遇都比城市教师相差甚远的情况下,这些可爱,可亲,可敬的教师们,仍然始终不渝的坚持、敬业、执着、无私的奉献。这就是一种追求和信念!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因此,在教龄达到了三十年,自然晋升一级教师也是顺理成章的。提高农村教师相应各种待遇。更是一种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件好事!幸事!让在其农村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的教师们,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应有的理解和尊重,体验出其自身价值的存在,应该!并值得大家共同期盼和期待!谢谢!


47547577军哥


我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点赞。

首先,从一名教师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无论是教学的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都是没有办法同城镇地区的学校相提并论的,在南方地区还要好一点,多是平原地带生活,但是在偏远的山区,例如四川、贵州等地方,很多穷苦的地区,校园资源的匮乏不必说,去学校的山路都是十分险峻的,很多的农村地区教师,每天天还没有亮,就要去危险的地带等候孩子,护送他们安全的上学,放学的时候,又要一个个的送到家长的手中,也许一天两天,都不算什么,但是如果他坚持了三十年,我觉得,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尊敬的。国家的这一项政策,真正的站在了农村教师的角度,体现了对农村教师的关怀,肯定了每一位农村教师的默默付出,是一项暖人心的举措。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国家对教师的重视,就是对教育的重视,很多的学生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助推剂。政策的倾斜,让更多的教师愿意投身到教育事业,奠定了师范专业学生长期从事教育的信心,师资力量的发展,才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人才,即使生活在农村,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学习的困难,所以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好的消息。

最后,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我们见证了祖国这些年对教育的态度,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走向繁荣的道路,但是虽然这个落实的过程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面对每一个挑战。


决胜网


点赞!国家为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向农村做一些政策倾斜,很有必要。


现在农村的许多学校出现了严重的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差别越来越大,如果再不给予重点扶持,那后果就会越来越严重。下面就是目前农村学校的现象。

第一。农村生源急剧减退。现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都舍得付出。许多人把孩子转到城镇学校,租房带孩子读书。有些人为了孩子读书,在城镇买房,安户口。本来属于哪个学校的生源慢慢的都溜走了。以至于有的学校一个班只有十几个人。

第二。师资水平下降。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与城镇相差甚远,另外,交通,娱乐,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与城镇都有很大的差距,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在农村呆,想尽各种办法向城镇流动,导致了留下来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当地的老教师。补充的新生血液少,缺乏竞争,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教学设施不足。由于农村学校生源少,各种资金也就少了。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学环境一般。

第四。学校数量逐步减少。由于生源的下降,学校的合并,学校数量的减少。使得学生上学越来越难,给农村家庭增添了很大的负担。

这种情况还在愈演愈烈,恶性循环。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就是家长认为城镇的教育远远好过农村教育。当务之急就是扭转这种观念,所以国家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政策向农村倾斜,鼓励老师到农村去服务。从而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公的现象。

农村中小学教师30年教龄自然晋升一级,如果真的实现的话,对教育的均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力度还是太小,不足以吸引年轻老师到农村去服务,希望国家采取更大力度的倾斜政策。


教育无处不在


工作30年才晋升一级教师,已经是难以想象的了。不在教师这一行的可能并不了解,就拿中学阶段阶段来说,按照规定,本科学历的老师刚毕业的时候是二级教师,工作五年后就可以参加一级教师的评级了。城里的学校名额再少,一般来说延迟个两三年也基本上都评上了。如果是那种特别好的学校,一般来说时间一到就能顺利晋级。就算特别不顺利吧,撑死八九年教龄以后,差不都都是一级教师了。一级之后是高级,高级之后是特级。当然,特级教师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评上的。但是一级教师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名头。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农村的教育资源贫乏到了什么地步。而这种恶劣的晋级环境又能吸引多少优秀人才前去发光发热?

假设一位老师是22岁参加工作,那么30年以后他就52岁了。很多城里学校的老师这时候都已经是高级教师好多年了。就算那些工作上毫无成就的人,熬资历也熬上去了。如果这位农村教师自己的学生长大之后去做了城里的老师,那么十有八九,等到学生都评了高级,农村老师还在自然晋升一级的路上苦苦等待。

实际上,农村教师面对着更为复杂的教育现状(留守儿童、辍学儿童等等),面对着更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交通不便,物质匮乏),面对着更少的培训机会,工作上付出的绝对不比重点中学的老师少。但是这个世界留给他们的机会却太少了。以至于30年教龄自然晋升一级都能被当作天大的恩典。

想一想,也真是五味杂陈。


吹上来的小动物


农村中小学教师30年教龄自然晋升一级教师,我是非常赞成的,如果时间能够再缩短一点效果更好,更能得到广大教师的支持。


要让教师成为人人尊敬、人人羡慕,具有幸福感的职业,巩固教师地位是前提,落实职称晋升是关键,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是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普遍不好,交通不是很发达,时常远离家庭的温暖,奔赴在农村教育的战线上。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辛苦一辈子,到头来除了教出一级级的学生,再一无所获。



职称晋升始终以获奖情况、论文、年终考核、教龄为依据,获奖情况和年终考核只是领导说了算,论文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就是一买了之。教龄虽然是最真实,由教师年复一年累计的,但是在晋升职称时候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有的职称晋升滋生了新的教育腐败,越来越多的教师不是去尽心竭力的教书育人,而是千方百计的趋炎附势。

农村教师面对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低,许多家长为了生计奔波在五湖四海,留守儿童成了现代农村教育的主流。农村学校俨然成了寄宿制学校,

农村的老师成了孩子们的衣食父母,许多寄宿制学校老师对待学生的关怀远大于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周末陪伴成了自己孩子唯一的福利。

作为教师无数次的鼓励孩子们有付出就有回报,殊不知农村教师在付出的同时回报永远是个未知数。有人说教育就需要无私奉献,教师就应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职称晋升是每一个教师的心愿,他们无怨无悔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同时,他们也需要职称的公平,30年自然晋升一级教师,是农村教师最起码的需求,他们不希望到退休也得不到该有的职称。


有人说,自然晋升容易滋生教育懒惰,有的教师将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有人说,自然晋升打乱了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但是,现在的教师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教师职业道德的从业者,面对良心,当教育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时候,他们绝不会让教育失望。

总之,农村职称晋升改革迫在眉睫,以教龄为标准自然晋升是广大教师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能促进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更多教育资讯,敬请关注:“老王的教育情缘”。


老王的教育情缘


一个老师在农村教了30年,基本一辈子就在那个学校了。

我个人作为农村教师是赞同的。虽然我还没教30年。😄

一、在农村很难留住老师的,能坚持30年真的不错了。

二、现在评职称很难,要论文要比赛拿奖,等等。

农村的教师资源更少,更加难评。

用30年换一级职称,也就一个月多200-300元钱,真心不多。

可能很多人说,这是不公平的,我想说,相对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不公平,这已经是不公平中的公平了。


凯米思琪老师


农村中小学教师30年教龄职称自然晋升一级,这对工作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可谓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值得庆贺。

首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30年,这是用毕生的经历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执着。他们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事业献出了青春和热血,这种奉献精神是可歌可泣的。给这些教师自然晋升一级职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些老教师功绩的认可,更体现了国家对这些老教师的关怀。


其次,这些老教师对事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对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工作认真,教学成绩突出。如果按职称评聘条件又很少能被评聘上,对这些教师采取特殊政策加以倾斜,使这些教师能够自然晋升一级,这是值得庆贺的事。


这些老教师享受这种待遇是完全应该的,这是对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老教师的褒扬。这一举措对激励师范生终身从事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老顽童有话说


对于新进教师可能还没来得及去了解职称,对于不懂教师行业的人也无法真正懂职称的意义。教师职称评定并不是单一条件就能决定的,职称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和认定。所以并不是教龄多少年就可以直接完成职称评定的(除地区教育部门明确规定),通常职称评定是在满足一系列任职条件的基础上,完成各项业绩必备条件,并结合佐证数据和材料,根据当地职称名额数评定。


中级教师评定需要在达到规定的任职条件:这是一切的基础,规定的条数必须全部达到,这个达不到后面业绩完成也是白费的。其次考虑业绩条件,业绩条件通常是满足其中两条,而在乡镇以下学校任职15年可作为业绩之一,但绝不会是全部,对于有特殊贡献、特殊规定的教师除外。业绩条件中除规定的条数中任选两条外还有破格条件,破格条件只需要满足规定条数之一,且在年限上提前。职称评定通常是8/9月提交材料,学校初审,然后提交人事局复审,通常12月出结果公示。


钰霖大帝



农村中小学教师30年教龄自然晋升一级教师,你怎么看?

首先,应该说,这是好事。说明国家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进一步的重视和关怀,也体现了对农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的肯定和褒奖。

其次,农村教育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问题,是一个政策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大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制定规划,配套政策,分类对待,才能有的放矢,由治标转变为治本。

第三,教育兴,国家强。而教育兴,首靠教师强。农村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短板软肋。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是系统工程,政策工程,应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分类实施。

这里,就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问题,从旁观者的角度,谈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要留得住人才。农村边远地区普遍经济不发达,教育软硬件基础条件差,生活依然相当艰苦,教师待遇偏低。现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壮年纷纷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挣钱或创业发展。连农民工都留不住的农村,何以留得住教师。目前,能够扎根农村的教师,要么是把农村教育当作事业来做、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的人,要么是没有调入城里教书途径的人,要么是不愿丢弃教师的身份而到城里屈就打个工的人,要么是受家庭所累走不出去的人。通常,只要有好的发展机会,只要个人没什么特别的事物缠身走不开,没有人不想离开。而要想留得住人,就得有留得住人的政策、环境和因素。




2.要建立完善配套的政策。政策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人民的安居乐业的幸福线。农村教育大有作为,要吸引更多有志文化青年投身农村教育,要使现有农村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就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倾斜的力度,加大财政资金的转移支付,加大发达地区向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对口支援。在教师工资补助、职称待遇、学习升造、住房医疗等方面建立完善配套政策。根据不发达的程度,分类制定提高补助标准,不搞一刀切。让政策足以吸引人、鼓励人、留住人。比如,教龄每增加一年增加100~150元左右的教龄工资。每月或每年发放一次性困难地区生活补助。提高对教师的工资标准和待遇怎么都不为过。尽管我也是公务员,但我的观点是教师的工资比同等条件的公务员可超过一个等次层级。每年有多少教师弃教从政,弃教从商。学校留不住教师,留不住好教师,主要是政策不科学不合理。要调整政策,让人才往教师队伍上聚集,让“老九”香起来,教育才有望发展提质振兴。

3.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一个地区尊师重教程度反映了这个地区文明道德的程度。而媒体首当其冲,是文明道德的风向标。媒体导向对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形成,既有促进作用,也有负面作用。现在有些媒体不顾社会义务、不顾发展大局,为抢头条、抓眼球、造影响、追求经济利益,过多报道个别学校、极个别教师的负面新闻,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倍感压力,伤心委屈又流累受伤。使教师处于对学生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尴尬境地;使学校处于好的老师难招、难干、难留的囧迫境地。依我之见,仅靠现有《教师法》和"教师节"是不足以形成浓厚尊师重教氛围的。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应设立更为有力的荣誉奖励制度。比如设立教育功勋奖。对从事农村特别是边远困难地区的教师,按10年教龄为段,依次可授予铜质、银质、金质、钻石质教育贡献功勋奖,增强教师的荣誉感。

总之,教师强,教育强,民族强。国家强盛的底蕴和动力来源在人才,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国家“大厦”的根基。只有大兴文化教育,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国家发展、民族强盛,才能形成人才梯队,才能步入人才培养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



老汉心语


  晋级

晋级能够增加工资待遇,这我知道,我也高兴,再富的人也不会嫌钱多的,更何况就工资收入来说,说富的事情,这哪儿跟哪儿的事情啊!谈不上。

这几天我就在整理晋级材料,我平时就有积累的习惯,要说整理晋级材料,将网盘里的资料调出来,稍加修改也就可以用了。 边整理边想,是国家的政策好,没有忘记我们农村教师,我很感激。反观自己,心中还是感觉到有愧啊!要说投入与产出,农村教育已经属于“亏本”状态了,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比例少之又少,农村的孩子,上的大学大多又不那么入流。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能够说什么呢?我理直气壮吗?我的工资待遇提上去了,我要如何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呢?我要如何才能受之无愧呢? 关于晋级,我算是幸运的,一路走来,几乎都是没有怎么耽搁,该晋级也就晋级了,要不是政策有倾斜,之前的级别也就到顶了。只剩下调档次的问题,说白了,我的晋级,是国家肯定我们吃了些苦的人有关系,是跟我曾经吃了些苦有关系的。 我知道,天下人吃苦的人多了去,吃了苦能够得到承认,特别是待遇方面的承认,心中不暖都不行了。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说是土老冒或者什么都行。我在不懂得那句叫作“无功不受禄”话的时候,我就明白了,不能白吃白喝,不能伸手向别人要东西,我害怕伸出去的手空回的感觉,那种感觉如同割了自己的手那么难受。 我想到了我的前辈们以及前辈的前辈们。 我的启蒙恩师是民办教师,就在教我们之后,他因为什么规定差一点被辞退,不知道他靠着什么勇气坚守下来,后来竟然解决了问题,成了公办教师。而我的亲舅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个教书教了25年的民办教师,教出了大学生,教出了官员,教出了医生的民办教师,最终被辞退。现在,七十多岁的二舅早就没有老师的踪迹了,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离开了他钟爱的教师岗位,他失去了他应该得的。 我还记得小时候,在没有读书的时候到二舅家,二舅每天拿着书,拿着粉笔,到简陋的小房子里教书,我也到过那座小房子里。草盖的房头,木头围成的篱笆,我从篱笆洞里望进去,二舅在上课,他说一个拖着鼻涕的哥哥读书笨。那个哥哥哭了,他脸上的鼻涕更长了。也就是那班学生中,就有一个后来成为医生远房表哥。二舅经常表扬那位表哥,二舅表扬的时候,脸上挂着自豪感。他叫的是那位表哥的乳名,所以,我知道他表扬的人是谁。 在我的脑海里,二舅对那位表哥的表扬的情景历历在目。要知道,四五岁的孩子,能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对我的影响力。那位表哥带着我打过弹弓,到山上去找过牛,分东西给我吃过。 二舅是看着正在吆喝牛归家的表哥,说:“这个小娃能够成器,语文数学都学得好。又懂事。” 果不然,他抬头叫二舅:“大爹(普洱本地方言,大伯之意),让大老明到我家玩。”(我的乳名叫大明,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我二舅们寨子里的为什么要在我的乳名中间加上老字。这让儿时的我非常的不爽快,就连外公外婆也这么叫我。我外公甚至叫我老憨包,每次到外公家,外公抱起我就哈哈大笑:“我的老憨包,我的老憨包。”我听了更是生气,我干脆扭着头不搭理外公。我妈妈说这是对我的爱称,我反对,说是爱称还将人叫成老憨包,以后我也叫外公老憨包。) 我二舅说:“等一下饭吃了再去。”我只好收起猫爪一样的心。因为这就意味着要泡汤了,饭后天差不多要黑了,加上到表哥家要经过一个阴暗狭窄的过道,我非常害怕那个过道冒出什么鬼怪来。

直到后来,我上师范学校了,到二舅家,二舅家还整整齐齐的码着二舅用过的课本。二舅不在场的时候,我悄悄地拿起那些书,竟然还是那么崭新,要知道,二舅早就不是老师了。虽然我还没有成为老师,我就隐隐约约感觉到老师的艰辛。 工作了,如果不是二舅问起工作情况,我绝对不会提起工作相关的事情的。我怕触痛二舅,然而,二舅偏偏就是关心我的工作情况,当二舅从别人的口中得知我的工作积极性之后,他老人家更是万分高兴。特别是知道我在艰苦的地方也能够坚持学习,他说他敬佩像我这样的后生。我听了之后心中难免羞愧,二舅说,他从来没有像我一样努力过。我更加不敢说什么了。我知道,我触动了二舅心中深处的痛楚。

能够获得更多资源的城里生活,谁不向往,但,农村孩子同样需要老师啊!城里的老师总有饱和的时候,进城从来就是一个难题,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农村娃,非常清楚农村娃的状态。 像我这样,退一步讲,哪怕是不得不坚守的农村老师,能够获得一份认可,心中自然是感激不尽的,自然是感恩的。实际上,农村里的很多教师,哪怕待遇没有提高,都能够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着,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老师,他们知足。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对得起自己所得的一份工资。 正如我经常和同事们交流的一样,老师们,我们苦不苦?当然苦,我们要克服的问题有很多很多,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质量确实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的水平有限,我们的很多精力都被一些正常的教育教学相关,却和成绩没有关系的事务给分散了。那些事情同样非常重要,不做不行。很多事情和考核没有多大的关系,也进入不了提高成绩的范畴,但我们都不得不做。在农村第一线教书的老师们都非常清楚,因为这样的事情一抓一大把,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有那么多与成绩无关,又非常重要的事情摆在我们面前并被我们解决了,时间久了,竟然会没有感觉到。 条件在逐步得到改善,我对农村教育的信心从来就没有淡化过。在最艰苦的岁月里,我都信心满满,更何况现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我们得到了认同。 使我倍感庆幸的是,在最为艰难的时间段,我一直都用自己的方式坚持学习,我不敢说我有前瞻性。在最为艰苦的时候,我就和当时的一帮哥们说,经济的发展反馈到教育层面上是最慢的,关于教育的反思应该是最慢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对教育充满信心是坚信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具有躬身自省的民族。

在晋级之时,我想到了我的教师前辈们,我想到了前辈的前辈们,正是他们用他们的双肩扛起了我们晋级之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恰逢其时的受惠者。 从而,不敢不努力进取;从而,面对受苦的前辈们,我心怀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