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不合?這種方法學會了,以後都不會再出現這類問題

婆媳關係,號稱千古難題。但其實大部分婆媳關係的開局,情況都算是好的,因為剛剛認識,彼此瞭解不深,還能相敬如賓;然而,時間久了,摩擦增加,日漸放鬆,本性暴露,問題就漸漸出來了。當年我要結婚時,表姐與我促膝長談,總結一句,“你媽是你媽,婆婆就是婆婆,永遠別把婆婆當親媽”。

婆媳關係不合?這種方法學會了,以後都不會再出現這類問題

那時候表姐已經結婚十年,婆媳關係非常好,她家婆甚至把自己的養老錢都給表姐幫她打理。

表姐解釋,“你可以和你媽吵架,掛她電話,隔兩天你媽還是你媽,但若是掛你婆婆的電話,哪怕事後賠禮道歉,也會被記一輩子,這就是親媽和婆婆的不同。”

現在我結婚三年,兒子也出生了,回想表姐這段話,確實在理。

什麼是骨肉親情?我下班累得半死,見誰都不想說話,但看到兒子笑臉還是想陪他咿咿呀呀;深夜被丈夫夢囈吵醒想一腳踢他下床,但兒子哭了立即衝過去抱起。這就是骨肉親情。

試問兩個陌生人,如何能在相識時有這種骨肉親情?若有,也是像我媽這種嫁入我家四十年、和夫家共同經歷過很多事情後,才能和我奶奶產生這樣的情感。

今年大學閨蜜準備結婚,聊起婆媳關係,她問我婆媳關係是怎麼相處的。

我給她說了經手委託的案例中常見的幾種婆媳相處模式(國內):

第一種,婆婆大過天。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傳統思想較重的家庭中,認為女人要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最好還能逆來順受,不求回報。這種模式下的婆婆會相當強勢,要求兒子娶的老婆必須聽話,否則就是不孝順。這類型的婆婆,當年往往都有一個同樣專制厲害的婆婆。

婆媳關係不合?這種方法學會了,以後都不會再出現這類問題

這種模式倒是能讓家庭順利經營下去,作為丈夫也省事,媳婦都聽媽的,自己耳根清淨。問題是作為媳婦是很有怨氣的,經濟能獨立的媳婦被逼得太厲害很可能選擇離婚,而經濟不獨立的媳婦雖不一定敢離婚,但內心無處發洩的怨氣會讓她變得嘮叨、麻木,逐漸把情感轉嫁到自己的兒女身上,成為下一代這樣的婆婆。

第二種,婆媳之間鬥爭不斷。彼此看對方不順眼,摩擦不斷,說白了就是爭寵,雙方對對方的觀感就是“有她沒我,有我沒她”,必須要爭出一個女主人為止。

譬如有的婆婆會看不慣兒子與媳婦之間的親熱行為而橫插一腳,專挑情人節、紀念日來生病;而媳婦也看不慣婆婆,在丈夫面前給婆婆打各種的小報告,什麼吃飯不洗手晚上不刷牙,買菜專挑便宜隔夜菜,拖地總是用洗腳水,丈夫若爭辯幾句就說他是“媽寶男”……

這種模式下雖然磕碰不斷,但也不至於出大問題,就是做丈夫的難做人,從而影響了夫妻關係;而且一家子都活得不開心。

第三種,媳婦反壓制婆婆。這種模式更多會出現在女權主義者的婚姻中,媳婦會不斷嘗試突破婆婆的底線,然後讓婆婆知難而退,然後自己一個人獨攬大權,獨享丈夫的寵愛。但是骨肉親情豈是那麼容易割捨的?尤其如果以後你有了兒子,兒子為了自己的媳婦不認自己了,那該是如何的傷感?

這種模式在國內是很少見的,即使有,也容易“眾叛親離”,因為親戚朋友是很難理解和接受的,丈夫要承受的輿論壓力和良心譴責,被壓迫得厲害,丈夫也容易出軌。

婆媳關係不合?這種方法學會了,以後都不會再出現這類問題

說到這裡,閨蜜臉都僵住了。我趕緊補充,當然還有第四種相處模式,這也是最好的,婆婆和媳婦各司其職。

一方面,婆婆是丈夫的母親,沒有她就沒有你那麼好的丈夫,所以你應該感激她,尊重她。你甚至可以把她當成你的一位領導,那麼你就可以很清晰的判斷對待她的態度,以及什麼話可以跟她說,什麼話不能當著她面說。譬如你不會在領導面前說一個項目有多爛吧?那你就千萬別在婆婆面前嫌棄她兒子,更不能說她兒子的壞話。你也不會對著領導撒嬌撒潑吧?那麼你也沒必要對著婆婆撒嬌撒潑,那是對著你男人或者爸媽才合適的行為。

另一方面,作為媳婦,你想要在家庭裡有話語權,不是靠“撒潑”“大聲”,而是你需要有所貢獻。你不能一邊和老公一起安心“啃老”,卻一邊抱怨婆婆對你們小兩口管束太多;你不能一邊讓婆婆煮飯拖地,照顧孫子,卻一邊要求她不能和孩子太親暱。你若自己沒有付出,對這個家也沒什麼貢獻,那麼在你婆婆眼裡,你就只是個小孩,是沒什麼話語權的。

當然,如果你和老公有能力,夫妻達成共識,最好的是你們搬出去自己住,週末聚聚,盡一下孝心,那麼摩擦少,矛盾自然就不會尖銳,你們又經濟獨立,婆婆就很難“管”到你們,當然就沒有婆媳關係困擾。

本篇內容講到這裡就講完了,有問題的同學可以在下方評論留言,或者直接關注我,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