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當前證券市場,必須改變「股市三觀」

談股論市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股市再度低迷。近期動盪的根本原因部分源於經濟基本面下行,部分在於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功能和結構出現了信任危機,究竟應該如何突破這種窘境?筆者認為,關鍵是市場必須改變“股市三觀”。只有這樣,下半年甚至是未來,股票市場才能有後續的提振之勢。

首先,要改變的是對股票市場最重要功能的定位。長期以來,我們把股票市場看成為一個融資市場,企業更多是來這裡“圈錢”,對投資者是否有必要回報“考慮不周”。

此前的情況是,監管部門制定的諸多政策是從融資者角度考慮的。實質上,證券市場最根本的功能不應該是融資功能,而是財富管理功能,也就是為投資者聚集財富,而不是為發行機構圈錢。但遺憾的是,我國證券市場此前對此重視不夠。因此可以說,資本市場的定位需要重新進行調整,要把資本市場定位於財富管理,需要將保護融資為主的機構型市場,自然轉向注重個體投資者利益的市場。

其次,我國證券市場需要改變的是對投資者的態度。絕大多數情況下,證券監管部門對投資者是以教育為主。其實,最好的投資者教育是讓投資者看到增加財富的希望,是讓投資者對股票市場充滿信心,而不是批評投資者。

最後,必須辨證看待股票市場的風險,學會真正合理控制風險。即便到了近10年新低的今天,我們更要辨證來看,風險本質上就是機會成本重現。

也許,在大多數股民眼中感覺當前股票市場風險很大,已沒有多少投資價值了。但是,事實可能恰恰相反,當前股市風險大部分已經釋放掉了,2015年6月5178點峰值,那才叫大風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時的花旗銀行股票,每股最低跌到0.98美元,這才是大機會。亦如巴菲特說過的,金融危機是上帝給投資者的一個禮物。不過,那段時間,大多數投資者人心惶惶,拼命拋售,失去了真正盈利的好機會。

雖然過去的歷史並不重要,資本市場更關心未來,但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可以幫助我們汲取寶貴的投資經驗。十年前,估計沒有人會相信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而且股價一直居高不下,當時更多的投資者是觀望態度。

所以,市場有理由相信,股市低迷時並非就完全沒有投資價值,資本市場是對未來的一種估值。今天互聯網領域為數眾多的高科技企業雖然虧損,但是它們未來可以成為具有成長性的上市公司,並不一定就會虧損。雖然投資者要冒一定的風險,但資本市場講究的就是一個不確定性。既然是不確定性,有誰能保證一定就不會盈利呢?

同時,真正合理控制風險並不是消極觀望,而是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股票和實體經濟的關係,一定是在改革創新中,為實體經濟提供越來越多的效能。因為實體經濟永遠是股票市場基礎,股票市場必須服務於實體經濟。

所有脫離實體經濟的證券形式,包括股票IPO新發、股票增發、債轉股以及股票衍生品種都是泡沫化的變種。因此可以說,服務於實體經濟不僅是最有效防止市場風險的手段,更應該成為證券市場最核心的使命,而且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顧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