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三高」

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三高”

私募影視投資基金兼具私募投資基金業與影視行業各自的特性,無論是私募投資基金業還是影視行業都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和高回報(以下簡稱“三高”)的特點,私募投資基金業的“三高”與影視行業的“三高”使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高投人、高風險和高回報產生了疊加的效果。

一、私募影視投資基金業的高投入

近些年來,影視行業影視作品的製作費用、宣傳費用、發行費用等都呈現出逐年增加的態勢。偶像明星主演,知名編劇操刀,行業大腕監製的院線電影以及電視劇等的製作費用過億元早已經屢見不鮮,特別是最近幾年,網絡電影、網刷大行其道,製作成本更是水漲船高。不少案例也在不斷地證明高成本、大製作、明星參演的影視作品往往能夠經得住市場的檢驗,獲得較高的回報率。但是通常情況下,過往業績顯著、資金實力雄厚、製作班底穩定的製作公司出產的優質影視項目卻很少出現缺少資金的狀況,從一開始碼盤的時候,製作成本從哪兒來?宣傳費用多少?發行怎麼定?劇集是先走網絡還是先走電視臺?各個環節基本上已經被所謂的內部圈子自行消化,安排妥當,業外資金往往較難進入。反之,中小型的製作公司或者一般性的項目,想拿到資金卻並不容易,瞭解製作公司或者項目情況的內行不願意投資,想投資影視的外行卻又不敢貿然進入,對項目進行了一番所謂的盡職調查之後,常以沒有流量明星、劇本不過關、無經驗豐富的導演把關等理由不參與投資。於是,某些項目方為了獲得投資款,迎合投資方的口味,往往會在演員陣容、導演、編劇等投資方容易關注的方向加碼,最終導致整體制作成本大幅度增加的案例不勝枚舉。再看影視行業股權投資領域,股權估值高的狀況也比比皆是。有些影視製作公司出品了幾個市場反映較為良好的影視作品之後,公司股權的估值也是數十倍的往上翻。此種情形下,私霧影視投資基金想要投資一些業績穩定的公司股權或者投資容易受到市場青睞、製作精良的作品以期獲得良好退出,勢必要進行大額的資金募集,這就造成了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高投人。

二、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高風險

以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股權投資為例,某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管理人擬對某影視製作公司進行股權投資,在作出投資決策之前對被投資企業進行了盡職調查,對其發展進行了合理的預估,並計劃最終通過企業上市的方式退出,但股權投資週期相對較長,其間市場環境、行業政策、社會因素以及企業本身的經營管理問題等,都可能導致被投資企業通過上市的方式實現完美退出的計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進而導致基金投資者的收益存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另外,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被投行業一—影視行業本身也具備較高風險性。隨著行業的不斷髮展,私募影視投資基金業的風險被放大,亦被細化。從一個影視IP孵化開始,編則的劇本打增,製片人的預算、統籌,導演的選擇,以及導演對作品的構想、把控,演員的選擇,演員檔期的安排調整,現場拍攝進度,後期製作,宣傳推廣,發行等全產業鏈環環相扣,其中不可控環節多,不確定因素多,多重風險怎明忽暗,不可小覷。

再以私霧影視投資基金的電影項目投資為例,電影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工業、產品、銷售等於一體的動態過程,從立項到獲批公映需要一路過關斬將。電影項目能否立項成功,能否拍攝完成,能否獲批公映都存在諸多不確定性,而這一切都是無法通過一個固定的公式進行計算或者控制的。電影獲批公映後,能否獲得好票房還受到拍攝製作水準、宣傳力度、政策導向、播放檔期、口碑發酵、播放地區觀眾的喜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播放檔期對電影票房至關重要,大片往往能獲得大規模的排映,而一些小成本製作的影片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更可悲的是過半數的小片在與大片同檔期放映中淪為“炮灰”。我國電影市場過去一直處在20%的大片支撐80%的票房成績的“二八定律”之中。2017年,全國生產電影故事片798部、動畫電影32部、科教電影68部、紀錄電影44部特種電影28部,總計970部,其中,票房過億元國產電影51部。但是,即使一部電影獲得了不錯的票房,作為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基金投資者能否最終獲利還是個未知數。票房減去電影專項基金、營業稅、宣發成本、影院院線分成等之後,基金投資者方可依據與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管理人簽訂的基金合同取得相應的投資收益。

然而,影視投資亦有道,這個道是在尊重影視行業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儘量全面地瞭解風險,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評判風險,科學地控制風險,最終達到科學投資、資金增值的目的。

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三高”

三、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高收益

以電影項目單片投資為例,一般而言,電影項目投資的收益最主要、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在電影票房上,一部電影作品若能獲得觀眾的青睞,其票房收入是非常可觀,甚至是令人歎為觀止的。2015年,許誠毅導演,白百何、井柏然、姜武主演的(提妖記》,票房為24.40億元;2016年,周星馳、林子聰導演,鄧超、張雨績、林允主演的(美人魚》,票房3.92億元;2017年,剛剛席捲各大影院的吳京導演,吳京、弗蘭克·格里羅、吳剛等主演的《戰狼Ⅱ)則創造了華語電影一系列紀錄和奇蹟,以56.79億元票房完美收官。一部又一部賣座電影的出現,不斷打破歷史紀錄的超高票房讓投資人熱血沸騰。

從電影票房的大環境來看,自2003年的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從以年均30%左右的增幅高速前進,到近兩年穩步上升,正發展成為成熟穩健的市場。2010年票房總額突破100億元,2013年票房總額突破200億元,2015年全年電影票房以440.69億元完美收官。這些年來,中國電影票房一路高歌猛進,但2016年全年電影票房發展放緩,當年僅以457.12億元收官。當時包括不少業內人士都普遍預測我國電影行業將進入發展瓶頸,票房增速放緩,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先抑後揚,全年共有13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5億元,6部國產影片票房超過10億元,2017年的中國電影年度票房為559.11億元,首次突破了500億元大關。如此鉅額的票房收入,如此的票房增速,讓不少投資者對影視投資心動,想參與其中分一杯羹。以電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三高”

圖 1-1 2011-2017 年中國電影總票房

除了電影票房收入之外,電影投資的收益還來源於版權收益、廣告收益、衍生品收益等很多方面。有些電影票房表現不佳,但在計算投資收益時綜合影片總收入卻未必會虧損。比如,被金酸莓獎評為“最差影片”的《電影43》,其電影票房僅有600萬美元,卻通過其他渠道的銷售在全球賺到了2300萬美元。

影視行業被投項目、被投企業的高收益吸引著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投資者,這些投資者中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數量在持續不斷地增加。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資金穩定性與專業化運作也頗得影視行業的歡喜,受到業內的歡迎。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管理人憑藉其專業度和敏銳的行業分析判斷能力,在影視行業內積極甄選優質項目與企業,進行投資、管理、運作。如今,私募影視投資基金已經成為影視投融資隊伍中一支活躍的、實力強勁的力量,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出品人、影視行業公司股東的名單之中出現了私募影視投資基金的身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