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书讲述了被遗落的台湾故事,这本书的名字叫作《在台湾发现历史》

《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

写台湾历史的书不少,从人物视角着眼的则不太多。这本书的作者杨渡用细腻的文笔,从消失的凯达格兰族,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1945年、“二二八事件”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等,用一个个故事串联起了台湾史上的关键片段,记录下那段温暖悲哀,鲜活而又荒谬的岁月。

历史学家钱穆曾经说过,对于历史,我们应该抱有一份“温情与敬意”。杨渡的笔是有温度的,他所记录的人物,构成了台湾历史的重要部分,那些有情有义的故事说明历史不只是年表、数据。无数的个体生命书写了历史的篇章,他们的悲欢离合,诉说着时代的痛楚与欢欣。

《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

这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1. 第一部分以《最后的凯达格兰人》为开篇,作者用文学的笔触,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这个消失族群的历史。写这篇故事,是为了向台湾原来的主人致意。虽然他们永远消失了,但依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还是要存着深深的感念之心。

2. 第二部分讲述了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五十年间,台湾人与日本人的关系。从早期的民族冲突到武装对抗,再到后来的矛盾中有合作,甚至互相协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真实的过程。其中的故事如小说般跌宕、惊险,充满曲折。比如,简娥是日据时代农民运动的三大美人之一,她的父亲是焦吧年事件的受害者,但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却救了当时被杀的日本派出所所长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来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杀害于台南、示众数日而不得收尸的汤德章。简娥与汤德章的命运交响曲,仿佛是台湾与日本命运交织的写照:个人情感的纠葛,国仇家恨的交织,为理想的现身,这些故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

3. 第三部分到了对台湾非常特殊的一年。1945年,巨变下的台湾,年头是日本征兵,美军大轰炸,年尾是国军来临,开始大接受;年头是乡下躲空袭,黑市找食物,年尾是农村偷杀牛,来年没牛耕。这是一段鲜活又荒谬,悲哀又壮烈的历史。这是被压迫了五十年后,台湾唯一一次充满纯真的梦想、美丽而混乱的青春。

4. 第四部分的三篇文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二二八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导火索是国民党警员于“台北天马茶坊”的街头查缉私烟时,殴打烟贩林江迈。之后人们开始围观,警员掏出手枪驱逐,却开枪误伤了当地群众陈文溪,他在医院不治身亡。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群众和军队的暴动,后来死伤无数。作者带着问题,亲自访问了事件的主角林江迈的女儿林明珠,并从报告文学的角度,以亲历者的口述为底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现场“二二八”。

5. 最后一部分是杨渡为马英九的书撰写的序言,读完这篇长文,读者对作者写这本书的真正原因便可了然于心。台湾不是切割分段的,而是延续如生命,不断地在创造书写着自己的文化。

为什么我们今天推荐这本书呢?因为台湾史难写,台湾的发展轨迹铺满了惊险,也伴随着苦难。

《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

这本书集结作者过去发表的十篇长文而成,这些文章脉络一贯,表里如一,有理有气,在台湾寻找被遗落的历史,在书中讲述有情有义、有生命热度的台湾故事,正是杨渡为弥合所谓的“本土意识”带来的对抗与仇恨开出的参考处方。“和解”与“宽容”是全书的主调,那直接、坦诚、彻底的讨论,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这也是这本书尤为难能可贵的“温度感”。

本书的作者杨渡,台湾人,诗人、作家、媒体人。曾任《中时晚报》总主笔、辅仁大学讲师、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出版过诗集、散文集。2016年推出的简体版作品《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被评为年度十大“华文好书”。

《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

历史总是在冷酷中有温暖,在毁灭中有希望。但愿这本《在台湾发现历史》,可以让我们自我凝视,在凝视的沉静中,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在台湾发现历史》—岛屿的另一种凝视

希望你喜欢今天的推荐,这里是喜马拉雅新书推荐,关注“喜书书”好书天天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