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赏析苏轼宋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文学妙语


苏轼写的这首词我本人很喜欢,按照我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赏读。

1.从意象入手

众所周知,意象在古诗词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是一把钥匙,帮你拨开迷雾,找到解读的方向。同理,在苏轼写的这首词里,我从缺月、疏桐、更漏、孤鸿、沙洲,这些意象看起来很清冷很孤独,恰好又是这些冷色调的意象给这首词营造了寂寞幽独的氛围,渲染了高远慎独的画面。

2.从背景入手

这首词苏轼写于自己被贬时,因为政治上的事情他受到打击,又加上环境过得艰苦,在这些多重折磨与打击之下,苏轼仍然保持内心的高洁与忠贞,仍然不屈服于现实,于是,为了表达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雅品格,他以诗明志,借孤鸿暗喻自己,内心高达且慎独。

3.从金句入手

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在这句话里,苏轼写孤雁不愿意委屈将就自己,宁愿在沙洲忍受着孤独与寂寞,也不愿意随波逐流,想来,他是想告诉世人自己高洁的品格。

以上便是个人粗浅见解,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导。


沈善书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卜算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住黄州定惠院。初到黄州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人皆相传已死”(《谢量移汝州表》),身处寂寥贫苦的困境之下。然而,苏轼仍不屈节从俗,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这首词,真实地反映出了他此时的心态。


词一开始,就烘托出了一种静穆的气氛和清冷的意境:明月不圆,梧桐稀疏,夜幕之下,幽人彳亍。孤鸿寂寞地翩翩飞动,面对苍茫的大地,身寄何处?词的下阕,则集中写孤鸿,以鸿比喻作者自己。孤鸿居而安,是因为没人发现自己的存在,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但孤傲的节操,使它不愿意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却宁愿落在江洲的苇丛之中,洁自自好。


很明显,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虽各有侧重,人与鸿却是无间的,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与鸿融为一体,达到了极致的境地。可以说,词中的孤鸿形象,正是作者旷达的胸怀与孤高性格的真实写照。很难理解,一只孤鸿,在凄清冷寂的月夜,不肯高攀栖于寒枝之上,而宁愿宿于荒凉的沙洲之上。但我们只要结合苏轼本人政治生涯,既不肯俯就王安石,也不肯屈从司马光等人的一系列事实,那么,孤鸿的这种行为,不正是表现了他宁肯好自为之,也不愿苟合取容的处世态度吗?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最好注脚。


关于这首词的本事,有种种传说,其中有两种较有代表性。沈雄的《古今词话》引《女红余志》说:“惠州温氏女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闻东坡至,喜曰:‘我婿也。’日徘徊窗下,听公吟咏,觉则亟去。东坡知之,乃曰:‘吾将呼王郎与子为姻。’及东坡渡海归,超超已卒。葬于沙际。公因作《卜算子》词,有‘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黄蓼园《蓼园词选》说:“此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说起,言如孤鸿之冷落,下专就孤鸿说,语语双关,格齐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从词本身看,可以断定,孤鸿不可能是温姓女子超超,词的深蕴内涵,远远超出对一个女子思念和怀恋。前说明显牵强附会。黄蓼园之说是可信的,语意双关,孤鸿实是自喻。


你喜欢苏东坡哪些诗词?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文学妙语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无边夜色里,弯月如钩悬挂在枝叶萧疏的梧桐树上。时间似乎也已静止,万籁俱寂。

茫茫苍穹之下,一个人落寞地走在旷野里,苦闷满胸。偶然间看到了一只翩然而起的鸿雁,寂然盘旋在夜空。只见它忽高忽低,飞来又飞去。

它时而环顾四周,时而频频回首,久久徘徊不定。鸿雁啊鸿雁!良禽择木而栖,究竟有多重的心事使你不肯栖息在高高的枝头,这荒寞的沙滩更是凄凉冷清。


慕文清婉


苏轼的这首词,写于黄州时期,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首词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的标题是《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慧院,在现在的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时,寓居于此。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漏,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夜终止,亥时,一日的最后时刻,即深夜。

残月挂在萧疏的桐树上,夜深人静,为后文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幽人独自往来,无人看见,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这里既可以是把幽人比作孤鸿,也可以是将孤鸿比作幽人。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突然惊起回过头来,内心的幽恨却无人知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读完全词,我们感受到的是词中幽寂孤清的意境,我们分不清词中说的是幽人,还是孤鸿,但是我们感受到了词中的孤独,感受到了词中的凄惶,感受到了词中那孤高的心境。


苏轼的学生黄庭坚评这首词时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苏轼有那么好的人缘,为什么会被下狱呢?而且还是因为一篇文得罪,这倒底是什么文章呢?而苏东坡又会怎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呢?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写在定慧院,那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一处住所。在这首词里,只写了一人一鸟。上阕写孤鸿见幽人,下阕写幽人见孤鸿。大概只有苏轼自己了解写作此词时的处境,才能明白,那词中人就是飞鸿,飞鸿就是人,那就是他自己。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在一场风暴刚刚过去,侥幸逃过一劫的苏轼惊魂未定,心有余悸。 乌台诗案 在那场后来被称为“乌台诗案”的文字狱中,李定、舒亶等新党摘取苏轼一封谢恩表和众多诗词中的语句,以诽谤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那么《湖州谢上表》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

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时,依惯例向神宗上表致谢,这本是官样文章,可苏轼一向疾恶如仇,遇有不平不吐不快,于是表中出现了这样的牢骚:“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意思是说:我自知生不逢时,无缘跟你们这些新进的政治暴发户共事;朝廷大概是看我年纪大了,在下面也兴不起什么风浪,才派我去管管小民。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讥讽朝廷”的帽子就这样被扣上了。


那些新党人罗织罪名,他们要置这位常令他们如芒在背的舆论领袖于死地。原来苏轼一贯反对新法,但此时新党炙手可热,原来的反对派都已退居各地,唯有苏轼仍然不时发出反对之声,屡屡在诗文中对所见新法弊端表达不满。

众人装睡,一人独醒,醒着就是罪过。 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被逮捕。很快他被押解到了京城,被投入御史台审判。苏轼的诗词、文章、书信统统成了罪证。其中有些确属讥刺时政,有些则是政敌无中生有、穿凿附会。

那些人劝神宗皇帝违背“与士大夫共天下”、“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训,处死苏轼而后快。 在这件大案中牵涉了苏轼39位亲友,一时风雨凄凄、人心惶惶。幸好神宗皇帝尚存爱才之意,以及正义之士的救援,苏轼逃过一死。最后皇帝下诏,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

这场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把恐惧打入了苏轼的意识。黄州之前的苏轼,就像一只黄鹂,时时唱着动听的歌,为此引来无数赞赏,也无形中招来嫉妒和忿恨。而这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洗刷出这世界原本的残酷面目。等待命运判决时的无助和风吹雨淋的切肤之痛,终于让他懂得了隐藏和沉默才是求全之道。

苏轼 写作此词时,已是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恐惧孤独依然占据他的心。 “缺月挂疏桐”,一句将人带入静谧幽深的夜里。漏已断、人已静,心思沉重之人独自在月下树影里徘徊。他此时孤寂、凄苦。他还没有学会如何与黄州安然相处。他内心的惊悸惊得起孤鸿。回想那噩梦发生的地方,宛如安静的枝头上藏着一颗惊雷。

得罪皇帝,贬谪黄州“亲友绝交”、“郡中无一人识者”,却又祸不单行疾病连年。 有恨,却无人清楚明白自己的心。 只见那只孤鸿在焦灼中来回飞动,希望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枝丫来栖息。但它拣尽所有的寒枝也不肯栖落,最后宁肯决绝地在冰冷的沙洲上独自飞行,也不愿降低格调,与众多凡鸟沆瀣为伍。“良禽择木而居”,这是多么一只好鸟呀!



在黄州 在监狱中度过的四个月让苏轼惊吓不已,但与牢狱之祸相比,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放弃自己的品格。事实上,出狱当天,“以诗得罪”的他就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明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贬谪黄州可以打消苏轼“致君尧舜”的念头,让他成为不羁的塞上野马,但他绝不会与靠投机取巧赢得君王宠爱的小人为伍。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黄州的艰苦丝毫无损苏轼的高洁,只是把他的生命和诗词推向了另一个轨道。

这就是苏轼,在黄州他感受到了从来没有的孤独寂寞,那么他还像以前那样慢慢习惯这里,还会在这里找到乐趣吗?请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天天说苏轼,谢谢大家,再见!


发现历史


这首词又叫《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从词题可知,

这是词人苏轼被贬黄州时寄居在定慧院这座寺庙时所写的,表达了苏轼清高孤寂,不肯媚俗的心境。

苏轼因为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他寄居在定慧院内。尽管他在人前是乐观豁达的,但内心那一份寂寞与幽独无人可解,有向谁诉说?只有诉诸诗词,才能一吐胸怀。

上阙写夜深人静时,定慧院中所见的景色。首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写出了寂静的夜色中,一轮残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更漏的声音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显得这夜格外的静。“缺”、“疏”虽然写的是月亮与梧桐,但又何尝不是写的苏轼内心孤寂的感受呢?夜深人静时,最易检点平生,回忆往昔,新愁旧恨皆会浮上心头。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情不自禁地走出庭院,漫步在如水月华中,一片寂静中,仿佛天地间只有他这一个心思浩茫的幽人独自往来,像是一只飘渺若仙的孤鸿。

这一比喻既贴切又高明,“独往来”正是苏轼的自我写照,他正是一个遗世独立,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就像一只与众不同的飘渺孤鸿,在寻觅这世间的栖息地。人与鸟的意象完美融合,物我一体,天衣无缝,将月下幽人超凡脱俗的这一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

下阙索性以鸿写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寂时想找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茫然四顾,无人能懂,猛然回头,更大的一片孤寂迎面扑来。世无知音,何人解我幽怀啊?“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只清高的孤鸿遭遇不幸,受到惊吓后,想找一个安宁之所栖息,奈何却遍寻不得,只有在寒枝之间飞来飞去,徘徊不定,最后拣尽寒枝也不肯栖息,只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只孤鸿正是苏东坡生动形象的写照,他别出心裁地描摹了鸿的孤寂飘渺,惊起回头,择选栖处,表达了自己初贬谪黄州时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却又高洁不媚俗,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整首词空灵飞动,飘渺若仙,不似人间手笔,只有苏子瞻一人方可作此词,借鸿写己,高妙绝伦。

萃辰天心书院期待与您分享更多的国学诗词与对联,您可以到
喜马拉雅关注“天心雷磊”,收听音频。


天心雷磊


我正在准备写《诗坛漫话》,其中也想谈谈这首词。这首《卜算子》下面还有一个自注: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和,被放了外官。后来他见到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写诗发泄心中不满,激怒了权贵,想置他于死地,安了个罪名,把他丢进了号子。这就是“乌台诗案”。

后来,宋神宗总算饶了他一命,把他从号子里放了出来,贬到湖北黄州,做了团练副使的小官。

这首词就是在这里写的。

黄庭坚非常赞赏这首词。他认为这好像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写的。胸中若不是富有万卷诗书的人,而又不带一点尘俗气,是写不出来的。

后来,因为一句“拣盡寒枝不可栖”,打起了笔仗。

南宋的胡仔说,有人说了,鸿雁是歇宿在田野和芦苇荡里的,怎么会歇在树上呢?这句词有毛病。

到了金朝,王若虚出来说话了。他说:

正是因为鸿雁不在树上歇,才这样写啊!这也正是词的好处。

为什么?

想想苏轼当时的处境。他在那样的情况下,也不肯低头去求人。这就像鸿雁不肯落于树枝上一样。这是个比喻。也没有违背生活的真实。也没说歇在树上。

我们读诗词,不能把科学刻板地来衡量。这是两码事。你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虽然不合乎所谓“科学”常理,但却更感染我们。这说来说去,又不是科学论文,这是文学作品。

不合乎“科学”,但是合乎诗。





梅月竹风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栋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表达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深夜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作铺垫,“漏断”即指深夜,更深人静的时候,词人独自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凄清的孤雁飞过天宆。物我同一,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直写自己孤寂心寂,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孤寂,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情何以堪?“栋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表达了词人当时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金波2886


下面一字一句的来。

缺月挂疏桐。缺月,疏桐应该都是实写。为什么这么说?单独说?强调说?因为这涉及到文人写作的习惯。

我认为大多数人作文都不是一五一十老实巴交的交代,往往虚笔多于实笔,往往根据表达需要铺排景色。因此,诗人对于自己的作品更像是导演,而不是演员;更像是造物主,而不是芸芸众生。他们会根据心情的需要,意境的需要随意布置场景,更换道具。具体到本首词来说,缺月、疏桐、孤鸿、寒枝、沙洲,都是真实存在的吗?未必。



先来看这首《卜算子》的创作时间、背景,其他答友已经考据了——时间:1082年12月至1083年初;地点:黄州定惠院;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我们知道“梧桐一叶落而天下知秋”,所以冬春之交的梧桐一定是疏桐,意为梳枝,也即后文的寒枝,就是掉光了叶子的秃枝。有些人解释为稀疏的梧桐树,这是不确切的。当然就现实中来说,梧桐树确实没有密植的,但这样一解释,诗意全没了。

那么缺月呢,先从统计学方面来说,一个月当中,缺月出现的概率比圆月要大得多。再来分析一下苏大导演的内心想法,圆月挂疏桐?no,no,no。圆月的不要。这不是我们这部剧,哦,这首词的需要。所以,卡擦,削去一半,圆月变缺月。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苏轼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乐观旷达的,但是人初静,独往来是什么鬼?诗人内心的苦闷又有谁能理解。正是“有恨无人省”。为什么苏轼诗词书画文章中,那么多禅机禅意,正是他排遣愁闷的需要。人总是有需才抱佛脚,得意自惬不理佛,心无暗鬼不理佛。苏子一生不得意,所以近佛。

幽人,此处我与他人看法不同,幽我理解为囚。苏轼此时的行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实际就是幽禁,软禁。我们从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引起多大的波澜就可以看出,他一旦脱离庙堂之上监视的视线,马上就会被当做逃犯寻访。所谓幽人,不过诗人的自我宽慰罢了。这样风雅一些而已。而且幽囚相通,左右都不为错。

所以是谁看见了诗人夜深人静,独在户外,负手徘徊,愁思不展?只有那“飘渺孤鸿影”。此外更无人,唯有一人一鸿相吊。

我奇怪的是,后人评此词都言: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为什么许多解释却把“幽人”释作孤鸿。



惊起,回头,写实写虚?是否暗指词人对自己在政治上的觉悟、惊醒。事先不分明,事后猛惊醒。回头思之再,不悔此一生。心事天不明,有恨无人省。长夜独彳亍,相吊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拣字形象干练若斯。表明了作者不畏凄苦,绝不趋附屈服。同时似也有意表明我对你们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的意思。呵呵,一家之言,一家之言。

有人说,此词表达作者洁身自好,蔑视世俗的高洁品质。我觉得稍有偏离。更准确的是表现了作者不被理解心中愁闷难以释怀的心情,以及宁折不弯的志向。

最后我不解的是,缺月、疏桐、寒枝,这些上文都解释了,沙洲也没啥好说的,唯独孤鸿,会在冬天出现吗,会在深夜飞舞吗?我没有这方面的常识,还请有见识,有兴致,有空闲的高才达友相告!!!

据我看来,如果常识告诉我们,这种环境下孤鸿不会出现,那么诗人或许只是以孤鸿自喻,什么人即是鸿,鸿即是人,人鸿一体就是曲解。而词人颇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味了。


素衣山容瘦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在古诗词中,苏轼恰似一只孤寂落单的飞鸿,何枝可栖,人生得意?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 公元1079年,突遭逮捕,险遭杀头,乌台诗案后,苏轼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

上阕:残月,疏桐,漏尽,幽人,孤鸿,两相望。

残月冷辉,疏叶梧桐,滴漏断尽,已夜深人静,寒冷凄清!

月下,谁徘徊?“谁见”的反问,将一个孤独落寞的幽人推到了我们面前,他在自叹,谁见我幽居之人寒夜难眠,谁见寒秋深夜独自往来的我,正是像那半夜惊起的飘渺孤鸿影啊。

幽人,孤鸿,其类虽异,其心则同,幽人是孤鸿,弧鸿即幽人,互喻叠映,托物言志。仿佛看到那个一向洒脱的苏轼无人之境中独自垂泪悲怆的背影,让人怜惜心疼!

下阕:惊起,回头,拣枝,不栖,落寞且孤傲。

一只孤鸿南来北往,飞东飞西,夜深寒凉,独栖冷洲。

月下,孤鸿为何有枝不依?被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却拣尽寒枝,不栖息,化用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何依”,这是对孤鸿不将就有立场的赞许!孤鸿的回头恰被词人所见,牵动了词人的隐痛,那只孤鸿是自己啊,为官数载,坚持操守,夹在两党之间,不愿放弃立场,正如孤鸿宁可寂寞栖息冷沙洲,这是词人一直坚守的落寞中的孤傲,处境凄凉中的奇志,这一份倔强与不屈,才是真正的苏东坡!

2 全词明写孤鸿,暗喻自己,托物言志,人鸿合一,不即不离,语语双关,意境偏冷,人格偏高,冷峻奇幽中自有词人的高洁自许,孤高傲岸!

确实当得起黄庭坚至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