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北大的寒門子弟,也不應該感謝貧窮

最近這兩天,有一位叫王心儀的女生引起了公眾熱議,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她寫了一篇要“感謝貧窮”的文章。

首先交代一下王心儀的背景。王心儀出生在河北一個貧困縣的一個貧窮的家庭,像類似的寒門貴子故事,她從小刻苦學習,聽話懂事,頑強拼搏,今年以707的高分,考到了北京大學中文系。

考上北大的寒門子弟,也不應該感謝貧窮

在取得這份佳績之後,她寫了一篇“感謝貧窮”的文章,其中有這麼一句“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其實作為一個剛高中畢業涉世未深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也是無可厚非的,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貧窮帶來的苦楚,也可以理解。

令我感到詫異的是主流媒體對這種“感謝貧窮”價值觀的大肆宣揚和鼓吹,讓人感到不適。

考上北大的寒門子弟,也不應該感謝貧窮

這幾年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階層趨向固化,貧苦人家子弟因為父母能力有限、見識不廣、教育資源缺乏等原因,想要考入好大學越來越難,而大城市進入好學校的學生越來越多。王心儀這種個案其實是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意味的,只是因為貧困家庭其中一個孩子的逆襲,就宣揚貧窮是財富我們要感恩的價值觀,豈不是忽略了絕大多數因貧窮“原罪”而沒有機會上好學校的學生感受?這個時候對貧窮的讚美,更像是對這些“失敗者”的嘲諷。

考上北大的寒門子弟,也不應該感謝貧窮

社會中更多的人,是被貧窮和苦難給壓制著的。貧窮就是貧窮,苦難就是苦難,不是上天善意的饋贈,也不是“欲降大任”的考驗,它不值得感謝。感謝貧窮,其實只是受其所困的自我安慰罷了。我不覺得她因貧窮而操勞奔波半生的父母會感謝貧窮。

王心儀考上北大,應該感謝的是她父母長年累月的辛勤勞動和付出,以及自己面對貧窮與苦難的堅強和樂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頑強的奮鬥,才是真正值得讚揚的,這一點與考上北大無關,與是否成功也無關,因為奮鬥本身就足以讓我們獻出掌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