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从今天(7月17日)起,正式进入三伏天。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同时又闷热潮湿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吃冷饮成为人们最大的享受。“空调、冰箱、wifi”被现代人赞誉为夏季三宝,仔细想想真是缺一不可啊。当我们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感时,忍不住好奇古代人没有冰箱,夏天是不是就没有雪糕可吃了?我们太小瞧古人了,他们不仅在盛夏吃冰,还吃得花样百出。

没有冰箱,冰从何来?

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古人在夏天吃的冰可以通过窖冰和制冰两种方法获取。在掌握制冰技术以前,古人多采用窖冰作为夏天冷食的材料。早在两三千年前,《诗经》里有首诗《七月》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大家在冬天时去凿冰,藏到冰窖里,等热辣辣的夏天再拿出来享用。不过在当时,这是王公贵族特权,普通人可没法享受。

唐朝末期,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并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制冰技术的成熟,让古代“冰激凌”的类型日渐丰富。

冰激凌的发展

周朝:原味冰、冰镇米酒

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在窖冰时代的周朝,冰本身已经是奢侈品了,当时夏天吃的就是原味冰块。更高级点的吃法就是,冷藏米酒,香香甜甜的米酒被冰镇过,是不是跟现代人的冰阔落(冰可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当时出现了最早的“冰箱”——冰鉴,专门用来储存冰块。

唐朝:奶油酥山诞生

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唐朝制冰技术的成熟,让冷饮发展迅猛。当时出现了冰激凌的原型“酥山”,根据文献记载,酥山最底层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要插上花朵、彩树等装饰品。在当时,“酥”被认为不仅滋味美妙,而且营养价值极高。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还出现了“贵妃红”或“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了。

宋朝:冷饮店生意火爆

到了宋朝,夏天吃冷饮才正式走入寻常百姓家,当时的汴京,每到夏日街边都会摆出冷饮摊,售卖“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等冷食,品种花样繁多的冷饮。冰也已从贵族普及到广大群众,但由牛奶与冰混合发明的“奶冰”还只供宫廷享用。

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炎炎夏日,人们为了吃上一份冷饮,就算大排长队也很乐意。南宋时冷饮店还有夜市,一直卖到半夜三更(23:00-1:00)才打烊。

元朝:冰棍诞生

元朝时皇宫中出现利用奶和糖制作的冰棍,而机智的商人们在冰中加上果浆和牛奶,与现代冰激凌已十分接近。据说,公元1295年,在中国元朝任官职的马可波罗从中国把一种用水果和雪加上牛奶的冰食品配方带回意大利,于是欧洲的冷饮才有了新的突破。这么说冰激凌可是诞生在我国了!

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当时的做法跟如今冻冰棍的方法非常相像:

1、把天然冰放进一个大木桶里,加入食盐助凝结

2、准备圆柱形小铁筒,在每个小铁筒里装满加了香料和糖的水,插上一根木棍

3、把小铁筒放进大木桶里,封起来冷冻

4、糖水冻结,就成了冰棍啦

清朝:吃冰兼顾养生

到了清朝,古人对冷饮地追求已经不止停留在口感上的舒适,而是上升到了养生的层面。《红楼梦》里的夏日冷饮是当时典型的代表,贾宝玉被其父贾政暴打后所喝的“木樨清露”和“玫瑰清露”便是以药材入冷饮。清朝最流行的就是“冰镇酸梅汤”,乌梅发泡之后放上蜂蜜、桂花、冰糖一起煮,最后进行冰镇。做法简单、解渴消暑,也是清朝最为出名的夏日特饮,一直流行到今天。

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清乾隆时期“冰箱”也升级了,显得更精致,上图为掐丝珐琅冰箱。足见当时王公贵族对冷饮的重视。

别再崇洋媚外了!没有冰箱的中国古人就这样发明了冰激凌

看到这里,是不是彻底被我国古人的智慧折服了,不要再崇洋媚外吃啥洋雪糕了,咱中国的冰激凌才是他们鼻祖,三伏天里喝冰镇酸梅汤、绿豆汤,吃我们的传统冷饮解暑才最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