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约车毁于合法伤害

摘要:打车时常跟网约车司机聊,感觉从事这行的人身上都有一种焦虑感,既是灰色生存下不安的焦虑,也是对未来和职业缺乏稳定预期的焦虑。干这行,面临着太多不确定,缺乏一个合理而稳定的制度预期,一些地方对网约车充满敌意,规定过于严格,达摩克斯之剑悬在头上,让他们时时担心“最可怕的那只靴子”落下来。果真按照最严格的规定去执行,多数车就没法开了。

别让网约车毁于合法伤害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前几天出门约滴滴,非出行高峰期,平时几分钟就能约到的车,系统竟然显示要等半个多小时!没办法,只好顶着烈日炙烤直接去路边等出租车,一堆人在路边排队,折腾了差不多半小时才打上车,大热天一身汗,很是狼狈。本以为遇到了特殊情况,后来上网才知道,抱怨打车越来越难的声音在朋友圈刷屏,一篇文章说,刚刚过去的那个周末是近几年打车最难的一个周末,本以为已被网约车解决的打车难重返京城。

问题出在,那个让网约车企业和司机们害怕的“靴子”最终还是落下来了。--北京市发布查处非法网约车新政于7月1日起执行,新政明确规定,在北京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或者组织从事巡游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的,京车京人平台证三证不全,都将被扣押车辆。执法力度在加大,巡查力度在加大,处罚力度在加大,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抓车”。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网约车已成公众主流的出行方式,“三证”扼住了网约车的咽喉,“打车荒”直接源于“车荒”。

今年夏天似乎格外热,遭遇“史上最严抓车”,酷暑中叫不到车,公众的郁闷可想而知,可板子能打向谁呢?能归咎于“最严抓车”吗?当然不能,交通执法依据的都是写得清清楚楚的交通法规,对网约车企业的资质要求,对车的要求,对开车的要求,都写在网约车新政的几个法规中,执法者严格依法执行,没有任何问题。大热天的,谁愿意到机场、到车站、到旅游景点、到人流集中的地方去“打击非法客运”?

“史上最严抓车”的执法没问题,有了法律就得执行,否则法律形同虚设,问题出在这样的网约车规定本身有问题,过于严苛,很多要求不合理,严厉得没有必要,也根本做不到。比如对车型的要求,一直被舆论所诟病――选择约什么样的车,高档的还是经济的,应该由消费者选择,凭什么规定车型?完全合法的网约车要求三证,平台证、车证、驾驶员证,有观察者指出,先不说平台证好办与否,车证要求司机转营运,这把很多只想做兼职的车辆排除在外了,毕竟保险报废年限完全不一样,户籍的硬条件更排除了大部分从业者。

这种精致而严苛的网约车管理,只会用高不可攀的成本逼得网约车企业知难而退,不甘心退的话,只能部分地转为“灰色生存状态”――所谓“灰色生存”,就是那些已经开了多年却达不到三证要求的车,仍在开网约车,毕竟城市对用车有庞大的需求,执法宽松时就出来跑一阵儿,像现在“抓得这么严”就不出车。本来开网约车开得挺好,创造了一个新业态,创造性地解决了过去老大难的打车难问题,但在很多地方,合法的产业,被严苛的规定逼到了灰色生存状态,不得不玩起了猫捉老鼠、老鼠躲猫的游戏。

打车时常跟网约车司机聊,感觉从事这行的人身上都有一种焦虑感,既是灰色生存下不安的焦虑,也是对未来和职业缺乏稳定预期的焦虑。干这行,面临着太多不确定,缺乏一个合理而稳定的制度预期,一些地方对网约车充满敌意,规定过于严格,达摩克斯之剑悬在头上,让他们时时担心“最可怕的那只靴子”落下来。果真按照最严格的规定去执行,多数车就没法开了。

他们担心舆论的弹性。跟一个司机聊过,他最怕就是哪里网约车司机又出负面了,哪个司机骚扰乘客,哪个乘客被尾随被伤害,或者哪个司机有缺德问题,这些个案立刻会形成一种舆论风向,形成对整个网约车合法性的质疑,好像所有网约车司机都成了色狼,都成了潜在抢劫犯。--负面个案在一段时间内会形成一种“严治严管网约车”的舆情压力,很多地方就会借助这些新闻对网约车管理层层加码,个别败类生病,全体网约车司机背骂名吃药,又得叠床架屋加一层苛刻要求。对网约车的管理就在这些负面个案中摇摆,曝出一次新闻就会加码一次,出一次负面就会形成一波“严管”预期。

他们担心地方的弹性。地方对网约车管理尺度不一样,有的地方开明,没那么多苛刻要求,有的地方则很严,戴了很多紧箍咒。--甚至一些小城市,并没有大城市那样的管理压力,也出台了严苛的规定,甚至钓鱼执法。地方弹性的结果就是标准倾向“最严的地方”,也就是向更严的地方看齐,总觉得自己还不是最严的。

他们担心执法的弹性。因为条件过于苛刻,很多网约车都处于灰色状态,如果完全按规定,网约车就没法干了,所以一些地方对灰色生存有时就是睁只眼闭只眼。――但总体走向就是执法将越来越严,处罚也会越来越严,这是司机们所担心的那只“靴子”。

对网约车能不能宽容一点?对这种解决了公众出行难问题的新业态能不能多点儿善意?对公众大热天大冷天打不到车的焦虑能不能有点儿共情心同理心?我知道这样的呼吁很无力,但不得不说。网约车代表着公共交通的未来,对网约车充满敌意的结果,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倒退,不要让本来阳光的网约车“灰色生存化”,不要让网约车毁于严苛管理下的“合法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