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四年新闻去做公号狗,不丢人但丢了魂

摘要:做公号当然挺好,但完成了新闻生产的原始积累再做公号,跟第一份工作就做公号,差别在于:前者当老板,后者只能当人手,当小编,当公号狗。大学四年没写过几篇文章,没好好上过几门课,没认真读过文献,没到媒体扎扎实实实习一段时间,没有多专业的通识积累,这样的“新闻佛系”毕业生,不失业不被虐才怪,不被传统媒体拒天理难容。

学了四年新闻去做公号狗,不丢人但丢了魂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首先强调,我并没有觉得做公号有什么不好。如果把工作当成一个“饭碗”,不影响生活作息,不影响家庭团聚,收入能养家糊口,就是一个好饭碗。新媒体自媒体扩展着媒体外延,创造了很多新岗位,让学新闻的毕业生就业时有了更多选择。对新媒体充满好奇,有一份很好的新媒体offer放在面前,符合自己的兴趣,有什么不可以呢?

这篇文章,不是写给那些急于找工作的新闻毕业生看的,而是写给那些心中放不下专业、有新闻执念的学生看的。对一个一心想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学了四年新闻去做公号,当然不丢人,但丢了专业的魂。第一份工作就做新媒体自媒体,只会离自己所热爱的专业越来越远。

从媒体职业成长的规律来看,有一条路是不可逆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传统新闻采编岗位,积累了内容生产资本,转型是很容易的,轻易就能转到新媒体岗位或自媒体创业。而第一份工作就做自媒体和新媒体,是一条去新闻化的不归路,只能延着这个路径走下去,离新闻越来越远,不可能回到传统新闻采编岗位。在当下体制语境中,新媒体自媒体虽然也叫“媒体”,但只是从传播和平台属性上看的,而非新闻生产意义上的媒体。绝大多数自媒体新媒体做的不是新闻,比如咪蒙,跟“新闻”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是以个人内容IP为核心的观点变现。咪蒙能复制吗?公号泛滥观点过剩的舆论场中,越来越难了。

学新闻做公号创业去变现,没什么不可以,但第一份工作最好别作这样的选择。不能只顾眼前,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要站在10年20年的长时段看今天的就业。第一份工作去传统媒体,完成了原始积累,有这个起点,以后可以选择的路就很多,能Hold住公关、舆情、政务平台、宣传那些泛媒体、泛新闻岗位,会有不错的转型身价。而第一份工作就选择新媒体自媒体,以后就业的路就越来越窄了。

一个传统媒体的新闻采编岗位,宁愿要一个没有任何新闻采编经验的小白毕业生,从头开始训练起,而不会要一个在新媒体自媒体做了多年却没有新闻生产经验的老油条。一个泛新闻岗位,有新闻从业经验的人当然更有竞争优势。泛新闻岗位,不是新闻岗位,而是从新闻延伸出去的岗位――这些岗位,有新闻从业经历才能做得更好。

前几天一个学生问我,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既能锻炼自己新闻采编能力、又有新媒体传播成就感的地方?我明白,她觉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利弊,她想追求鱼和熊掌兼得。坦率地说,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找工作,会很痛苦。这样的工作,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工作一步一步接近的目标,没有一份这样的现成工作放在你的面前。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状态,从来都不是现成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又想拥有传统媒体那样的内容生产资本,又想拥有新媒体那样收入和传播资本,是不可能的。对于学新闻的来说,只能一步一步地努力实现,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完成新闻从业的原始积累,坐几年冷板凳,然后才有主动选择的能力与资本。带着传统的内容基因,到什么平台都可以变现。

怎么才能找到一个既能锻炼自己新闻采编能力、又有新媒体传播成就感的工作?一个还在学新闻、还没有任何资历和积累的人,还没有资本问这个问题!在内容的故乡,站在新闻采编的起点上,努力干几年,再来问这个问题才有意义。周庆安老师说得好,我们都没有经历过关于放弃的教育,没有学会放弃。就业,可能就是一个学会放弃的过程,放弃不切实际的期待,放弃干扰专业初心的诱惑。

上次写了那篇《泛新闻化就业与新闻学的合法性危机》后,不少留言都说:你以为我们不想进传统媒体吗?你以为传统媒体门槛那么好跨吗?能理解这种现实压力的焦虑和岗位硬约束的无奈,但我想问的是,你们说传统媒体的门槛很高,可扪心自问,你们为越过这个门槛做过多少努力?在接受大学四年的新闻教育过程中,你们为新闻采写编评投入过多少精力?在这些课程学习中做出过多少可以让考官眼前一亮的作品?在新闻教育之外又储备了多少支撑做新闻的知识准备?在媒体的实习过程中如何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岗位?哪份好工作没有高门槛,哪个好岗位不需要努力去获得。

我的好几个学生,都是大二大三就看准了心仪的媒体,大学一直在为进入这样的媒体做准备,修双学位,去媒体实习,在精神上接近这份媒体所要求的气质,在实习中证明自己。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无论如何,一定要完成自己从业的原始积累,他们也知道,理想是一步步努力实现的。他们现在都发展得很好,在好的平台上很快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有了江湖身价,跳一槽升一次值。他们不是沦为新媒体自媒体工序上可替代的“人手”,而是成为新闻江湖中的“人才”和“人物”。

不要抱怨传统媒体的门槛,首先反思自己做过多少努力。新闻本就是一个专业含量稀薄的专业,一般新闻院系也都是一个学校管理最松散的专业,专业积累关键靠自己。新闻系的学生,如果早早沦为“新闻佛系”,对新闻漠不关心,对热点没有关注和评论热情,懒于思考,懒于动笔,逃课成风,自由散漫,大学四年没写过几篇文章,没好好上过几门课,没认真读过文献,没到媒体扎扎实实实习一段时间,没有多专业的通识积累,这样的“新闻佛系”毕业生,不失业不被虐才怪,不被传统媒体拒也才怪。

那篇文章后的很多留言都在集中吐槽“传统媒体收入很低”――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别太矫情,传统媒体收入不算低,在职业薪酬排行榜上,传统媒体处于中间,很正常。如果指望一份工作很快就能买房,没有哪份工作可实现这个目标,那不是专业和工作问题,是房价的问题。如果学了某个专业找了份工作都不能养活自己,那也不是专业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传统媒体也许给不了你财务自由,但完成了原始积累,它会给你实现财务自由的资本。

做公号当然挺好,但完成了新闻生产的原始积累再做公号,跟第一份工作就做公号,差别在于:前者当老板,后者只能当人手,当小编,当公号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