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告诉我们:隐性穷人真的很多

拼多多告诉我们:隐性穷人真的很多

朋友圈里,时不时就会有朋友发起“砍一刀”的链接,明知道那些免费的商品一定不会有什么品质的保证,但依然有不少人未能抵挡住诱惑。

拼多多凭借它的低价产品,不但在电商平台杀出了一条血路,还顺利上市。这个消息让大家又开始对中国的复杂和多元展开讨论。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似乎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淘宝的出现已经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低端的商品,甚至挤压掉了地摊的经营。

可拼多多的出现让我们又开始关注一些数据:在中国,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只占全国人口不到4%;中国有超过7亿的劳动人口,但大概只有6000万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个税起征点是3500元。

中新网报道了国家统计局刚刚上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新的数据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普遍而言,人们比大家想象的要穷一些。

这一点如果到了农村、边远地区,没有工业支撑的地区,情况可能还要更严重些。

即使是家庭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指可以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所有收入总和,包括现金和实物收入)今年上半年,人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63元,扣除价格因素,各地区中位居前两位的是上海和北京,分别是32612元和31079元,这样算下来,月可支配收入也就是5000块多一些。

这与我们那些坐在写字楼里的白领们想象得有些远,同时也表明普遍富裕水平远没有达到想象的高度,更提示了我们的一个认知误区,即容易把自己的环境当成社会的普遍环境。

拼多多告诉我们:隐性穷人真的很多

拼多多的使用者大体有两类:一类叫做“隐性贫困人群”,指的是,那些看起来生活很富裕,实则入不再敷出的人群。这些人高房贷,高医疗消费,高教育投入,他们的收入相对而言是很不错的,但,各方投入使得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低到极点,他们给大家,给社会一种假象,也就成就了拼多多。

第二类人是收入少。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就凭借着经验想当然地认为,快递小哥和物业保洁已经是社会底层的人,可事实却是,那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多更底层的,是大量的我们看不到的,他们的收入和生活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我自己也就曾经历过每月300元的消费,整整一年,我知道贫穷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所以拼多多在中国的崛起,是将中国的消费进行了一个降级,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消费的多元化展示。各种消费群体都能找到自己的消费平台,这应该是一种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