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一卡通,不但方便了老人,也加強了政府投資監管

老年人一卡通,不但方便了老人,也加強了政府投資監管

老年人一卡通

現在一些省市都在上馬老年人一卡通項目,就是給在本地的老人發放一張帶有金融功能的IC卡,老年人可以用這張卡消費、購買養老服務或免費使用各類養老服務設施和器具等。北京在2016年進行了小規模試點,這兩年已經開始在全市範圍內普及了。

那麼,這張卡的作用是什麼呢?

第一,方便老人購買各類養老服務。隨著手機支付的逐步普及,現金支付的場合越來越少,但對於老年人來講,手機支付門檻太高了,而且很多老年人擔心手機捆綁銀行卡不安全,而具有小額支付功能的老年人一卡通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讓老人放心使用。

第二,方便了政府相關補貼發放。政府部門針對轄區內的特定老年群體,比如:失獨老人、90歲以上老人、殘疾老人、低收入老人等每年都有一定的福利補貼,通常是以現金形式發放,由民政部門將資金下發到各街道、社區,然後再讓社區人員去上門發放或通知老人來領取,這樣的補貼發放方式動用的人力大、週期長,而且過程中容易出現遺漏、冒領等問題。如果有了老年人一卡通,政府部門便可以直接將資金打入到老年人的一卡通帳戶中,方便快捷、準確。

第三,方便政府對養老服務進行補貼。在我國,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佔了絕大多數,而對這些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市場在未來幾年將會快速發展起來,但同時,我國老齡化面臨著未富先老的問題,老年人從觀念上也不太能夠接受用金錢購買養老服務的觀念。為了引導市場,同時也減輕一部分確實經濟能力有限的老年人接受養老服務的負擔,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這一市場的發展、培養老人新的消費觀。但是,由於老人們居住分散、人數眾多、需求不一,很難將這些資金用到實處,也容易滋生冒領等問題,而有了老年人一卡通,便可以精準實現政府養老服務補貼的精準投放。舉個例子:老人需要助浴服務,該服務由相關服務商派人上門服務,在服務完畢後,老人直接刷卡進行費用的支付,一卡通系統在支付時便可查詢該老人是否能夠享受相關補貼,如果可以享受,老人只需支付部分費用,而另一部分則直接從政府的補貼資金池中劃撥給服務商。從而實現了精準補貼。依託於一卡通的補貼還有一個好處,便是讓補貼真正用到實處,以往一次性發放現金補貼的方式,政府只能確定這筆錢發放下去了,而這些錢是不是真正用在了老年人自己身上,是監管不到的,很多老人出於心疼子孫的心理,並不會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留給了子女使用,這顯然不是政府發放養老補貼的願望。有了一卡通,這些補貼將真正用在老人自己身上。

第四,方便政府對各類養老服務設施使用情況的監管。社區養老也是各地政府在大力推廣的一種養老方式,它實際上是居家養老的一個延伸,通常的做法是:政府通過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在社區中建立一個養老服務中心,中心內擁有各類養老服務設施,比如:健身房、棋牌室、書畫室、食堂、日間照料所。。。。。等等,往往這樣的社區服務中心每個社區都要建一個,而且有相應的標準和要求,對於整個城市來講,這是一筆相當大的政府資金投入,而且是持續性的,在這些社區養老中心建成之後,它的運營和監管便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不能建了白建。筆者所在的城市在養老服務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早在2010年左右便在各社區建立了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當時也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件,但是沒過兩三年,這些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要麼關門歇業,要麼萎縮成了提供保潔中介服務的小門臉,大量投資被浪費掉了,而老人又沒有得到什麼真正的服務,令人痛心,而這些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之所以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其主要問題是出在運營之上,政府雖然在初期建設時進行了大量投入,但對服務中心的運營沒有很好的監管,不解地氣,對老年人的需求掌握不足,從而逐漸萎縮甚至關閉。當然,這不是說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就沒有作用,它還是有用的,只是沒有用好,而要用好它,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掌握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內各種設施對老年人的吸引力有多大,哪些才是老人真正想要的,而一卡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當老人進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後,在使用每一項服務時,都通過一卡通進行刷卡簽到簽退,這些數據將通過系統,以統計圖表的方式展現在政府監管者的面前,讓他們切實掌握老年人接受相關服務的情況,對老人們都需要的服務擴大規模,對老人們都不感興趣的服務縮小規模,甚至砍掉,通過這樣不斷的動態統計、分析和調整,便可持續性的滿足老年人不斷變化的需求,讓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始終保持對老年人的吸引力,這樣才能切實發揮它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