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三不”,欧楷顿时提高几个档次,写的灵动、有味道

由于我们看印刷体太多,养成了对中国汉字审美情趣中很不好的价值观:我们误以为整齐的汉字才是美!在书法领域里,如果把楷书写得行行整齐,全篇整齐,单字中笔画精细变化也都整齐如排队,那么可以告诉你——在学习楷书上你失败了!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其一,古代写书法的人不是机器,他不可能做到那么整齐(能做到那么整齐的现代书法“家”绝对是高手,我膜拜一下);其二,古代写字最怕“状如算子”(这是拿算盘子打比方,你看算盘上的珠子都长一样,多整齐呀),所以古人有意让字写得不那么整齐,而这种有意安排的思想是值得我们今天来探讨的。

请注意,这里我强调是有意写得不那么整齐!这就是古人理解结构比我们深刻的原因,也是他们写出来的字,让我们今天的人初看觉得特别别扭的关键所在。

(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看古人早期的楷书中的单字,总觉得不好看!其实原因是你看整齐的印刷字体时间太久)下面具体来谈一谈楷书取势中的“三不”法则:
掌握“三不”,欧楷顿时提高几个档次,写的灵动、有味道

1.不对称主要包括:空间不对称、宽度不对称、粗细不对称、左右不对称、上下不对称五种。你只要记住欧体里很多地方是打破传统汉字结构上的不对称原则的就行(篆书、隶书坚持中轴对称原则的结体特点)。例图1中的“宫”字,在九成宫里多次出现,是一个比较难写好的字。上面的宝盖头是常用偏旁部首,一要首先练好,然后再来写这个“宫”字。例图1中印刷体“宫”字中,蓝色虚线表示纵向或横向的对称轴,大家可能已经发现,印刷体中的“宫”字,宝盖头下面全是对称的,我们看多了这样对称的“宫”字后,潜意识里就觉得不对称的“宫”不美!其实是我们错了,这全因为我们看多了印刷体而造成对书法字帖中的对构审美不准的主要原因。九成宫原帖中的“宫”字下面的两个“口”很明显打破了空间对称,欧阳询故意写得不对称,上面的“口”有意写得向右上方倾斜之势,而且写成了较长型;下面的“口”字故意写得向左上方倾斜得少,而且写得较扁型。这样的不对称安排,一下子让这个“宫”字下面的两个“口”因为长宽比发生的完全不同的变化,而让全字的险意顿生。相反,印刷体的“宫”字就显得太过于平整,反而没有什么韵味了。图1例图1中的“涧”字,属于空间不对称的典型的例子。汉字中“门字部首”是个很难写的偏旁,不信的朋友可以去试试。我自己以前就写过很多次,总写不出原帖的味道来。后来才知道,原因在于我没有理解空间不对称这个方法。例图1,原帖中我用蓝色阴影标注出来了,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空间不对称”是怎么回事。大部分人,写这个“涧”字右边的“間”部分的“門”旁时,会将空间都写得“大小差不多”、“高度差不多”、“胖瘦差不多”,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門”字部首上面就应当写得对称呀!其实是我们错了。再看印刷体的“涧”,就显得太过于稳重了,失掉了特点,这是楷书临写中要尽量避免的!再来看个左右不对称的例子。“左右不对称”在九成宫原帖里可谓是“比比皆是”,很多左右结构的字,都是用的这个办法来“求险绝”,此法快被欧阳率更用滥啦!(其实四大楷书中的大家们,在处理左右结构的字时,也都不自觉地使用“左右不对称”方法)。图2例图2中的“神”字,原帖中处理左右两部分的重心时,如红线所示,故意营造出不对称的重心感觉,这样构造出来的“神”字才显得险峻;反观印刷体的“神”字左右重心都是中心对称形式,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大家想想,你写“神”字时,有没有都写成印刷体的结构特点了?)再看例图2中的“观”字,同样原帖中处理时用的左右不对称原则,显得“观”字很雅,如昂首挺胸的君子站立着观望时的姿态,且中宫向中线的底部收紧,上面开放出来,出来很美的造型。反观印刷体的“观”字,就太中规中矩没有险峻的结构特色了。图3类似的例子如图3中的“尚”字,内部左边空间与右部空间明显不对称(左窄右宽),而对比印刷体里的“尚”字,可以看出印刷体里的“尚”内部左右几乎成对称相等的空间。类似的字还有图3例字“高”,原帖中下部的空间也是不对称的安排。


掌握“三不”,欧楷顿时提高几个档次,写的灵动、有味道

掌握“三不”,欧楷顿时提高几个档次,写的灵动、有味道

2.不平行意思是:九成宫里的字出现多个横画时的,欧阳询一定不写得平行;出现多个竖画时,也一定不能写得平行;出现多个撇时一定不能写得平行;出现两个以上的捺时,一定不能写得平行。总之,多个相同笔画出现时,一定不能写得平行!不能写得平行!这一点很重要!来看例子。图4图5这样的例子,九成宫帖里太多了,这儿不一一列举。如图4、图5,用红、蓝线标注出来,右边是相对应的印刷体的字的结构,大家试着自行理解一下这种不平行的处理方式(有横画、有竖画),笔者单就这一点不赘述太多文字啦!


掌握“三不”,欧楷顿时提高几个档次,写的灵动、有味道掌握“三不”,欧楷顿时提高几个档次,写的灵动、有味道

3.不对齐即:上下不对齐;左右不对齐;中线不对齐。这也是欧阳询处理结构时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从王羲之那里学来的(例如怀仁集王圣教序里的“盖”“集”二字),早在魏晋时期的钟繇也用过(宣示表里有很多例子,大家可以自行查证)。九成宫里的“不对齐”手法,我们具体来看例子。图6 中的“虑”,从上到下分三个部分,从标注的重心线上看,原帖里三个部分的位置重心都有很小的错位(有意不对齐),从而让此字变得非常险峻有力!而印刷体中的“虑”字则三个部分的重心线基本上在一条线上,对得非常齐整,整体感觉字势平淡!再看图6中的“养”字,上下分两部分,原帖中明显上下两部分有意错开位置,而显得此字有点要倒的样子,但细看却是全字重心调整互补得非常巧妙,险竣之味道凸显!反观右边印刷体的“养”字,上下两部分的重心线完全重合,字显得四平八稳,到也落落大方,但却失掉了书法中的书写味道!
掌握“三不”,欧楷顿时提高几个档次,写的灵动、有味道

总结:欧体楷书要想写出原帖的古味,在结构处理上,我个人以为有五点方法可供参考:一是倾斜;二是抑扬;三是不对称;四是不平行;五是不对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