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文化:霑化古城換新顏

旅遊文化:沾化古城換新顏

斑駁陸離的古城牆、青磚灰瓦的古街、古風古韻的老建築,還有魯北風情的民俗館……每到週末,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古城鎮“文化古城”景區就擠滿了來此“尋根”的遊客,人們徜徉其中,回味濃濃的鄉村記憶,遍尋曾經的文化鄉愁……

“古板恍浪響連聲,今天唱唱老古城。古城是沾化西大門,沾化的根在古城……”在國家3A級“文化古城”景區內民眾鼓書院裡,省級非遺傳承人蘭尊俠表演的一段渤海大鼓《說唱古城》響徹古街,遊客在欣賞大鼓說書獨有表演形式的同時,也瞭解到古城文化的前世今生。

古城正是紮根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詩書文化、縣治文化、海防文化、原生態民俗文化開發四大主題精心打造的。穿過景區礪廉門走進古街,青磚紅瓦的古建築群落讓人恍如隔世。魁星樓與文峰臺遙相呼應,相映成景;欞星門、泮池、明倫堂等文廟建築群錯落有致,一氣貫通;大清郵局、魯北民居、高等小學堂等眾多老建築令人目不暇接。

來到沾化,你會聽到這樣的民謠,“扔下牲口撇下筐,莊裡傳出漁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覺,就是落不下漁鼓調”。說的就是沾化特有的地方戲曲——漁鼓戲,距今已有近300年曆史。

沾化漁鼓戲主要的伴奏樂器是用竹筒製作的漁鼓,又稱道筒,長近1米。漁鼓戲中,道筒多達五六個,再配以簡板、鑼鼓和其他樂器,旋律豐富,獨具一格。漁鼓戲自誕生以來一直為當地群眾喜聞樂見,每當漁鼓響起,老百姓便扔下手中的活計,呼朋喚友前來,就連附近村莊的人也聞訊趕來,共睹漁鼓戲的風采。後來,受自然災害和歷史原因影響,業餘戲班相繼撤銷,大規模演出活動由此中斷,漁鼓戲逐漸沒落甚至瀕臨滅絕。

旅遊文化:沾化古城換新顏

為保護沾化漁鼓戲這一瀕臨滅絕的劇種,當地政府先後聘請國家、省級專家尋訪老藝人,記錄下《二度》《高老莊》《出家》三個漁鼓戲劇本,改造伴奏樂器,豐富唱腔。沾化漁鼓戲劇團還新編了漁鼓戲鄭板橋系列劇《打板橋》《審衙役》《追龍缸》和現代戲《冬棗樹下》等劇目。2008年,沾化漁鼓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如今,劇團每年送戲下鄉近300場,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欣賞到漁鼓道情的魅力,使漁鼓戲成為沾化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與民眾鼓書院一道之隔的沾化民俗館,設有生產民俗、節日慶典、衣食住行、遊藝民俗等8大展館,以實物、圖片、文獻資料、模製品等形式再現當地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展示海河文化、魯北鄉土文化、移民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遊客看一館便知沾化古今,民俗館成為魯北地區喚醒鄉愁記憶、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這次‘回憶’之旅不虛此行,看到這些老物件,喚起兒時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真讓人捨不得離開!”端午小長假期間,一位85歲的北京遊客參觀完民俗館後飽含深情地敘說著自己的鄉愁記憶。

旅遊文化:沾化古城換新顏

在景區古街不遠處,古城北關村77歲村民劉大奎的“剃頭店”格外醒目,木板寫字、剃頭刮臉掏耳,兒時的記憶讓不少遊客爭相體驗“剃頭擔子一頭熱”的味道。

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的同時,沾化區還著力發掘特色產業文化和紅色基因文化。作為聞名遐邇的“中國冬棗之鄉”,沾化經過近30年精心培育、傾力扶持,創造了幾十年長盛不衰的奇蹟,也演繹了沾化人民“艱苦奮鬥、堅韌不拔、銳意進取”的“冬棗文化”精神。如今冬棗已成為沾化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和可靠保障。

泊頭鎮徐萬糧村是抗戰歷史上有名的徐萬糧殲滅戰的主戰場,利用這一寶貴歷史資源,泊頭鎮多方籌資建成徐萬糧戰鬥紀念館,喚起人們“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抗戰精神,發展紅色旅遊文化,也激發當地幹部群眾的創業熱情。

“傳統文化是鄉村建設的‘魂’,我們從遵循發展規律、尊重百姓意願出發,著眼於‘鄉村記憶’這一主線,讓文化與鄉村建設相得益彰,讓更多的百姓享受到鄉村文化振興帶來的‘軟紅利’。”沾化區委書記丁鋒說。

旅遊文化:沾化古城換新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