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了!這位第一書記竟和村裡的「牆根兒」過不去……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昔日,河北省陽原縣貧困村榆林關村最熱鬧的地方非村委會旁邊的牆根兒前莫屬了。對於村民來說,蹲牆根兒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牆根兒是他們聊天、打牌、曬太陽等娛樂休閒活動的場所。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而對於扶貧幹部來說,這堵牆成為脫貧攻堅的“攔路牆”:牆外,幹部擼起袖子幹;牆內,群眾揣著手看。“靠著牆根兒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但“累脫了皮”的幹部,始終沒能給“曬脫了皮”的群眾送來“小康”。

每次村裡來生人,都要在牆根兒前經過全村人的“檢閱”。2018年3月8日,河北省交通管理局新派來的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劉景業在牆根兒前也接受了村民的“檢閱”。雖然這位省交管局綜合處的處長和村民打招呼時把臉笑成了一朵花,但村民木然的眼神及視若無睹的表情,讓52歲的劉景業深受觸動。

在公安系統工作了30多年的劉景業,把見微知著、追本溯源的工作方法也帶到了榆林關。駐村4個多月來,他從牆根兒入手,守正出奇,通過“治事、治人、治制”,開展了一場與牆根兒的“搶人計劃”。

1

“小智治事”——讓群眾“蹲不住”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劉景業(右一)摔傷腿第三天,便拄著柺杖來到了村裡

蹲牆根兒,對於村民來說也是“無奈之舉”。在村的村民大多以種地為生,人的時間總是被黃土地裡的莊稼支配著。雖然“人種天養”的莊稼給不了村民好收成,卻讓村民省了不少精力與時間。而只會和莊稼打交道的村民,也只會把空閒的時間精力“搬”到牆根兒下,隨時等待著莊稼的召喚。

“無事可做、無事會做、無事敢做”,這是劉景業總結村民愛蹲牆根兒的三大原因。劉景業和工作隊員來到榆林關後,第一件事就是給村民找事做。

第一件事,劉景業瞄準了街上隨處可見的糞堆、垃圾。但在村民眼裡,村裡的事是工作隊和村幹部的事,家裡的事才是自己的事。如何讓村裡的事變成村民自己家裡的事,村民給了答案:“不能白乾!”

於是,工作隊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自掏腰包,買了一些臉盆、鐵鍬,搬到了牆根兒下。“誰打掃衛生,誰就能獲得這些獎勵!”劉景業還沒說完,村民就紛紛站起來,回家拿來掃帚、鐵鍬,“劉書記,你說掃哪兒吧!”劉景業沒想到,“小獎勵”能辦大事,“以獎代補”確實是個好辦法。接下來,工作隊陸續買了些洗衣粉、草帽等生活用品繼續獎勵村民,組織大家每週打掃一次衛生,還給每戶劃分責任片區。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劉景業帶領工作隊用“以獎代補”工作法,迅速調動起了村民幹事的積極性

一個月下來,村民打掃衛生越來越積極,除了參加工作隊組織的集體大掃除活動,平時看見哪兒髒了,村民隨手就清理乾淨,“還是乾淨一些看著舒坦。”村民的變化讓劉景業對“以獎代補”工作法有了信心,於是他帶著工作隊員趁熱打鐵,建立《榆林關村規民約》,開展“五星文明家庭”評選活動。而這次的獎品,是河北森茂農業科技公司免費贊助的200臺雙桶洗衣機。當200臺嶄新的洗衣機被抬到牆根兒前時,村民們都蹲不住了,“劉書記,這回咋幹,我們聽你們的。”

“以獎代補”,成了劉景業的工作“法寶”,他先後用一頂草帽讓村裡70多歲的老漢在7月1日這天唱響了黨歌,用一身衣服讓73歲的老大娘跳起了廣場舞,用一把鋤頭讓地裡的莊稼漢講起了普通話……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在劉景業及隊員們的“獎勵下”,村裡的廣場晚上熱鬧非凡

而讓貧困戶孫貴軍最高興的,是工作隊讓這位莊稼漢這輩子頭一回澆了地。今年,榆林關連續50多天沒有降雨,孫貴軍種的50多畝玉米、穀子正在拔節、抽穗的關鍵時期,他準備把快乾枯的莊稼收割作為青儲飼料。當牆根兒前傳來磨刀聲時,劉景業帶著隊員背來了水泵、管子、電線等,“大家跟我們去澆地,每畝補助50元和一袋化肥!”這些從來沒有澆過地的莊稼漢們,在劉景業和隊員們的帶領下,修渠築壩、架線抽水、翻地施肥……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近年上半年,榆林關大旱,劉景業帶領村民,修渠築壩、架線抽水、翻地施肥……

當看到一股股清水讓莊稼重新泛起了綠色,孫貴軍和大家緊鎖的眉頭又重新舒展開了,“多虧了‘敬業書記’和工作隊的3位小夥子!”

2

“中智治人”——讓群眾“不想蹲”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5月24日,在榆林關村,工作隊上演了一場”賣糧計“

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但有時候,劉景業和工作隊的一番苦心,在村民那裡什麼都換不回來。入戶摸底,有的村民不講實話;落實政策,有的村民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開會議事,有的村民不聞不問……

“歸根到底,除了群眾自身的‘等靠要’思想外,我們幹部由於工作不紮實等問題在群眾中威信不夠。”劉景業說,讓群眾跟著工作隊幹,首先要立威立信。

古有“徙木立信”,今有“賣糧立威”。劉景業和工作隊在榆林關村上演的一場“賣糧計”,在村民心中樹起了威信。

原來,工作隊在走訪中發現,村民種地難,賣糧更難。一年辛辛苦苦打下的糧食總賣不上好價錢,於是糧食越積越多,時間越拖越久,價格也越來越低,最後糧食發黴變質,村民只能當飼料賣。

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劉景業帶領工作隊挨家挨戶統計村民存糧情況,從2014年到2017年間4年的存糧都逐一統計。但村民卻多了個心眼,“統計糧食莫非是算收入讓我們脫貧的?”於是部分貧困戶故意隱瞞存糧情況,工作隊最終統計出全村存糧共有30餘萬斤穀子和25萬斤玉米。劉景業知道這份統計表上有不少“水分”, 對於這些“水分”,劉景業打算拿來做番文章……

當石家莊欣豪米業公司和寧晉玉峰事業集團公司收糧的大貨車開到村口時,劉景業拿著名單,站在牆根兒前向村民宣佈:“我們為大家聯繫了收糧企業,玉米和穀子收購價都高於市場價兩毛錢。但只收購你們上報的存糧數量,多一斤都不收!”一時間,瞞報的村民捶胸頓足……

為了賣掉村民的存糧,劉景業和隊員們付出的心血只有村黨支部書記孫建峰知道,“劉書記和隊員為了賣掉我們手裡的存糧,到處聯繫企業不說,4個人還湊了40萬元先墊付給企業。”原來,因為村民的存糧大多是多年陳糧,甚至有些已經發黴變質,企業怕陳糧砸到手裡,只答應先收後賣,因此村民到手的錢,有40萬元是工作隊先墊付的。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一場“賣糧計”讓村民賺了60多萬元

當全村所有的驢車、三輪車、拖拉機載著滿滿的糧食奔向村口時,當30餘萬斤穀子和25萬斤玉米裝滿整整五大貨車時,當村民把60多萬元的糧款全部領完時,劉景業和隊員們蹲在牆根兒前長舒了一口氣:工作隊的威信立起來了!

如果說對村民的“賣糧立威”是讓村民“久旱逢甘露”,那麼對村兩委幹部的“交心立信”,就是一場“潤物細無聲”了。

孫建峰不敢確定自己是何時和工作隊擰成一股繩的,或許是那次劉景業在村頭的山上考察項目時摔跤,造成小腿肌肉撕裂,醫生告訴他要臥床休養至少一個月,但第三天就看到他拄著柺杖來到村裡如期參加村民代表大會;或許是那次劉景業在炕頭上給自己說的那番話,“老孫,我們駐村3年如果幹得好,村民只會記我們一陣子,但會記你們一輩子;我們幹不好,村民也只會罵我們一陣子,但會罵你們一輩子”;或許是那次聽到劉景業愛人的那句叮囑,“你記住除了榆林關那個‘大家’,你在石家莊還有個‘小家’”;或許是那次劉景業為了實現村內無線寬帶免費全覆蓋,跑了10多趟廣電部門;或許是那次為了村民健康,劉景業從河北醫科大學請來14位主任醫師為村民把脈問診……

但孫建峰可以肯定的是,工作隊不是省城來的“過路人”,他們是榆林關的一分子;劉景業也不是機關來的“大處長”,他是村兩委的“主心骨”。

3

“大智治制”——讓群眾“不能蹲”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駐村3年,劉景業覺得時間很短,因為他心裡那張關於榆林關的藍圖很大:固其根本,完善扶貧產業機制,推動傳統農業向新型生態農業轉變;浚其泉源,建立綜合考評機制,杜絕群眾“等靠要”思想。

剛到榆林關村時,孫建峰遞過來的一份材料讓劉景業捏了一把汗:全村192戶,建檔立卡識別出119戶貧困戶;全村4000畝耕地,水澆地面積為0,村集體經濟收入為0……

一窮二白的“村底”給劉景業出了個難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粒“米”,被劉景業在村民家的糧倉裡找到了——榆林關“神仙米”。

“榆林關位於桑乾河南岸,陽光充沛,土壤厚重,所產穀米顏色金黃,味道醇香,乃傳統貢米之鄉……”當查閱資料看到這句話時,劉景業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榆林關的寶貝嗎?

怪了!这位第一书记竟和村里的“墙根儿”过不去……

劉景業到貧困戶家走訪

長期以來,“神仙米”在榆林關種得多,但銷路少;品質好,卻價格低,傳統種植方式和發展思路早已讓“神仙米”“黯然失色”。如何重煥“神仙米”的光彩,劉景業對症下藥,開了一劑良方:

建基地,解決種的問題。計劃通過為村民統一提供良種、統一提供技術服務進一步提升“神仙米”的品質。

建工廠,解決深加工的問題。經過多方溝通協調,在河北利安集團的幫助下,投資200餘萬元建設小米深加工工廠,並通過“公司+農戶”的機制,確保村民年年有分紅。

建品牌,解決市場認可的問題。沒有品牌的“神仙米”難登“大雅之堂”,為此劉景業專門跑到國家工商總局申請註冊了“富榆”牌一類商標。

建平臺,解決銷售的問題。搭建電商平臺,協調京東、河北北國超市等知名銷售渠道,健全網上網下產銷鏈條,切實解決“賣糧難”。

“只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才能保證村民持續增收,穩定致富。”劉景業認為,工作隊駐村不能只看眼前不看長遠,只有一條完整穩定的產業鏈和一套健全的產業機制,3年後工作隊才能走得安心。

但村民追著劉景業問的一句話,又讓他覺得“不安心”:“劉書記,廠子建好後我們每年能分多少錢?”村民的問題又給劉景業出了個難題,“村集體有了收入是好事,但讓村民平分集體收入未必是件好事。”劉景業說,否則誰都要蹲牆根兒了。

“君子有財,授之有道”,不能讓村民干與不幹、幹多幹少都一樣,因此,劉景業帶領工作隊探索建立了“榆林關村責任考核機制”,按照勞有所得、多勞多得、有得有德等原則,對村民日常生活及參加生產情況進行考核評分。評分與年底分紅掛鉤,充分調動村民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

與牆根兒的“搶人計劃”雖然才鬥了4個多月,但劉景業和工作隊已明顯佔據“上風”:小智治事,讓群眾受激勵做小事動起來“蹲不住”;中智治人,讓群眾死心塌地跟著工作隊幹起來“不想蹲”;大智治制,讓群眾得之有道富起來“不能蹲”。

如今,榆林關村三三兩兩七八十歲的老人讓牆根兒失去了往日的喧囂。但他們並不寂寞,“敬業書記”和工作隊員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這場好戲,在他們眼裡無比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