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城裡人越來越不願生孩子?

觀念改變

為什麼城裡人越來越不願生孩子?

確切地說,不是經濟壓力大才讓城裡人不想生孩子,是現在的生育觀念發生了改變。

早就有人口學家指出,城市化是最有效的避孕藥。目前,我國是出生率略低的國家,人們不想生孩子了,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伴隨經濟發展幾乎所有的國有,都出現了生育下降的情況。城市化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全世界的大城市幾乎沒有人口自然增長能力。

“城市化為何拉低人口出生率呢?人口學家經常討論,他們首先要面對一個普遍的公眾認知:城裡人不願生孩子,是因為經濟壓力太大。”

為什麼城裡人越來越不願生孩子?

經濟壓力大

城市裡壓力大,所以不願意生孩子,這是不是真相?從收入和儲蓄的情況來看大城市生活的人們,他們比小城市和農村要優越得多。多養一個孩子,生活水平及質量不會受太大影響。而且目前社會生活水平,遠不是幾十年前可比的,為什麼生育率卻一跌再跌?

過去常聽長輩們唸叨:想當年條件那麼差,我們很辛苦,可還不是把你們幾個養大了?現在你們的收入那麼高,為什麼養不起一個孩子?這時,年輕人習慣回嘴:你們那個年代能和我們比嗎?沒錯,現在的經濟條件好了,可人們的觀念也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和享受中,結婚年齡越來越遲。所以,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晚婚晚育。如果有幾代人都晩婚晚育,時長達到100年,那麼就整整少生一代人,這是多麼龐大的數字。

女性意願

為什麼城裡人越來越不願生孩子?

同樣是不想生孩子,在女性身上的表現可能就更明顯一些。因為生理特點不同,在生育這件事上,女性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要比男性更多。在男女平等的觀點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女性渴望實現自我價值,更希望享受生活,生孩子被看做是一種犧牲的行為。丁克觀念在城市更是慢慢流行開來……

我國女性第一胎平均生育年齡超過29歲,一線城市更是推遲到30歲以後。與男性相比,女性生育期短,如果30歲以後開始生孩子,未來想要多生,生理條件也決定了不可能生更多。當大量女性30歲以後開始孩子,生育率註定不會太高。

過去的社會環境,人本身是目的,未來是否成才不重要,所以教育投入少,養育成本低。在廣大農村,孩子十幾歲就可以自力更生,並且幫助家庭改善生活狀況。所以,傳統型社會生孩子收益高。

現代社會,人們的觀念劇變。父母們不再滿足於“低水平養育”,轉向了精養。精養孩子的模式,像是一個黑洞,幾乎吞噬了父母的所有資源,可孩子的成才率,沒有與父母的投入成正比。養兒防老,是一個被廣泛批評的觀念。

現代社會只有“愛”這項衝動才能支撐著生孩子的意願。生孩子這件事變得越來越“理性”。生活水平變高,不生孩子反而成明智之舉。

找到人們不想生孩子的原因,對症下藥或許可以提升人們的生育意願。比如:從醫療、稅收、補貼等方面對有孩子的家庭進行傾斜等。

為什麼城裡人越來越不願生孩子?

關注芝麻育兒

專注於0-8歲孩子家庭在健康、養育、教育方面的需要。

芝麻大的孕育問題,關注我們就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