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书3本」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学博士研究员的乡愁

「送书3本」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学博士研究员的乡愁

点击上方蓝字速度关注我们~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网络配图

「送书3本」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学博士研究员的乡愁

❶ 参与规则:留言区评论即可(限前100条留言精选);

❷ 评选规则:截止8月5日12:00时止,留言评论区排名前3名且得到点赞「送书3本」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学博士研究员的乡愁超过50的读者即可获赠;

❸ 赠送图书:赠送清华大学出版社《小溪边》正版图书(定价:89.00元)一册 ;

❹ 物流规则: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派赠,且我们包邮!包邮!包邮!

❺未获赠书的粉丝可点击“阅读原文”购买阅读。

「送书3本」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学博士研究员的乡愁
内容简介:

曾起早贪黑忙碌了数十年的爸爸,可能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有朝一日竟然会天天闲着,挖不了地种不了田。


妈妈去姐姐家吃中饭,又着急回家,说:“美君要回来,我要早点回去,免得家里关着门。”看来,她是期待着我回家过年的。


故乡,是炊烟的味道,是溪水的声音,是脸庞的温度。


故乡,是一直想回到的过去。


本书记录了前丁村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劳作场景以及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浪潮冲击下,身为社会最底层最普通农民的种种遭遇、生老病死与人生百态。

父亲

回家

每到黄昏,坐在自家走廊上或房间里的爸爸会时不时地说:我要回家。

刚开始时,我感觉很诧异:咦,难道他连自己的家在哪儿都不知道了?

我就说:这里就是你的家,你要去哪儿?

“哦。”他再坐一会儿,又说:天要黑了,早点回家。

听他一遍遍地说要回家,我就说:那你起来,我们走吧。

他就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快步走向大路。

去年暑假,爸爸说要回家后,他自己就会马上从椅子上费力地站起来,从目前住的新屋走到多年前住过的老屋,在老屋的堂前待上几分钟,看着鸡一只只进窝就回来了。

今天下午4点多时,坐在房间床上的爸爸又说要回家。我就特意让他带路,看他会走向哪里。

结果,他沿着去老屋的路,一直向西走,说走到另一个村湖酋,就到家了。而他的娘家是在东边的街头镇,那湖酋跟他有什么关系呢?

当他走到村中央,水泥路走完了,连续下了好几天雨后的泥路太难走,我就让他拐弯走进横穿村中央的小巷,他一脚高一脚低在石子路上快步走着。

走完小巷,我想让他右拐回家近一点,但他死活不肯,说要走到高爿地,再向左拐。我只好跟着他继续走。

刚走到青丝塘背,他就说腰痛走不动了。我说:那你先坐一会儿?

他又说:再不走,天黑了,就到不了家了。他还是说要走到高爿地,再走到湖酋,就到家了。他真的糊涂到连自己的家在哪儿都搞不清楚了?!

在青丝塘背的交叉路口,我感觉绝对不能让他再走向马路,就说:爸,你绝对搞错了,这路我知道的,你不要骗我了。我们的家就在路廊边上,你过来看看红旗飘飘的地方,就是路廊。要是不是,我们再回来好了。

就这样,他听了我的劝,向右拐。刚拐弯没走两步,他又说走不动了。

这时已走到积法家门前,那儿有岩石堆着,我说:那你先坐坐休息一下?他又不愿意,一脚一脚费劲地走着。

我跟他说:你朝前面看,看到路廊,那屋顶上红旗飘飘的地方,就快到家了。他抬头看到了红旗,才明白自己刚才搞错了,现在走的路是对的。

看到自己家的新屋时,我问:那是我们家的新屋,你认得了吗?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认得了。

下午,这一走,还真是差点回不了家!原来,他记忆中的那个家已不是眼前我们能看到的那三间二层的新屋和院子了。

母亲

“不要端着饭碗去串门”

20世纪70年代还是生产队时,在种植杂交水稻之前,粮食总是紧缺的,不少人家在每年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经常无米下锅。

我家因妈妈治家有方、精打细算,爸爸勤快,到处见缝插针——在房前屋脚种点南瓜、丝瓜、生菜之类,补充粮食,一家六口人的日子过得调调匀匀,还能时不时地炖点猪肉加白萝卜或黄豆吃。

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每次吃炖猪肉时,妈妈就会特意吩咐一句:“不要端着饭碗去串门!”(当年的农村有一个习惯,大大小小的人都端着盛满饭菜的碗,聚在村里的三岔路口吃饭,或串门到隔壁邻居家聚在一起,或站或坐,边吃边聊天,家事村事国事也随之传播开来。)

等到我考上县重点高中后,才发现城里人是一家人围着桌子坐着吃饭,与农村的习俗很不相同。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各家人出门干农活时间不同,这种聚会式的吃饭方式也随之慢慢消失了。

“有钱”人家

妈妈的精明能干在村里是有口皆碑的,一如她的讲究挑剔,也可以说是追求完美。在那个不到一百户人家的小山村里,只要是妈妈认同的事,其他人就认为绝对错不了,跟着她准没错。

当时,农村中稍稍“有钱”的人家,每年会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给全家老少量体裁衣,做上两三天的活,我家也是。

这些布料都是妈妈在一年中的不同时候逛街头镇集市时,看着满意喜欢就买来存放着的。

每次做衣服时,妈妈的同学裁缝师傅都会情不自禁地夸妈妈买的布料算计精确、不多不少,而且花色好看,价格不贵。

后来隔壁阿姆家要出嫁三女儿和芬时,新娘的服装就是请这位师傅做的,姐姐出嫁时也是她做的绸缎棉袄。

那时我还在上初二,妈妈就让她同学为我们姐妹俩各做了一件绸缎棉袄,这在当时的农村非常稀罕,纽扣是传统的盘花布纽扣。

同学们看到这么富贵高档闪亮的衣服,课间,就开玩笑不停地大叫我“地主婆、地主婆……”

心灵手巧的妈妈曾拆了一件爸爸的青灰色毛衣,为姐姐和我各织了一条毛线裤,一般人家的孩子只能穿自己家纺织的棉丝裤,用工厂生产的毛线编织的毛线裤在当时也颇为少见,这也成了众人羡慕的对象!

那时,上初中的我,有时会故意将脚伸放到桌脚外面,露出脚脖子上的一截毛线裤,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原来小女孩的我也有“炫富”心理啊!

好记性

妈妈的好记性更是远近闻名,主要是通过一件小事让村民们领略到的。

听妈妈说1958年前丁村开始办食堂,这件小事就发生在1959年村里两个队入库时。

那年队里让妈妈负责收谷,另一村民负责记账,秤一头倒一头(一箩筐)在地上。

突然,那村民问妈妈有几头扛进去倒下了?妈妈说十四头,而他一数已记下的数字只有十一头,差三头没记下。

然后,妈妈就一头一头地把数字报出来,让他比对着补上,结果分谷后总数分毫不差。

从此,妈妈好记性的美名就在村里传开了。

小时候在我的印象中,妈妈从不在纸上记哪天哪天出工干了什么,但到月底生产队开会时,妈妈总能说出初一割稻子有谁出工、十五拔豆种田谁没出工,说的跟队里会计当天记下的一模一样。

多年后,村里还盛传着妈妈的好记性。

曾去外村落户生活了好几十年已60多岁的兆忠,搞不清自己出生时是白天还是夜里,去问村里86岁的宝仙大姆妈,她也不记得了,就建议他来问问妈妈,说:“只有她才有可能会记得。”

那年7月,他见到我时,眉飞色舞地描述说:“我来问你妈妈时,就故意直接问:广仙姑妈,你还记得我是白天出生还是夜里出生吗?你妈妈想了一下,就说是正月初四夜里。我确实是正月初四那天出生的。你妈妈的记性太好啦。前丁村找不出第二个来。”

我笑着说:“幸好你想着早问啊,要不真没人记得清了。”

对策

我们家有兄弟姐妹四人,那时的哥哥姐姐都是十多岁的小孩,勤快的爸爸总是起早贪黑挣点小钱来贴补家用。

妈妈说有一天,爸爸从方前头天晚上连夜拉货到城里,为赶回家里出工,就由哥哥等着上班以后交货。

当时的生产队长知道后想欺负爸爸一下,故意安排在第二天早上定额割稻,将每一丘都定上很高的工分。

夜里开会后,妈妈知道了就让才十多岁的姐姐,大清早就去离家最近的后门那丘一亩多的奓田先割稻,大人们须开早工,谁都来不了,妈妈指点姐姐从那丘田的中间一行割到头。

结果,早饭后,别人想来割时,无论是左边还是右边都只有一点点,感觉太少了,要是割了不够再挪动地方就太耽误时间了。

如此一来,就没有别的人愿意来割这丘田的稻子了。

爸爸赶回后一起帮忙,因这丘田的工分定的是全村最高的,结果父母当天赚的工分也是最高的。

巧赚工分

在农村,妈妈不是那种高大有力气的妇女,确切地说,她是最小气薄力的人。

为了多赚工分,妈妈就动脑筋找窍门。

如果生产队里规定做定额的,通常是女的割稻、男的拔秧种田。

出门时,妈妈就让爸爸帮着背重重的稻桶,妈妈给爸爸挑轻轻的牛栏箩。

妈妈一担打满,就先回家做中饭。

爸爸收工时,帮着妈妈把满箩筐的稻谷挑送到晒谷场。

妈妈从家中的窗口望过去,看见爸爸回来了就随后赶到操场,晒上两箩筐的谷子,可加上4分,结果妈妈赚的工分总是比其他妇女的要高。

推荐语

美君、美文、美图,成就了《小溪边》这部田园诗般的佳作。在仓促奔忙的人生旅途中,静心阅读这样的图书,既是休憩,更是享受。

——何家弘

她热爱故乡,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从孩提到成人,为一家生计献出了难以数计的汗水。勤劳敦厚的村风与父亲力求完美的基因,造就了她善良坚毅、奋发图强的性格,敦促她取得今不斐的成绩,她对故乡有一种发自心底和骨髓的爱。

——许尚枢

美君的散文很朴素、很清纯,不加粉饰,可以说是原汁原味,就像一个不施粉黛、去尽铅华、素面朝天的美人,有一种天然的风韵。

——余云叶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