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北京二三事

杂记|北京二三事

来源/栗子的邀请函(微信号lizi-missu)

插图/ 网 络 封面图/网络

杂记|北京二三事

我来北京也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两点一线中,过渡着陌生与熟悉,也在每日的重复中,感受着不一样的点滴。

因为出行常坐公交车,发现小小一辆公交车有时竟也像一个小舞台,上演着世间百态。

Silent Night

暴雨与乘客

来北京的第二天,一场暴雨骤然而至。坐在公车里,我看见如瀑布般洒落在玻璃窗户上的细流,听见噼里啪啦拍在顶棚上的雨声。

车里拥挤得落不住脚,庆幸自己占得一方椅座,得以安放困倦的疲惫,便也有了打量起周遭的功夫。

车内并不吵闹,在电光雷鸣的雨声、隆声作响的排气声中,每个人都试着隐藏起沉滞的思绪。

有四处张望翘首观雨的人,有眉头紧锁愣眼失神的人,有捧着手机不闻窗外事的人,有双手环胸闭目小憩的人,还有拄着栏杆垂头酣睡的人……

雨噼里啪啦的下,就算身在车中的人也不免担忧起这恼人的大雨。

所幸,等我下车时,暴雨已经离开了。

人生如一个个过场,这一站暴雨雷鸣,或许下一站就晴空万里。

杂记|北京二三事

雨季的车站

这是充满雨水的一周,北京已经下了一礼拜的雨,多是倾盆大雨,记得前些日子好不容易停歇了会儿,今早却又给赶上了。

雨中的北京,最为潮湿。

我听公交站台的志愿者大爷说,这儿地要三十年没下过这么多的暴雨了,是难得的雨季。

水淹龙王庙一般,汽车趟过,溅起的水花拍在水面上都是哗啦啦的声音,然后留下划过积水潭的圈圈点点和一溜的水波。

街上是红的黄的、黑的蓝的......颜色各异的伞。骑车的人披着雨披耸着肩,雨水打到他的脸上,直眯起眼;还看到一个赤脚骑车的人,急急忙忙,把车骑得打起转;却也有不疾不徐、打伞漫步的行人。

雨水,浇透了一个城市,清醒了一日晨光。

雨中的车站,犹如万象观景台,每一道风景中都藏着人们的故事。

草帽女士

一日,在公交车上,我身旁坐的是一位衣着得体的女士,颈上是一条精致的白金项链,顶上戴着洋气的遮阳草帽,但是她一上车就把鞋架在对面的座椅上,并打开手机大声地外放音频,全然旁若无人的模样。

后来,她索性脱了鞋双脚踩向对面的座椅,露出大脚趾上半截的黑漆色的甲油,粗鲁的诡异。

上车的人变多,车中也变得闹嚷。迎面来了乘客,草帽女士本有意再次伸脚舒展,却将其悬在空中一秒后又悄悄地落下。

外放的金曲歌会没了声响,对面的椅座填满了乘客,人们怀揣着各自的心事,一如往常。

原来,帝都的公交车和公交车上的乘客,偶尔也会不那么般配。

杂记|北京二三事

穿黄马褂的指挥者

北京的公车与杭州、台北的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北京许多的站台上都安排有引导志愿者,他们多是精神矍铄的老者,赶着早晚高峰上岗,风雨无阻。志愿者们齐齐地穿着黄褂,戴着黄帽,手中挥舞着小红旗,有模有样的上下指挥,等到太阳高挂或者余晖落尽,就在闲谈中结伴而归。

台基厂站台上,有一位志愿者大爷,因为我与他连着好几日的碰面,彼此也变得相熟,早上等车时就互相打个照面说声:“您早!”,一天也就开始了。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有时,人与人的交往也会很简单。

北京话小课堂

北京公交车上除了司机还另有售票员、乘务管理员,有时一辆车上管理员还有两个,这都是我不曾见过的阵仗。

售票员有时会拿只小喇叭报站名:“ 光华桥南到了, 慢点儿诶,慢点儿!关门了诶,门边儿的人儿再往里走走......”

这北京腔听着听着,让你也忍不住鹦鹉学舌样儿的念叨上两句,然后再“噗嗤”一声笑在了心里。

语言的生动,大概就是从稀松平常的生活里钻出来的吧。

公交车也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只是它太过平常、太过熟悉,所以我们极少对发生在其中的种种有所留意。

但倘若是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中,当微观的感受被放大、被具象化,或许平常事物也能带给你我不一样的体悟与乐趣。

而我眼中的北京,就是在这来来往往的车辆,形形色色的行人中,留下了这份最初的印象与记忆。

—— 点击 阅读原文↓,查询法律读库历史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