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边上的“摆渡人”

印象中的摆渡,注定江南有!辽阔的水域,古老的交通工具,一支长篙,一具舢板,一位带帽披蓑的老者,亦或是一个婀娜多姿的身影。然而,在北方的辽河,千百年来,也不乏这“摆渡”的营生。

辽河边上的“摆渡人”

辽河,是中国第五大河流,全长1400多公里。自吉林昌图福德店进入辽宁后,滔滔南下,一路汇集浑河、太子河等水系,奔流入海。主干流在辽宁境内,而得名。

辽河沿线留下了许多大渡口,比如昌图的通江口、铁岭的马蓬沟、开原的英守屯、法库的三面船……途经沈北新区约60公里,在沈阳石佛寺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平原水库,而后一路向西,不负胜名。

辽河边上的“摆渡人”

一百多年前,辽河航运繁盛一时。每年辽河一开,大河上下白帆点点、轴轳相望,码头声喧、渔歌互答,无数的辽河船工驾着一叶轻舟往来于辽河两岸,运送货物、接送民商。久而久之,“摆渡”成了一门古老的辽河职业,成为一种足以世代相传、养家糊口的手艺,但时过境迁,时至今日,辽河摆渡人身影依稀,他们的家族传承已渐行渐远,即将消逝为遥远模糊的岁月记忆。

在沈北新区石佛镇的辽河渡口,今年61岁的裴振梁和57岁的弟弟裴振鳌每天起早贪黑,开着自家烧柴油的平板船,在300米宽的辽河航道上拉送往来两岸的各路渡客。他们,成了辽河水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

辽河边上的“摆渡人”

裴振梁说,他小时候,这辽河里的鱼有的是,大的三十来斤,小的也有四五斤,什么品种都有,鲇鱼、螃蟹、白虾,尤其是辽河大鲤鱼,味道极其鲜美。“我以前看见有人在河里逮住一条大鱼,拉直了有一人多高!有人抓鱼不用网,抡铁锹拍!把鱼拽回家下锅,鱼太大,肉太厚,都得拿刀往下剁!那鱼囊子里全是油啊,鱼籽一堆堆的……”因为生态环境好,那时的辽河两岸林深草密,大雁、野鸭、狐狸、野鸡、野兔到处都是。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辽河居然没鱼了。“那时的辽河水既不能洗澡更不能喝,水像酱油汤似的,连川丁子那样的小鱼崽子都绝了!以前辽河两岸的动物多的是,后来啥也没了,溜光!”裴振鳌说,这几年国家开始整治辽河,辽河水开始变清了,久违的鱼虾又出现了。

辽河边上的“摆渡人”

据说,100多年前,像老裴家这样的辽河摆渡人比比皆是。在公路、铁路尚未铺设在辽宁大地时,当各路客商往来南北还要看天走路时,辽河航运几乎是大宗运输的唯一选择,密布黑土地的辽河水网更为大大小小的航船提供了广阔无比的接人送客、载物运货的供需市场。那时辽河上下,樯橹如山、举帆若云!

从祖辈开始干摆渡这营生起,老裴家就一直占到了今天,靠的是风雨无阻的勤勉,凭的是童叟无欺的信誉,子孙传承、沿袭罔替。到2018年,裴家兄弟在这渡口已干了整整34年!

辽河边上的“摆渡人”

时而,生意清淡时,裴家兄弟就坐在渡口边上卖呆儿,仿佛陷入久远的回忆,仿佛这千百年不变的辽河里有看不够的风景。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