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老江橋」百年歷史回眸

松花江“老江橋”百年曆史回眸

圖為20世紀80年代的濱洲線松花江鐵路橋。

松花江“老江橋”百年曆史回眸

圖為濱洲線松花江鐵路橋修建時的場景

松花江“老江橋”百年曆史回眸

圖為濱洲線松花江鐵路橋通車時的場景。

濱洲線松花江鐵路橋有著超百年的歷史,素有“老江橋”之稱。如今,這座大橋已經退役,將作為旅遊景點繼續保留。

“中東鐵路第一橋”

中東鐵路共有橋樑611座,其中鋼樑橋275座,“老江橋”是所有橋樑中最長的橋樑,且地處哈爾濱咽喉,素有 “中東鐵路第一橋”之稱。大橋於1900年5月17日開工,全長1015.15米,寬7.2米,共19孔。橋墩為石膏白灰漿砌石,花崗岩料石鑲面,堅固而壯觀。

19孔鋼樑中,南側8孔為下承曲弦鋼桁梁,由比利時製造;北側11孔為上承華倫式鋼桁梁,由俄國製造。鋼樑出廠時為散件,在海參崴裝進火車,經烏蘇裡鐵路運到伊曼港,再換裝輪船經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運到哈爾濱,現場組裝後架設。

工程技術人員均為俄國人,總工程師名叫連鐸夫斯基。因水下作業的特殊需要,從俄國招聘350名經驗豐富的沉箱工人。經15個月搶建,大橋於1901年8月22日竣工,10月2日通車,通車時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

飽經水患 命運多舛

1932年7月,松花江流域江水暴漲,哈爾濱江面一片汪洋。8月12日,水位達到119.72米,最大流量每秒10.080立方米,洶湧的洪水將大橋北側16號、17號、18號橋墩衝歪,9號橋墩料石脫落、墩內砌石被洪水掏空,大橋北側太陽島方向橋頭堡被洪水衝倒,行車被迫中斷。

1956年8月和1957年9月,松花江流域連續發生特大洪水,17號橋墩再遭重創。哈爾濱鐵路局、哈爾濱市市民在歷次抗洪搶險中,奮力保護大橋安全,先後對16號、17號、18號橋墩進行加固;在13號橋墩上游增設截水壩,加固北岸防護堤;在大橋北側修建橋壩、導流堤,防止洪水衝擊橋墩。1998年8月,松花江又遭50年一遇特大洪水。8月23日,峰值水位達120.89米,最大流量每秒17.400立方米。這一次大橋巍然屹立,經受住了考驗。

國產鋼樑淘汰舊鋼樑

1914年,大橋南側8孔下承曲弦鋼桁梁出現裂紋。1930年(中蘇共管期間),經蘇聯專家鑑定,裂紋為鋼樑材質含磷過高及現場組裝工藝不良所致。1962年,鋼樑裂紋已多達1500條。

1961年10月,鐵道部決定更換舊鋼樑。換梁工程於1962年9月1日開工,1963年8月30日竣工,由東北鐵路工程局對8孔下承曲弦鋼桁梁進行更換。同時,根據哈爾濱市請求,在大橋兩側增設寬度為1.2米、有扶柵的人行通道。

1971年4月,哈爾濱鐵路局自行設計,採用山海關橋樑廠製造的33.48米低錳合金鋼上承桁梁,更換大橋北側11孔舊鋼樑,翌年2月竣工。至此,中東鐵路時期舊鋼樑全部被淘汰,大橋脫胎換骨,面貌煥然一新。

鋼樑、橋墩特色

大橋氣勢恢宏,南側8孔鋼樑框架高、跨度大,橋墩粗壯,如此設計利於橋下通航。

當時,松花江主流靠近南岸,主航道在大橋3孔至4孔間。因此,大橋設計者將南岸1號至9號橋墩設計成大型橋墩,架設76.8米大跨度鋼樑,橋下淨空14米,供大船通航。當時北岸是淺灘,10號至18號橋墩設計為小型橋墩,架設33.5米跨度鋼樑。

松花江是一條季河,冬季封凍,春天巨大的冰排厚度達到1米,順流而下撞擊橋墩。故9個大型橋墩迎水面突出部分設計為稜角型破冰稜,抵禦冰排撞擊。

新建松花江特大橋位於 “老江橋”下游59.34米處,為4線鐵路橋,計劃於明年竣工。屆時,風光秀美的松花江江面將呈現雙橋相依的新景觀。

王寶濱文並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