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40年沉浮:從煤老闆到大煤企

煤老闆的江湖正漸行漸遠。

改革開放40年來,煤炭行業由“計劃”走向“市場”。如今,“大煤企時代”來臨,昔日承載煤老闆們暴富夢的一批民營煤企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煤炭行业40年沉浮:从煤老板到大煤企

和大多數煤老闆一樣,張海(化名)不喜歡別人稱他為“煤老闆”或者“曾經的煤老闆”,但他從來不否定自己的財富是來自於煤炭。

如今,張海從事的是文化產業,他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煤炭資源是國家的,只不過是在一個特定的經濟形勢下,我們這些人抓住了機遇而已,到了一定的時候,那就應該退出,因為從管理到人才,尤其是資金、政策支持,民營煤炭企業都不能和煤炭央企相比。”

張海認為,隨著神華與國電合併重組,煤炭行業將進入“大煤企時代”,而這種資源的集中,將導致煤價長期趨於穩定,有利於煤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倒騰股權可獲利千萬

從新中國成立到1980年,我國的煤炭行業完全是在計劃經濟的環境下運行,生產多少、賣多少、賣給誰,都是由國有企業來主導。

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煤炭行業也開始活躍。彼時,為了鼓勵煤炭行業的發展,國家甚至出臺政策鼓勵發展鄉鎮小煤礦。1983年4月,國務院頒佈了《關於加快發展鄉鎮煤礦的八項措施》,提出要“積極發展地方國營煤礦和小煤礦”,倡導“大中小煤礦並舉”的政策。

隨後,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別提出“有水快流”和“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大中小煤礦一起搞”的方針。其結果是我國煤礦數量迅速增加,產業集中度極低。截至1997年底,我國共有大小礦井6.4萬處,其中6.1萬處為小礦井,佔比接近總數的94%。

過度的開發,導致供大於求,煤炭市場出現惡性競爭,價格秩序混亂,甚至形成價格踩踏,國有大型煤礦經營困難。針對這一情況,1998年,國家撤銷了煤炭工業部,將重點煤礦下放給各地方政府,並針對煤炭行業的問題相繼頒佈了若干政策,整個煤炭行業進入了整頓期。

張海的老家是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這個曾經因煤而興的縣城,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供養孤寡老人和重度殘疾人的地方。

鼎盛時期,幾乎所有的神木人都在從事與煤炭相關的工作,參股煤礦、倒騰煤炭、跑煤炭運輸,煤炭經濟在當地可謂風生水起。張海告訴記者,在2000年前後,神木的煤礦有數百家,其中大柳塔鎮的個體煤礦就超過70家。“在那個時候,有的人甚至不用真正的生產煤,只要倒騰煤礦的股權,瞬間也能獲利幾千萬,甚至上億。”張海笑稱,現在想起來總感覺那時候的財富來得有些容易。

張海向記者介紹了當年和自己一起共過事的煤老闆,但大多數人均不願意具名接受採訪。“現在已經沒有煤老闆了,以後也不會再有煤老闆。”一位曾經從事煤炭生意的人士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希望歷史能記住,在那個經濟亟須發展的時候,民營煤炭企業為煤炭行業和國民經濟發展都做出了貢獻。

兩次“拐點”洗牌

2002年,對於煤炭行業來說是一個拐點,也被稱之為“煤炭黃金十年”的開啟之年。當年1月,國家取消電煤指導價,煤價進入市場化,隨之煤炭價格爆發式上漲,動力煤價格每噸最高達千元。

高煤價誘惑下,煤炭行業“井噴式”發展,導致各種生產事故頻發。此後,《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煤炭行業結構調整、應對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於同意深化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覆》《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等相關政策文件陸續出臺。

上述文件的出臺,在規模、技術、安全、環保和資源節約等方面對煤炭行業的發展作了具體要求,這被視為“煤炭整合”前的信號。

張海告訴記者,大概就是從2006年開始,自己就開始出售一些煤礦的股權,收購者大多是國資企業或者央企。“一座年產800萬噸的煤炭,依照目前煤炭價格,保守估計年淨利潤在10億元以上。”現在來看,張海當年是將自己的煤礦股權低價賣給了央企,但他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如果當初不賣股份,我可能也撐不到現在,說不定還會落得個傾家蕩產。”

記者獲悉,2007年發佈的《煤炭產業政策》明確指出,“十一五”期間一律停止核准審批年產能30萬噸以下的新建煤礦項目,在安全、環保、資源節約等一系列標準得到嚴格規範。這使得小煤礦不得不主動尋求被兼併,從而避免出局。

張海告訴記者,自己的判斷來自於鄰近的山西省。在2004年的時候,煤炭生意如火如荼,煤礦的股權價格也是隻漲不跌。看似繁榮的背後卻是亂象叢生,安全事故頻發。當時,關於煤炭資源將要整合收歸國有的消息就已在山西煤炭圈內流傳。

2008年8月,山西省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併重組的若干意見稿》的徵求意見。雖然當時有人認為,該意見稿實行起來會有很大阻力,因為牽扯的利益太多,短時間內不會成行。但事實證明,在煤炭資源整合的浪潮下,大多數的煤老闆最終還是被洗牌出局。

到了2012年,煤炭行業再次迎來了“拐點”。這一年,煤炭價格首次出現大幅度的下跌,每噸達200元,甚至出現煤炭企業在電廠門口堵門賣煤的情況。

即便是煤炭“大哥”,具備鐵路、電廠、煤化工全產業鏈的神華集團,業績也迅速下滑。在2015年的業績預告中,神華集團稱,受煤炭行業低迷影響,公司淨利潤為232.68億元,同比下滑50.5%。

相對於神華仍能微薄盈利,其他煤炭企業則紛紛出現虧損,有的企業甚至通過減產或停產來緩解煤價下跌帶來的衝擊。根據公開報道,2015年,31家煤炭上市企業,虧損者超過75%,其中虧損10億元以上者超過8家。

“在煤炭行業如此慘淡的背景之下,民營煤炭企業幾乎沒有出路,擁有煤炭股權的煤老闆,他們的煤礦難以生產,還要負擔銀行利息,這使得僅存的煤老闆們再一次撤出了煤炭行業。”張海說,正是在這煤價一高一低兩次洗牌中,大多數的煤老闆徹底地離開了煤炭行業,並且沒有回頭路,因為現在的煤炭行業,不管是資金投入還是技術含量,都是傳統煤老闆無法承擔的。

“大煤企時代”

根據國家相關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將形成6至8個億噸級和8至10個5000萬噸級大型煤炭企業集團。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成大型現代化煤礦1200多處,產量比重佔全國的75%以上。其中,建成年產1000萬噸級特大型煤礦59處,產能近8億噸/年,建成智能化開採煤礦47處。優質產能快速增加,煤炭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

“現代化的煤炭企業已經不同於傳統的煤炭企業,煤炭開採機械化程度很高,一個現代化煤礦大部分職工都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而且對於利潤都是按時核算,同時根據煤炭的價格以及需求量即產即銷。”陝煤集團子公司一位負責人認為,這種管理體制除了伊泰等少數民營企業能做到之外,其他的煤老闆是不具備這個實力的。

然而,張海卻認為即便是伊泰這樣的集團企業,在未來與煤炭央企的競爭中還會很艱難。永泰能源就是典型的民營煤炭企業,也是少有的佼佼者,並且擁有上市公司,但因為債券逾期,被逼售賣資產。

“其實,外界都說永泰能源資產負債率高等,但是相對於很多央企,永泰能源不僅資產負債率低,經營也算是不錯,但就是扛不住資金的壓力,因此只能瘦身賣資產。”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資金問題是民營企業難以逾越的“命門”。

2017年被很多煤炭企業看成是“大煤企時代”到來的一個風向標。當年,神華與國電合併成立國家能源集團,成立之後的公司資產總額超過1.8萬億元,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煤炭“巨無霸”。

如今,煤炭整合仍在推進,繼神華、國電合併後,山西七大煤炭企業間的深度重組也箭在弦上。2017年11月,相關煤炭企業公告顯示,陽泉煤業、大同煤業、潞安環能、西山煤電、山煤國際、陽煤化工、山西汾酒、太鋼不鏽、太原重工、ST三維、藍焰控股、太化股份、通寶能源、國新能源等山西省14家上市公司相關控股股東的股權被劃轉到山西國投。劃轉完成之後,山西國投不僅實現對上述14家公司控股,同時還是七大煤企的直接控制人。

新聞爆料、

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國經營報微能源

煤炭行业40年沉浮:从煤老板到大煤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