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妈妈:像姐姐一样和儿子一起成长

导语

淡定、从容,是我与K同学交谈过后的最大感受。他的成长历程,一次次坚定的选择,充满了平静的力量。不仅有可行的计划,而且拥有不断的坚持,这样的学生在中国不多见。这让我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家庭,能塑造出这样品性的孩子。于是,我约了K同学的妈妈语音采访,聊聊孩子背后家庭教育的故事。

回顾K同学的故事,请戳蓝字☟

K妈妈:像姐姐一样和儿子一起成长

拨通电话,那头传来的女声开朗而清脆,听起来不像是个妈妈的声音,更像是个姐姐的。

寒暄过后就忙不迭地报上了喜讯:“我们家K研究生毕业后,拿了好几个Offer,现在硅谷工作了!”K妈妈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过欣喜归欣喜,我倒是不太意外。我这个儿子,总是让我很放心,觉得他想做的事情,一定能做到的。”

K妈妈说的一点也没错,K同学的成长确实是顺风顺水,不管是考入莱斯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还是四年半读完本硕并顺利找到工作,每次的成就和变化,都让人感觉那么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也许就是因为这一路走的太顺,K妈妈倒是希望儿子能够遭受一点挫折,尝尝不被人待见的滋味。然而在现实中,一个在爱与尊重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都不会遭遇太大的挫折感。

K妈妈是一个特别开明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坚信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K妈妈认识不少家长,孩子上了985/211,甚至考入常青藤盟校,已经非常优秀了,但父母却始终觉得孩子不够好,一直打击他们。

很多父母都给了孩子太大的压力了,不懂得感同身受。

我最自豪的教育,就是感同身受

感同身受这四个字,是K妈妈在孩子教育中最引以为豪的特质。

中国的家长太容易把自己当“长辈”了,对待孩子总有一种“权威感”,而K妈妈则相反,只把自己当成比儿子大几岁的姐姐。

当儿子还是婴儿的时候,我就觉得他虽然不会说话,但能听懂语气,能感受到爱,所以一直坚持站在他的角度与他说话。当他2、3岁时,我就把自己当成4、5岁的小姐姐,引导他支持他,与他一起玩耍。

当一个妈妈变成姐姐,就是把自己降到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不会认为孩子的需求是无理取闹,也不会包办孩子的生活,更不会强行干预孩子的选择。姐姐是走在前面的一个榜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同龄人。

最令K妈妈印象深刻的是K初三的日子。由于K的成绩一向很好,进入了直升考试的名单,可以不参加中考。可是直升考非常有难度,如果考不过不仅没面子,还要继续参加之后的中考。

此刻的K又正值青春期,面对学业的压力,莫名地焦虑起来。换做别的家长,也许不能理解孩子,都有能力拿到直升名额了,有什么可紧张的?

但K妈妈理解他的压力,不断地安慰儿子:“你就当自己多一次机会,就算直升考考不过还可以中考,有第二次改变的机会。你压力大,妈妈理解,但这事儿你得自己扛过去。”

为了进一步感同身受,在K同学上初一时,妈妈毅然申请从清闲的银行后台部门申请去当支行行长,主动背负起营销业绩的压力。

“当时我就告诉儿子,你看妈妈也是从零开始,我们一起努力,比比看谁的适应能力强、谁的进步快,好不好?”

之后的多年时间里,儿子和妈妈仿佛进入了竞赛,你追我赶地努力进取,有一点点的进步就互相报喜,为彼此加油鼓劲。当儿子看不下去书的时候,看看妈妈还在死磕专业知识,就又咬咬牙坚持。最后,两人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我见过不少家长,口头上唠叨孩子要读书要学习,自己却轻松地看着电视剧,这多么不公平!孩子也会想,你叫我学习,那你凭什么可以看电视呢?

K妈妈:像姐姐一样和儿子一起成长

希望儿子能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也就是因为懂得感同身受,K妈妈对孩子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甚至儿子在高一想要退出能拿到保送重点大学的竞赛班时,妈妈也是坚定地支持。

K高一的时候,妈妈去接他放学。那个时候他在读生物竞赛班,被关在教学实验楼里做作业。小小的背影,四摞比他坐着还高的书,K妈妈当时看着就心疼。

儿子虽然坚持读了一年,也拿到了全国生物竞赛二等奖的好成绩,但他一脸的郁闷,原来谈不上喜欢不喜欢的生物,后来也开始说不喜欢了,想退出竞赛班。K妈妈没有刨根问底,直接同意了,因为孩子学得不快乐!

当我把决定跟老师说的时候,老师都震惊了,说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妈妈。我当时就很直接地跟老师说,我就是这样的,我要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受幸福的普通人,K妈妈自然从小注重引导儿子提升精神层面的营养,做一名懂得感恩、善于感受幸福的人。

抓住了大品性的同时,对于儿子的小缺点就能够“视而不见”。K同学在学习上有条不紊,但在生活自理上就显得有些乱七八糟。他每次一回家就把书包往床上一扔,从来不收拾整理,都是妈妈帮忙收拾的。但K妈妈从来不唠唠叨叨,觉得这些小毛小病无伤大雅,也允许儿子犯这个错误,就当是留给儿子的“爱的任性”。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看不惯孩子的小毛病,不必太在意,给教育留点白不一定是坏事,有些事不妨让社会来教育孩子。

K妈妈的话得到了印证。有一次,K与小伙伴去日本旅游,依然是随身的行李乱七八糟一放也不收拾。后来不知怎么的,把护照和手机弄丢了,急得他团团转。回来后,K妈妈便把此事当成了趣闻,直呼是报应。

这些看似特别不好的习惯,父母的提醒孩子很可能不听,因为没出什么问题,他们就觉得我平时这样也没问题啊!所以不妨等事情出来之后再去提醒,会比唠唠叨叨更管用。

果不其然,K之后就再也不敢到处乱扔自己的东西了。

但孩子懂得感恩、善于感受幸福的特质,却是他学习生活的主轴,帮助他一路向前!

K妈妈:像姐姐一样和儿子一起成长

父母要有一种世界的胸襟:孩子是

不同的孩子留学可以给家庭带来不同的影响,K妈妈坚信儿子的出国是正确的选择,整个家庭因此而变得更加积极向上了。

和他爸爸以前的眼光只会局限在当下和国内的事情,儿子出国后,会不免多看看美国的新闻,关心起留学生关心的话题了,眼界宽了很多。为了平时打电话的时候能跟儿子说上话,我总感觉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否则要被儿子嫌弃了。

“之前每次视频,总是问儿子吃得好不好、住的好不好,或是拿我看到的留学生论坛的事情去问他。但儿子就会觉得,妈妈你的话题很没营养哎,再不读书就落后了。”

儿子的这番鞭策,也让K妈妈拾起了久违的英语课本,“总觉得要学点东西才能跟儿子搭上话。“

K同学如今留在了美国工作,势必回家的时间就更少了。对于这一点,K妈妈倒是很看得开。

我觉得为人父母,要有一种胸襟,就是意识到孩子是世界的。我们把孩子带到世界上,他没得选择,那么今后的事情就应该让他自己选择。父母对孩子好,其实是天经地义的人性,并不值得过度称颂,更不应该将之作为道德枷锁去捆绑孩子,给孩子压力。虽然K留在美国,但如果有需要,我和他爸爸可以飞去美国看他;如果不需要,我们也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

K妈妈最后说了一句话,让我深以为然:

对父母而言,最好的爱,就是做好自己;

对子女而言,最好的孝顺,也是做好自己。

后记:

采访完K妈妈,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开朗。一个把自己当作姐姐的妈妈,一个特别会说话的妈妈,一个“嗲”而不作的妈妈,是在陪着孩子一同成长而非只是“教育”孩子。感同身受,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K同学将来一定是个很有幸福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