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还喊着招不到人是为什么?

昊小欠


谁说大学生就一定是企业要招的人?这才是这个问题的本质!


首先,问题把受众定为了大学生,其实现如今大学本科这个学历已经不算什么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扩招的人数增多,进入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有很多大学可以选择,大学本科这个学历变得不再金贵,甚至在街上一抓一大把,因此企业自然有了更多的选择,去追求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的人才,因此现如今大学本科这个学历,相比大企业已经算是低的了。


而如果非要纠结为何大学生就业难,我觉得无非有以下更深层次的原因:

01、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有能力的毕业生还是那么一小部分

总体而言,国内大学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大多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实践性教育,很多大学生甚至大学四年什么都没学到,只是混了个毕业证,这对将来就业绝对是缺乏竞争力的。


如果说大学生在课上没学到什么,但完全可以在平常多积累点技能,这对将来求职也是有很大帮助,可惜,现在大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很多都达不到要求,甚至在性格方面,为人处事倒不如更低学历的人,因此求职难,想招人才的企业也难!


02、高等教育让很多人的就业选择变窄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理应学历越高,能力会越强,可塑性也越大,但是很多毕业生会陷入思维怪圈,认为只能从事本专业相关的行业,掌握的知识面较窄,从而导致与社会所需的能力不匹配。


03、现实发展与当前环境所趋

当前每到毕业季,就会有大量的毕业生出来找工作,现实发展中,市场的竞争力往往很大,而且针对大学生这种的职业缺口也不是很多,加之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这就导致一些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基本他们的工作都是很普通低层次的,工资也不会很高,而且有些大学生意志力还不如普通学历员工,这就导致很多老板宁愿找低学历有经验肯吃苦的员工,也不愿找大学生,这样一方面为自己节省了培训成本,也能带来更多的效益!


总体对于企业招不到人这个观点,我觉得应该两面去看:大企业自然是会吸引人才的,所以大企业不怕招不到人;反而是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小企业,因为工资低,没有大城市对这些年轻人的吸引力大,所以招不到人。

而这样的招不到人的小企业,即使工资不低,也很难招到人,例如最近南方工厂爆出的新闻,工厂底薪五千却仍旧招不到人,为何底薪五千加提成也招不到人呢?原因就是工作条件让人受不了,简单操作但却很辛苦,而且还有加班,这样的工作估计对这些大学生来说即使高薪,也不会去的吧!



总之大学生找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能力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多掌握点技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制胜法宝!


「精进Excel」系头条签约作者,关注我,如果任意点开三篇文章,没有你想要的知识,算我耍流氓!

精进Excel


有一句说得特别好:企业想找拼命干活的牛,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的马!

这句话深刻的反映出几个问题来:

【1】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脱节

毕业后,大概你会听到很多声音就是,当年我的微积分有多么多么牛,但是毕业后我竟然一个都没有用到。学校的教育毕竟还是侧重于理论教育,我们学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详细的告诉我方法,以及原理,但是实际上,我们会看见,有很多同学在学校成绩很好,但是在职场发展不顺利。

职场毕竟是在考验智商和情商复杂环境。你能做事不代表能升职加薪。你在学校成绩很好也不代表在职场上能够有所创造。这里就引发一个问题,很多在校成绩厉害的学生,在企业很难适应,一方面放不下身段去协调职场关系,另一方面,自认为成绩很好就应该拿高工资。

【2】找不到工作以及找不到心仪的工作

其实学历还是一个很好的敲门砖。很多时候,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毕业生心仪的工作。为此我调查了周围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这么说的:

学生一:工资才4000元,除去租房子所要花费的2500元,只剩下1500元,我几乎所剩无几。要说可以搬到偏远的郊区住,但是每天一个多小时的上班路程,我真是受不了了!

学生二:我不明白,为什么这家企业总是要加班?难道没有员工自由吗?难道没有劳动法吗?

学生三:我大学学的是生物科技,但是实际上,我可以做的事情很少。除了去一些私企美容工作做一些护肤品的检验工作,实际上我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3】环境发展与现实的冲突

根据一份数据调查显示,2018年预计我国毕业大学生将高达820万。就业形势确实严峻。一方面,企业缺口不多,有经验的员工大把且拼命。另一方面,大学生培养的成本高,不如从同行业且工作一两年有经验的员工招聘,尽快上手。

再者,目前各行各业确实都不容易。中国老年化日剧严峻,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人数3亿人口,老年人的消费是紧缩的,企业规模也日渐紧缩,意味着岗位减少。就业将更困难。

大学生想要在毕业大潮中获得优势,需要在校期间打造更核心的竞争力,参与更多的项目,不仅学历够硬,项目经验也够硬,那么毕业后才不至于陷入困境。

职场上的你,觉得有道理吗?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

萍行职场


确认过眼神,你不是对的人;你蓦然转身,前程暗似黄昏。

借用《醉赤壁》一句歌词,感谢方文山、感谢林俊杰,哈哈哈。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无数,招不到人的企业也是太多,为什么出现这种状况呢?人岗不匹配!

五个字说起来简单,解释起来的成本还挺高,如果你感兴趣,那就跟着缪老师接着往下看吧。

先不管企业,咱来聊聊大学生。经过几轮扩招,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多如牛毛,“天之骄子”这四个字,似乎距离大学生越来越远了。目前大学的职业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绝大多数的大学都有职业规划课,常常都是学校老师来授课,本身老师的职业之路相对比较单一,拿本职业规划的教材,讲出来的东西经常与职场脱节,学生们自然也很难获得准确的职业指引。

大学开设的专业,绝大多数都已经开设了很多年,很多授课内容没有紧跟社会的发展,讲述的内容陈旧

,走上社会之后,学生们经常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似乎什么都能干,又似乎什么都干不了,学校教育与职场社会在这个层面上是脱节的,希望未来能有所改善。

比起之前几十年的情况,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更加注重自我的年代,更加追求个性,现在提起“铁饭碗”,得有一票一票的学生嗤之以鼻吧?但如果说起“GAP YEAR”得有一堆一堆孩子眼放绿光吧?现在的学生们对于职业的渴望,也没有那么迫切,更何况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也客观上支撑了学生的延迟选择和频繁更换工作岗位。

再撇开学生,咱聊聊用人单位。用人单位甄选人才有什么根据呢?当然是根据自己的要求,梳理好用人标准,再用标准来卡人嘛。可是问题在于用人单位的标准是相对固话的,而学生们的诉求是多元的,所以以前大家各退一步,领证结婚,现在大家不想将就,只好拜拜分手。

太多用人单位的思路还留存在之前体系驱动的年代,相信体系是框架,人是附着在框架上面的零件,这其实依然没有摆脱工业化的思维嘛,依然把人当做是零件,忽略了灵魂,当然如果把人作为主体,单位会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恰恰是人类本能最讨厌的东西。

所以,你看,用人单位很难先知先觉去改变公司治理架构,学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去改变,学生的个人诉求与企业很难达到高度一致,最后导致的结果一定是人岗不匹配,失业的人多,招不到人的单位也多。

其实也没什么可担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知行业、岗位都会涌现出来,行业壁垒渐渐被打破,人的个体价值越来越凸显,组织的模式会进化,人作为流动资产去产生价值填补企业所需,而不被岗位所固化都有可能实现

一起憧憬未来吧?很美好的吆~


关注缪登峰老师,你的高考已经成功了一半!

本文由“大学活地图”、高考规划师、职业规划师缪登峰老师原创,谢绝一切未经许可的转载,仿冒必究!


缪老师妙笔生花


大学生毕业喊着找工作难,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企业也天天苦恼招不到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毕业生中流传着毕业就是失业的说法。其实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就会知道,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用不了几个月还是能够找到工作的。不同的是,有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人找的工作不喜欢,只是凑合做,心猿意马,骑驴找马,频繁的跳槽。这就造成企总是招不够人的原因。

我国现在的大学主要还是理论学习大于实践。看看现在的大学生考证热就知道了,没有三四个证书更甚者有五六个,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大学毕业了。但是拥有大量证书的同时,也预示着所掌握的技能不够深入。但是企业需要的是专业深入的人才,每一个岗位需要的是对相关知识深入,精准的掌握的人才。这样就造成了岗位有,但很多没有实战经验的刚毕业的学生胜任难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们,在学习期间,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多实习,找到自己的方向,深入的涉足,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已经成熟的理论,经过比较成熟的考证后,才编写成教材。但是现在科技发展迅速,导致很多理论,技术飞速的更新换代,导致学到的知识已经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有的可能已被淘汰。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实践,了解掌握更多的相关领域的信息,保持自己的领先状态。

这些都需要自己主动去学习,去了解的。早做打算,找好方向,利用假期多去实践学习,积累实践经验,做生活的主导者。


决胜网


社会发展加速,员工对企业要求高,企业对员工要求更高。所谓8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从何做起?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现实,但成为现实的诱因是什么?为什么企业又说招不到人?

不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想要的工作。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年薪百万加,如果公司能配一台车或者送我一套房就更好了。我就想问问您还需要点什么?公司要不要再帮你娶个媳妇?虽然这个言论会刺激到很大一部分人的内心。但这确是实情,刚毕业没经验、没人际关系、更是不懂人情世故,非专业人才谁又会花高薪聘请一个没有任何经验与能力的人?

不是企业招不到人,是招不到他们想要的人。有些企业抱怨每年的各种招聘会都参加,可就是找不到我们需要的人才。于是诞生了一个学科,等你学业有成毕业后发现这个行业已经爆冷,大学四年学的东西也只能搬砖。而企业是逐利的,是会根据市场需求做出改变的,人才的需求方向也是结合公司发展方向的。大学生学的东西是固定的,也就说大学生就像一张上好的宣纸,在纸上留下的东西取决于社会和行业,而不是自己身。企业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希望有经验,有能力,有责任心等等一系列高级人才都具备的品质。但薪资待遇却很抠门儿,甚至希望你不要钱。这事儿各位都有体会我就不说了。

总结:800万大学生里有没有出类拔萃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他们也找不到工作?放下面子,扫大街能不能扫?管厕所能不能管?回家当少庄主能不能当?去工地搬砖能不能搬?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的能力有多强,人脉有多广。正视自己后找工作不难。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找一份工作真的不难。只不过这个工作不是你喜欢的罢了。

而作为一个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招聘上来的员工综合能力强悍,甚至没有磨合期,甚至能独立自主的为公司创造效益,而且薪资要求还低。但这现实么?我记得前段时间看到一家公司抱怨招聘保安召不到人,他开出的薪资条件是2500-3000,要求年龄22-35周岁,试问这个年龄段的人只要稍微有点智商的工资都能拿到5K以上。你这个2500+薪资是不是有点太高了?不是所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更不是所有企业召不到人,只是个别现象而已。


龙江生活资讯


我觉得是供需错配。比喻一下:企业想找拼命干活的牛,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的马!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呵!难的让人郁郁寡欢,难的家长愁呀。我有个朋友,她女儿是南京一所一本大学校毕业的,两年了呆在家里没工作,也可能是看不上,现在考研两年。还有一位朋友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学的英语专业,也还在家里呢。还有一位朋友,小孩子从英国留学回来,找不到工作,现在也在家里呢!

近日,网易云课堂联合前程无忧、微博职场共同发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报告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超过21%的大学生找工作比较困难,平均求职过程接近5个月,其中21.8%的人求职时间超过6个月,7%的人一年以上都没有找到工作;虽然超过3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求职比较顺利,但平均求职时间也有2个月。

在求职期间投递简历的数量方面,55%的学生投递简历数量在10—30份之间,23%的学生投递了30—50份简历才找到工作;在面试次数上,47%的应届生求职期间共参加了5—10次面试,24%的学生参加的面试次数在10次以上。

再看看这组数字,估计你心里凉了半节。

自2014年国内大学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700万之后,毕业生人数年年递增,从2015年的749万到2016年的765万再到今年的795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求职中,哪类大学生找工作尤为困难?求职顺利与否与求职人群的哪些因素有关?


“参加了四五场宣讲会了,都投了简历,但现在都还没有收到回复。”前几天在高铁上,我遇见了一位大四学生,说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她有点泄气。她告诉笔者,新学期一开学,她就投入到了求职大军中,但投出的简历就如石沉大海,没有了回音。而来来回回面试的车马费已经过了六千元。有时要从哈尔滨来到徐州来面试。

下面重点谈谈原因:

做为一名喜欢研究经济宏观形势、没事乱琢磨的小人物,我觉得这和中国整体人口红利消失有关系,这几年来中国成年人口在下降,代表着消费主力军的下降,进而带动各行各业的紧缩。更精深的可以参看《人口硝壁》这本书。这是最深层的主因。大家不要小看人口这个问题,经过过去十年的计划生育,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老人的消费支出是紧缩的。此外,还有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关系,一些白领的工作,基本上在欧美国家,这些能让大学生求到职的工种越来越少。

求职过程中,有没有最佳的时间窗口?从秋招季开始的2-3个月为最佳时期。这与大多数用人单位的校招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有着很大的关系,秋招期间,是高校宣讲会和招聘会的高峰期,而春招,相对秋招来说较少,有时只有秋招的三分之一,建议大学生应尽力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多做一些尝试。


采访本上的人生


毫无疑问,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即可用的人才,而不是大学毕业生的那一纸文凭,而大学生向往的又是学有所用,还希望有朝九晚五,衣着光鲜亮丽的体面工作,双方的期望值根本不在一个频道,所以造就了“众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却喊着招不到人”的尴尬现状。



作为企业方,利润越来越微薄,能生存下来已不易,谁又愿意花那么大的成本、花那么长的时间去培养一个短期不能为企业所用的大学生?说句实话,培养一个能用、好用的人才并不是一两年就可以的,特别对于技术类人员,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花费大量金钱,通过无数次实践而来的,而实践就会出错,出错就会产生成本,是需要花费大量的试错成本的,说直白点就是要用钱烧出来的。之所以有经验的人才会吃香,那是因为人家已经在别的地方试过无数次错了,已经用钱烧成合格的人才了,用人方企业不用再烧钱了,一拿过来就可以用了,那当然抢手啊,所以造成了有经验的人很抢手,没经验的大学生却无人问津这种尴尬现状!

作为应届毕业生方,寒窗苦读了十几年,毕业后当然想有出头之日啊,找工作当然要找专业对口的、体面一点的,最好还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啊,可现实就是残忍的,由于缺乏实际可操作的、缺乏贴合企业实况的一线工作经验,应届毕业大学生往往在求职过程中被碰得头破血流,不是公司对你有偏见,也不是社会不认可你的文凭,那是因为双方的期望值完全不在同一水平啊!

企业有企业的难,毕业生有毕业生的苦,要解决这么操蛋的问题,或者只有下两剂猛药,方能解决这个难题。第一,国家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补贴录用应届毕业生的公司,连续补贴两年,以减轻录用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第二,改革大学教育方式,以更贴合企业实际运作的方式进行教育,同时,加大学校与公司之间的互动,增加实践机会,打造出贴近一线企业的有用人才,让企业拿来即可快速使用的人才。

或者,只有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方能破解当下“众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却喊着招不到人”的尴尬现状!


设计制造迷


原因有几方面:


第一,从大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分析


客观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但是,我们的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仍然占据了重大比例和份额。

你看看珠三角地带,佛山、汕头、东莞等地,仍然是以相对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其实他们需要的并不是满大街的大学生,而是能够充当他们劳动力的熟练工人,你来这里就是干活的、打工的,别讲那么条件和待遇,更不用说什么发展前途或者职业规划了。对不起,我们没法提供给你。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高端岗位提供给你,学会计、金融、设计,跑这里去有需求吗?

可是,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寒窗苦读十余年,肯定是想着有良好的发展平台、高大上的办公环境,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啊。

这样一来,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存在天然的矛盾,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可能所有人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第二,从学校教育机制和培养来分析


现在大学的很多培养体制和机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老师都不搞教学了,天天整些乱七八糟的项目和论文,考核基本都是以论文为指标。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
所有高校领导都在说,我们必须重视教学。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论文发表的数量。
学生的数量比学生的质量更重要,因为高校经费的划拨与招生数量有关,与毕业质量无关。

高校本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可现在有多少高校真正全新全意培养人才的,有多少老师又真正关心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的。

最近不是爆出一则新闻嘛:

网友各种爆料,导师就在拼命压榨自己的学生。

还有之前西安交大博士自杀事件:

杨宝德生前所在学校西安交通大学回应称,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

现在高校都没有真正以人才培养为本了。


第三,从学生自身来看


当然,学生自身因素肯定也是逃脱不了干系的。

就像前段时间人民日报和团中央痛批大学生所说的:

上课睡觉发呆、靠前突击、考试抄袭,课后从来不学习,求职前没有任何规划与准备;

什么能力没有,连踏实上进的品质都不具备……

起码的office办公软件都不会……

下面这段话说的特别好:


综上,为什么80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还喊着招不到人?


原因有三:

  1. 产业结构偏低端导致对白领人才需求有限;

  2. 高校教育体制和培养有问题;

  3. 自身能力素质不过硬。


三个原因共同导致的,单纯说其中哪一个都有失偏颇。


我是冯老师,头条签约答主,专注于青年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


冯起升


在感慨800万大学生就业难之前,不妨让我们先回忆下此前的一则《关于中国光棍群体数量》的新闻:截止到2018年,我国的光棍数量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这条来自据某个不靠谱网站的报道,最后被官方辟谣,纯属谣言!

虽然3000万光棍的数据不可信,不过,而今老爷们找不着媳妇这事的困境,似乎和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有些雷同,这其中的供需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听马菠萝给大家扒一扒其中的虚实吧~

(1)别瞧不上蓝翔,论挣钱养家糊口,大学生们真准备好了吗?

蓝翔技校,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机构,不仅为大量相声段子提供了素材,而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就业模式的某种象征。别谈什么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身份,也别说读书人放不下身段的那股酸劲儿,面对“毕业就失业”这个梗,面对毕业就要挣钱养活自己这个现实问题,能否自力更生开始谋生,这才是硬道理。

从家人花钱养你,变成自己挣钱养自己,这个转变确实需要身体力行的做好技能的准备,以及心理的建设。你是否在大三大四就开始了解社会用工需求和就业趋势?是否开始针对性的锻炼对应技能?是否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

蓝翔的小伙伴们,可是在进校的第一天就在专修这些生存技能,而你呢?

(2)一个愿卖,一个不愿买;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

最近,我们应该听到过很多大型知名企业的搬家故事。如福耀玻璃将工厂搬到了海外,华为从深圳搬迁到了广州东莞的一个小乡村,这些企业的无奈之举,都源于用人综合成本的不断高涨。

站在企业用人成本投入的角度来分析,每个老板都希望花钱请来的是立马能干活的帮手。面对既无工作经验,又无社会阅历的毕业生,倘若命好挑到个好苗子,就算是低价买进,未来升值价值可观的投资。可现实是,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距离好苗子的标准相去甚远。

面对用人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不敢冒险的企业,往往会多花点钱招聘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拒绝职场价值还不确定的应届毕业生。你若是企业老总,估计也会这么想吧~

(3)而今已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没工作时,你真的着急吗?

在马菠萝接触的很多70、80后的眼中,而今年轻人的工作态度与状态,时常刺激这些中年人吐槽几句。其实回想起来,一二十年前,80后还是年轻人时,工作上的种种表现也被60后们各种吐槽。

这一代代传承的吐槽,一来是源自时代的代沟,二来是如今的生活条件确实没那么苦了。即使没工作混一段日子,也不至于四处要饭。特别是家庭环境还不赖,父母手头也宽裕的情况下,很多毕业生并没有着急选择四处求职就业,反而继续待在家里,宅着玩游戏度日。

【马菠萝扎心总结】

企业一直嚷嚷着缺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可在这些老板眼里,到底愿意为毕业生支付多少用人成本,这份投资到底是升值的,还是赔钱?核心答案其实都在大学生自己手里。大学生是否能早早的提升自我,修炼职场技能,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与业绩,啪啪击碎老板们的质疑吧,您说是吧?

欢迎大家与职场大咖“马菠萝”一起扒开职场真相,探究职场攻略,同修进阶秘技!任何平台搜索【马菠萝扒职场】都能找到马菠萝哦~期盼您的关注与评论交流,快来加入吧~

马菠萝扒职场


如今的毕业大学生大多都是95后,如果你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理念就很难招到员工,我们常常说到新员工招聘,新员工的主力,已经是95后了。在很多公司90后已经当官了,有的是主管甚至经理。

所以在招聘的时候要了解一下,95后、90后、80后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重点说95后特别重要的特点:我们把它叫做95后的中国“独生子女1.0”和“独生子女2.0”。

什么是“独生子女1.0”?

2005年、2006年阿里有一个特别牛的团队,叫中供铁军,因为他们卖中国供应商的产品,这个团队非常牛,后来做递推的有句话说--无中供,不成军。

这个优秀的团队在招聘的时候特别要招“苦大仇深”的人。

什么是“苦大仇深”?就是小时候饿过肚子,小时候很穷,跟哥哥、姐姐穿一条裤子的人。因为这个岗位特别的辛苦,需要通过工作努力,来改变自己。但是现在招聘的“95后”的年轻人还能招到“苦大仇深”的吗?现在的人苦大没了,仇深的挺多。

1992、1993年以后才有比较好的生活。所以在这之前,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出来,85后、甚至一些90后,小时候的日子并不好过,都是穷过的,而95后没有吃过苦的历史,对未来又很憧憬,信息又特别足。

像我们青岛的快递小哥们努力工作,一个月挣6000-8000不是问题。所以他对未来有信心,没有那种危机感,他们的工作安全感没有那么强烈。

大部分的家庭来自于城市。还可以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套房子总有1套甚至3套房子是他的,一套房子上百万,何必对一个月几千块钱那么计较,他们对未来有财富继承的可能性导致压力不是很大。

这一代人在中国叫做小康1.0.他们的特点在工作上不是特别的紧迫,这是敢借钱消费的一代人。这是我们在公司招聘中以前没有见过的。

独生子女2.0

什么是独生子女2.0呢?就是说父母也是独生子女,从95后开始,你去公司问,你们父母是不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得回答是。

独生子女2.0有什么不一样呢?如果做互联网、IT的,我们都知道,什么东西是2.0,一定是更猛的,这个版本是高级的。所以独生子女2.0,相对于独生子女1.0,一定是把独生子女的特点放大了很多倍。

结合小康1.0和独生子女2.0,我们在人员招聘上最大的挑战就是这批95后,你再用很励志的心灵鸡汤去告诉他,怎么去奋斗改变自己,也不会有人搭理你,因为从小这么多人宠爱,现在突然来了一个人去管他,他根本不适应。

我们几年前就发现有一些95后的孩子是这样的:我们要晋升一些人当主管、当班长,他们会说:我不想当,我当年领导说要让我当主管,我可是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我切身经历过的我想规划提拔一个比较亲信的95后做技术、做主管,但这个95后员工当面把你怒回去,说我为什么要考虑那么远?那么长时间后为什么还要在公司做?我为什么不出去做些别的?再说这些岗位都不操心、不辛苦?当初我很懵懂,现在想想也不为奇,或许他们有他们的人生规划,是我们80后无法理解的。

以前有升职、能加工资,创业公司给股权,给期权。今天你突然发现这一套对95后基本没有什么用,他们根本不吃这一套。

所以和大家分享对95后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是--你把公司变得好用是不够的,你要让公司变得更好玩,他们是在游戏中长大的一群人。人生对于他么你来说是一个更大、更多的升级打怪游戏,你的公司不再只是他的一份工作

如何让公司变得好玩?

对一个95后,他加不加入、留不留在公司,最有吸引力的不是因为多几百块钱的工资,而是你的那顿午饭能不能打动他,你还包他住,很多公司还是提供这个福利的,但是你只是帮他找个民居,让他在三室两厅里挤近期10个人凑合一下,还是给他一个像家一样,有年轻人得社区,很温馨、很好玩的地方.....这个对95后变得越来越重要。

好吃、好玩、好住,这个将会是以后公司的卖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