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房租三千一个月,关你屁事

01

很久前加了一个深圳租房的微信群,今天群里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颇为感触。一位律师在群里发了合租信息,想找室友,两室一厅的房子,主卧三千一个月。

一位群友看到之后表示震惊:“神马?这种房子居然三千一个月?恕我脑残理解不了。”

律师解释说:“我整租的房子,按一半的房租找合租。”

那位朋友不依不饶:“恕我脑残理解不了!你确定你是律师吗?这种性价比低到极致的房子你居然还租!”

律师表示:“我只想找室友,不想抬杠,你能找到便宜的,我没能力,我只图方便。”

那位朋友阴阳怪气地回复他:“贵的房租总有人付得起,穷人都没地方住了。人家有钱人认为时间比金钱更贵,不像我们穷人。”

听完这段对话觉得挺好笑,说实话,真的有很多人的时间就是比金钱宝贵啊。

有人愿意花五千住公司附近,有人愿意通勤三小时租一千的房子。这是个人选择问题,无可厚非。消费观不同不可怕,但一定要找认同,或者直接否定别人就很可怕了。

可怕在哪里呢?

就像这位朋友,嘴上说着“恕我脑残”,实际是骂别人脑残;嘴上说着“我们穷人租不起房”,实际上骂的是“你们有钱人在瞎胡闹,抬高房租。”

两个消费观不同的人要学会互相尊重,而不是寻求认同,因为你不可能凭借三言两语就改变别人几十年形成的消费观。

消费观是在过往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消费方式和人生观,轻易很难改变。

作者格格邬也说过:放弃自己的消费观,意味着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房租三千一个月,关你屁事

02

最近表弟和我吐槽,说同学聚会,几位同学提议去吃18块的自助餐,他在网上看了商家的评论,发现挺多差评的,大部分都是“虽然便宜,但是味道真心一般。”

表弟就直接找理由说不去了。

同学们不想多出钱,他也不想大老远跑去吃不好吃的。双方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表弟被同学讽刺不合群,装逼。表弟也怼了同学,说他们穷酸。

这次不愉快也让表弟和同学的关系闹得很僵。

除了吃喝玩乐上的消费,一个人愿意将钱花在哪里能看出这个人的层次。

我们公司的大白和可乐是同一批入职的实习生,两个小伙子初入职场,工作很上进,很顺利就转正了。

可乐是典型的“月光族”,除去房租吃饭的日常开销,剩下的工资都花在买游戏装备、打赏主播上了,大白虽然也没攒下什么钱,但他更喜欢将工资用来投资自己,他报名了各种线上课程,包括文案写作、沟通演讲、新媒体运营等等。

可乐经常约大白一起组队打游戏,大白都以晚上有课的理由婉拒了,可乐就会酸溜溜地说他:“下班还装给谁看啊?你以为这样老板就给你涨工资啊?还不是和我一样拿着这点钱。”

可乐不懂,大白把金钱和时间用于投资自己,是为了职场道路能越走越宽,时间迟早会给出答案,而他也没必要酸别人,互不干涉就好。

千万别小看消费观,一个人的消费观不仅可以看出ta是如何花钱,更藏着ta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格局。

我房租三千一个月,关你屁事

03

还记得看过一档情感调节类节目,老公小雷吐槽老婆小钟太抠门,说日子没法过。有一次小钟算账时,发现少了五块钱,就问小雷钱花哪儿了,小雷确实想不起来了,只能瞎编一个理由,说是自己买了两根烤肠,就这样被小钟给痛骂了一顿,说他浪费钱。

小雷是个电影迷,过去单身时一有电影上映都要去电影院看,自从两人在一起后,三年只看过两场电影,每次提出想看电影,小钟就说“没必要”,在家躺着趴着睡着都能看,电影票几十块一张,何必浪费钱?

小雷偶尔和同事聚餐都是找朋友借的钱,借一次两次还说得过去,次数多了也不好意思了,朋友都笑话他。提到和同事偶尔需要聚餐,小钟的态度也是“没必要”。

小雷非常苦恼,为什么你总是有那么多没必要啊?

小钟义正辞严:确实是没必要,省钱最重要。

消费观不同的人在一起会很累,生活总是离不开柴米油盐的家庭琐事,这些涉及金钱的小事都可能引发争吵。

你眼里的仪式感在他看来可有可无,他心中的小确幸对你来说微不足道。生活由此引发的矛盾越积越多,感情也在一次次争吵冷战中消耗殆尽。

我房租三千一个月,关你屁事

04

作者斑马提到过她朋友的故事,这个朋友从小家境贫寒,成绩优异,博士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做到了高管,年入百万,谈了三任女友,全都崩了,每次都是因为自己的抠门。

以他的收入吃一顿饭几千块根本微不足道,但他每次都急赤白脸地说:“你知道几千块什么概念吗?我妈大太阳底下刨一年地,遇到大旱就挣几千块,一顿饭就吃没了,我能不心疼吗?”

所以很显然,他的主要问题在于,“母亲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形象已经深入他的骨髓,成了他的人生度量衡。”

他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的消费观。

当他将自己的消费观念强加给女友时,别人自然是不愿意的。

听过一句话:消费观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

其实收入差距很大的情侣或朋友比比皆是,之所以能和谐共处,是一方没有因为自己收入低,就要求对方也陪着自己吃土攒钱;另一方也没有因为自己收入高就占据制高点,有意嘲讽对方没本事。

消费观不同不可怕,但非要互相寻求认同就很可怕了。缺少认同感,又不懂得互相尊重,两个人的关系自然出现各种矛盾和争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