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中國新能源汽車起步並不容易,剛開始無人問津。2003年,中國最大的手機電池廠家比亞迪買下西安秦川汽車77%的股份,成為吉利之後的第二家民營汽車企業,並宣佈憑藉自身的電池技術打造國產電動汽車。此後,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扶持下,行業快速發展。

“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2012年,國務院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要求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動汽車累計產銷量力爭達50萬輛;到2020年生產能力達200萬輛,累計銷量超過500萬輛;一場由中央聯合地方的財政補貼也很快到位,並不斷加碼。

“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多個騙補行為被揭發後,新能源汽車政策也開始退坡

公開信息顯示,2013年前每賣出一臺汽車,車企將享受到3000-60000元不等的補貼,包括國三標準的普通燃油乘用車。

2013年之後,燃油車不再享受補貼,補貼標準也由原來的驅動方式改成根據續航里程而定。

據悉,截至2017年,中央聯合地方共推出1290億元財政補貼,也讓行業內產生了一些騙補行為。

以2013年成立的蘇州吉姆西為例,其在2015年上半年僅產汽車25輛,卻在年底迎來爆發性增長,僅12月即宣稱量產2905輛。

吉姆西的異常舉動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2016年春節前,工信部、財政部等四部委來到廠房實地核查,發現絕大部分車輛銷售記錄有偽造嫌疑。按照當時的政策,如果全部發放到位,吉姆西獲得超億元補貼

2016年12月29日,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聯合推出《關於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級財政補貼不得超過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的50%。除燃料電池汽車外,各類車型2019-2020年中央及地方補貼標準和上限,在現行標準基礎上退坡20%。

2017年3月20日,四部委聯合簽署了《關於開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清算工作的通知》,最新的補貼規定要求非個人用戶必須行駛3萬公里之後才能領取補貼。

“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大浪淘沙,新能源汽車發展勢不可擋

進入2018年,相信很多的車主留意到馬路上的一些新變化,車牌號也好像多了一種顏色,綠色車牌號,而這些車牌號,代表的也可能是內部一些新的變化。據統計2018年1至6月,全國三線城市漲勢迅猛環比增長高達103.1%,這說明,除一二線城市拍牌剛需外,三四線城市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已經啟動,潛力巨大。

“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在幾年前,各家車企推出的新能源汽車大多采用初代的技術方案,不僅有很多缺陷,而且用戶感受都很一般。電池不僅笨重,而且成本很高,一款售價接近20萬元的純電動汽車,駕駛感受幾乎和售價5萬元左右的汽油車相仿。

而當前的新能源技術並不能說十全十美,但是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至少一倍,2018年的主力車型已經從2017年的200km續航、能量密度110Wh/kg,快速提升至300km以上續航、能量密度140Wh/kg。也就是說同樣電量的電池,重量和體積都基本上減少了一半。而成本也降低了70%左右。所以今年出現了很多續航超過400公里的國產品牌純電動汽車,如騰勢500、吉利帝豪EV450,比亞迪的秦EV、e5、宋EV、榮威ERX5等。同時包括iBooster剎車、熱泵、電池熱管理系統等非常有實際作用的技術,紛紛出現在今年新上市的新能源車上。

“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這些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幾近翻倍的同時,售價逐步降低。分析認為,考慮到新能源車價格以每年8%至10%水平下降,按照新能源車年行駛里程在15000km、使用年限6年後,不考慮殘值,但新能源車有積分價值等因素來測算,與同樣車型的燃油車對比,預計到2021年新能源車全生命週期成本將低於燃油車,2025年新能源車購置成本將低於燃油車。

除了這些已經應用的技術之外,各汽車主機廠還展示了很多正在研發的技術。比如北汽新能源嘗試在電芯內設置加熱片,保證電池在低溫狀態下可以有很好的預加熱效果;包括造車新勢力的威馬嘗試用柴油作為電池包內的液冷介質,嘗試用低成本解決電池在極寒地區能量衰減的物理缺陷;以及愛馳汽車嘗試能量密度達240Wh/kg的電池芯,以及200Wh/kg的系統電池密度,實現超過500km的續航里程。

“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如果單純比續航里程更長,比充電速度更短,純電動汽車完全不可能超過汽油車,這兩點都是汽油車的優勢。田忌賽馬你用你的劣等馬去PK人家的優等馬,不死那就沒天理了。而什麼是純電動汽車的優勢?使用成本低,維護成本低,駕駛舒適性更好,能源補充的場景更豐富多樣。但是僅僅有這些是不夠的,由於電的控制是即時的,而且是穩定持續的,所以智能化、自動化才是新能源汽車轉換使用場景,拓寬使用維度,顛覆傳統燃油車的利器。比如自動駕駛,智能輔助駕駛,自動泊車等。

同時根據國家的整體規劃,2018年我國將積極推進充電樁建設,年內計劃建成充電樁60萬個,其中公共充電樁10萬個,私人充電樁50萬個。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以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

“騙補”變“趨勢”?新能源車發展狀況解析

未來新能源車普及勢不可擋,從特斯拉宣佈將在上海投資建廠那一刻起,我們可以看到馬斯克在這一領域的野心。不過新能源汽車裡的巨頭的到來也將帶動相關產業的飛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