獼猴桃有「七天軟,十天爛」之說,究竟是要買軟的好,還是硬的好

這個季節正好是獼猴桃上市的季節,喜歡吃獼猴桃的人可以嚐嚐新鮮的獼猴桃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就是我們在買獼猴時,總喜歡用手捏一捏,如果是太硬的,就不會選,而太軟了,也不會選,多半都會選一些要軟不軟,要硬不硬的買走。究竟這樣的選擇是否正確,想必每個人都有一個標準。

為什麼呢?如果是買回家立即吃,可能買軟一點的比較好些,而如果要買很多,這就需要儲存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軟的就會變爛了,所以買硬一點的也可以。

獼猴桃有“七天軟,十天爛”之說,究竟是要買軟的好,還是硬的好

獼猴桃作為一種營養價值極高口感極好的水果,素有“七天軟,十天爛,半月壞一半”的說法,也就是說貯存非常困難。所以這就導致果農在採收方面需要把握好時間,而這個時間極難掌控,因為成熟度不同,獼猴桃的營養物質變化也很大,影響到食用品質。對於果農來說,什麼時候採收獼猴桃才是最佳時機,主要是根據獼猴桃的生育期來估測,但是也因為估測時間有誤差,多數獼猴桃都是在還未成熟時就採收了。

獼猴桃有“七天軟,十天爛”之說,究竟是要買軟的好,還是硬的好

所以,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獼猴桃,幾乎都特別硬,如果用我們平時購買的習慣去購買,用手捏上一捏,發現還未變軟,則就不會勾起我們的購買慾。但是如果迎合了消費者,則農戶就會存在損失的風險。所以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獼猴桃都是經過特殊處理過的,在獼猴桃的後熟階段就需及時出售,即用乙烯催熟。

還有些獼猴桃,為了吸引購買者,讓獼猴桃變得既大也好看,而這樣的獼猴桃多數都是用“膨大劑”催成的。所以,如果我們看到的獼猴桃從外觀形狀看,果身粗,尖端肥大,成直桶形狀,果色變綠,果皮粗糙,皮孔加深變大,多數情況下都使用過“膨大劑”。

獼猴桃有“七天軟,十天爛”之說,究竟是要買軟的好,還是硬的好

因此,如果要買到好的獼猴桃,除了看個頭大小外,還要看獼猴桃外形,好的獼猴桃果形規則,多為長橢圓形,呈上大下小狀,果臍小而圓,向內收縮。另外就是看顏色,好的獼猴桃果皮呈黃褐色且著色均勻,果毛細而不易脫落。切開後果芯翠綠,吃起來酸甜可口則就是比較優質的獼猴桃了。

但在是買軟的好,還是硬的好這個問題上怎麼辦呢?因為獼猴桃有個後熟期,所以就別總想著買軟的好,因為軟的容易有傷口,如果有傷口的獼猴桃在很短時間內不食用就會腐爛變壞。據專家研究,獼猴桃在什麼時候吃起來風味最佳,即果肉硬度達4.9~7.8牛頓/釐米2的時候,此時的獼猴桃吃起來風味才最佳。因此,在購買獼猴桃時,最好買有一定硬度尚未軟化的比較好一些。

獼猴桃有“七天軟,十天爛”之說,究竟是要買軟的好,還是硬的好

買回家後,如果想盡快吃到後熟的獼猴桃,有幾種方法可以處理,一是將獼猴桃存放在溫度較高一點的地方,因為溫度越高,獼猴桃的果實新陳代謝就越活躍,後熟就越快;二是將獼猴桃裝入塑料袋內,再把切開的梨或蘋果同袋混裝,然後將袋口密封一段時間,即可後熟食用。一般每公斤稱猴桃放一個切開的梨或蘋果,裝入的梨或蘋果越多,催熟效果越好。經過後熟的獼猴桃如已變軟,即可剝皮食用,如果尚未變軟,不能剝皮的可削皮食用。

文|山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