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事务,全部可以交给宰相,而君王的权力,就是更换宰相

仲裁者

任何一个社会要维持和运行,他首先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是“

仲裁机制”。

什么叫仲裁机制。

举个例子,马路口十字街头,谁先行,谁后行。此时红绿灯就是仲裁者。

如何规划地铁,如何规划公路,这也是仲裁机制。

甚至往大一点说,敌人打过来了。是战是和,哪位将军出战。这也是仲裁机制。

仲裁机制可以很小,小到一个红绿灯。

国家的事务,全部可以交给宰相,而君王的权力,就是更换宰相

也可以很大,大到一场战争,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谁说了算?

譬如十字路口出车祸了,我说你超速,你说我违规变道。你我各执一词。那就只能请交警来仲裁。

可是如果我对警察不放心,我怀疑这个警察收受贿赂。和你是亲戚。

这样情况下,我就要上告到交警大队市总局。可见,“总局”是一个更高的仲裁机构。

如果总局还是腐败的,我就要告到省里。省里还是腐败的,就我就上京告御状。这条“仲裁指示链”是极其漫长的。一直指向北京的某一个办公室。

这还仅仅是交通纠纷最简单的情况。更复杂的呢,譬如建一条高铁,一条高速公路,一个工厂,建房如果遇到拆迁民众反抗怎么办?

这些大型的,复杂的项目,该如何拍板。如何决策,构成了整个社会最底层的根基。

决策

一个社会,没有“仲裁机制”是不行的。

最简单的,譬如7世纪的贝都因人,他们完全没有任何法纪。全部的社会关系,就是沙漠中的抢劫和强盗。

国家的事务,全部可以交给宰相,而君王的权力,就是更换宰相

罗马帝国崩溃了以后,英国经历了漫长的无政府秩序。当时的抢劫和杀人到了非常混乱的地步。以至于每一个人上街,都自觉的靠左走。

因为右手可以更方便地挥出武器。

这也就是今天英联邦左向行驶的原因。

我们知道,“秩序”对于一个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再坏的秩序,也比没有秩序好。

所以,问题就回到了“仲裁机制”。一个社会,应该如何决策,如何运作,如何不自相矛盾。

中国人给出的答案,是皇帝。

皇帝是一个人,是金口玉言。皇帝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就是“最终决策者”。

中华文明在整个漫长的政治中,皇帝的政治作用,就是“最终决策者”。

好比你要修一个水坝。是应该修在左边山上,还是右边山上。

这件事其实没什么好争议的。因为争议不出一个结果。各有利弊。即使有差异,也很细微。

修在左边山上,则淹右边村庄。修在右边山上,则淹左边村庄。

你让县官如何决断。

好了,现在县官决定修在左边山上。过了二年,下场大雨,把右边村淹了。

右边村人不干了。去打官司,说你是贪官,是你是昏官。

知府如果偏袒你。则争论还可以升级。请问如何解决。

答案是,皇帝说了算。

皇帝说左边,就是左边有理。这件事就是终审了。再没有回旋的余地。

皇帝并不需要回答正确的答案,更不需要智慧计算精算聪明机智选出最有效率的答案。皇帝只需要一个“答案”。

皇帝只需要一个“是,否”,就够了。答案对不对并不重要。

为什么,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争议仲裁机制”。

匈奴人打过来了,是战还是和?

是战还是和,并不重要。这事能在朝堂庙算上引起争议,本身就说明战和利益相差不大。在51%和49%之间。

如果是60%和40%的利益,庙堂上那些文官都是人精。不用递交陛下分辨的。

但正是因为51%和49%的精微区别,所以二派大臣才争论不休。

这个时候,皇帝的主要作用,是“停止纷争”。

不论有利有弊,总之皇帝说了,就是终审,就是金口玉言。然后大家赶快认真执行吧。

“终止纷争”,是远远比精微计算更重要的事。

最怕的是,“战和”之间犹豫不定。二派人马吵得不可开交。整个组织陷于瘫痪,然后什么事也不做。眼睁睁看着敌人过黄河。

要是再遇上庙堂内战,四分五裂,就死得更惨了。

中国每一次大型王朝崩溃,都分裂成四五个军阀,然后互相攻战不休。

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谁是皇帝,不重要。谁当皇帝都一样。

只要有一道“最终仲裁者”,譬如老皇帝的遗诏,则秩序就会恢复。可惜的是,为了争当这个差异不大的皇帝,几派军阀却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古文明七大奇迹之中,有一个是希腊德尔斐神庙的Oracle,中文翻译为“神谕”。

国家的事务,全部可以交给宰相,而君王的权力,就是更换宰相

Oracle的意思,是每逢有军国大事。族长就去神庙里拜祭,过一阵子神像嘴里会吐一张纸,这就是“神谕”。

很多人会觉得搞笑,国家大事,岂可听信于神。

但事实上,这却是一种挺不错的制度。

因为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最终仲裁者”。

甚至有一个说法,人类的全部政治文明,都可以交给宰相去做。而君王的有且仅有唯一权利,就是“更换宰相”。

一个社会的全部事务,都可以交给宰相去做。而A相和B相,其实能力也相差不大。

真正致命的,是“应该选A相上位,还是B相上位”。为了这件事,可以流无数的血,死无数的人。

为了解决这个“最终争议”。我们需要一个君王。君王的智慧不重要。是聪明人还是白痴也不重要。哪怕君王扔硬币决定也不重要。

君王的作用,是站出来无可争议地说一句:“A相”。然后就执政四年。

从这个角度讲,皇帝和“神谕”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无可争议地作一个“最终裁决”。

延伸阅读:自行搜索“教皇无过论”。

而现代民主制度,其实和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帝制基本无区别。也是“无可争议”地任命一位宰相,并且执政四年。只不过现在“皇帝”的名分,叫做“美国大选”。

一神论

在阿越的《新宋》中,他写了北宋神宗朝一场著名的争论。

当时,一些当世大儒,为了“忠君”的概念,起了巨大的争执。

有一派大臣认为,所谓“忠君”,忠的是祖宗之法,忠的是江山社稷。所以先皇定下来的规矩太祖遗训要遵守。

而另一派大臣认为,“忠君”忠的就是现任皇帝。现皇帝说什么都可以,无法无天,想做什么都可以。

按照现代人的看法,肯定认为第二派人不对。“祖宗之法”相当于宪法,社稷重于君。

皇帝怎么可以不尊重社稷,无视祖宗规矩,无法无天呢?

可是在实际的争论中,几乎所有理论界的大佬,程颢程颐,全都是支持后一派的观点,“皇帝独尊”。

因为皇帝真正的角色,是“最终裁决者”。

如果一件事,譬如匈奴内附,异族封王。皇帝准备做了,而大臣跳出来说:“祖宗没有这个规矩”。

或者“祖宗的脸面不能丢”,“不能对金国称臣”。

请问,这个时候,整个庙堂,应该如何决策。“决策仲裁流程”,应该怎么走。

你如果说有“祖宗之法”,那么祖宗之法应该由谁来解释,由谁来执行。司法权,执法权,在谁的手里?

这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对于“祖宗之法”的解释,到哪一层面,由谁来解释。这是说不清,道不清的问题。

如果允许“祖宗之法”的存在,就会在庙堂上引发混乱,引发争议。从而使得皇帝这个“最终裁决者”不再存在。

所以,从理论上,“君主制”必然是皇帝说了算。任何祖宗都不算的。

我们看演义小说,常常慨叹于皇帝的冷血残暴。皇帝是没有朋友的。

一个皇帝,哪怕他打江山的时候,倚靠一群铁兄弟,义薄云天。一定他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他也是没有手足之情。不杀光,只是杯酒释兵权已经很客气了。

为什么。因为皇帝容不得人情。

一个皇帝,假如你有“手足之情”。你必须考虑结拜兄弟的感情,甚至采纳他的意见。

那么,你就不再是“最终裁决者”。

任何受限制的权利,都不是“最终裁决者”。从而会引发整个社会的“争议仲裁流程”的大混乱。

其结果,要么就是另外一场战争,要么就是暗杀。

任何一个社会,要存在,要运作,要不自相矛盾,那么,他就需要一整套“运作规则”。

中国古代的统治规律,那就是帝制。

此外,西方人还有一套秩序规则。哦,应该是二套。

总体而言,能留给你选择的“社会规则”并不多。数来数去就这么几种。

每一种社会秩序对应一种宗教。

一种社会规则定下了。然后才有相对应的宗教。

譬如儒教就教育人们“忠君,爱国”。

基督教就教育人们“平等,自由”。

某教教导人们“信仰,圣战”。

具体区别,下篇再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