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所有人都要剃头留长辫子,可红楼梦里为什么贾宝玉没有剃阴阳头,扎长辫子?

只见大施


如果按话题所说,贾宝玉为什么没有梳长辫子。那就是误以为红楼梦写的就是清朝的事。而事实上,曹公在开篇第一回就解释了《红楼梦》故事是假的,历史是架空的。

第一回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曹公说的很清楚,这本书他要将真事隐去,用假话去叙说,所以红楼故事是虚幻的。告诫世人,万不可当做真事对待。

曹公怕读者沉迷于故事,想去追本溯源,所以他在下文又补充了一句——

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曹公直言无年代邦国可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的朝代是没有考证的。不能说它就是写的清朝的事,宝玉就要梳大辫子。即使曹公本身就是清朝人,但也不见得写的小说就是清朝的。金庸是现代人还都写的古代小说呢。


再看曹公笔下的宝玉形象:

第三回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戴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色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曹公借黛玉之眼观察宝玉:从上到下,都不是清朝的装束。

百度到:服装:清代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古时称“缺裤”),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发型:清时,剃发留辫,辫垂脑后。


而这里宝玉的发型很特殊,服装也特别。因为朝代是架空的,所以曹公有意避开清朝的东西去写。

为什么朝代无考?其一:如果固定了朝代那写文能大胆发挥想象的空间就少了。

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代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别致新奇,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这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古来小说文章都有朝代可寻,但曹公要写出新颖别致的文章,他便不按一般套路来。所以就成就了《红楼梦》这一奇书。

其二:如果宝玉的服饰发型按清朝写那就要出事了。本书重要的思想就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清朝时大兴文字狱。清朝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国家,统治阶级怕汉族不服满人统治,怕出现反清复明的事件,便从思想上对文人大夫进行控制。通常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人只要在作品露出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有反清的内容,就兴大狱,常常株连。

可幸的是《红楼梦》就因为历史架空所以才能流传至今,为世人传阅。


再看影视剧里,87版红楼,宝玉是束发,但这其实并不符合文本“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了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而受尽指责的新版红楼,少年宝玉的装扮却是最契合文本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新版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老版也不能一味盲目追捧。

什么是经典?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的文本才是经典。

我是神瑛私语,带你一起和我一块读红楼,欢迎关注哦


神瑛私语



曹雪芹小说中贾宝玉所扎的马尾辫子就是10版中于小彤的这个发型,很多观众和读者没有认真仔细读过《红楼梦》原著,只是先入为主以87版为“原版”吐槽于小彤的这个发型是“非洲人”。

其实所有的红楼影视作品,只有10版是完全按照曹雪芹小说,唯一还原了原著中小小少年贾宝玉的这个发型。

至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发型为什么没有剃成阴阳头?

第一,应该是曹翁开篇就说了“无年代可考”。

第二,曹翁小说中关于男子服饰和发型的描写几乎没有,应该是有意回避吧!清初时期满清政府只要求汉人男子必须改装、剃阴阳头、梳独辫子,对汉人女子服饰要求相对是放松的。

可是清政府严令禁止过几次汉人女人缠小脚都失败了,却反而使得缠小脚的风气在汉人女子愈演愈烈。可能是因为汉人内心残留的小小反抗心理做怪吧!

封建社会妇女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禁止缠小脚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造成这种畸形行为残害广大中国妇女一直到民国初年还在延续,可见人们社会行为中的从众心理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建立起一个习惯不容易,要纠正一个习惯性错误就更加不容易了。

第三、曹翁小说中贾宝玉的这个“非洲人”辫子发型描写是在宝玉未成年时期的发型,有可能在清代初期政府对未成年男子的发型要求还不是太严苛吧!

唉……

但愿有一天于小彤的“非洲人”发型,再也不会被先入为主的观众读者们吐槽。


阿丹151014015



贾宝玉之所以没有梳辫子,在于《红楼梦》模糊了年代,没有特指是清朝。

曹雪芹在卷首自云以梦以幻书写就是告诫读者,假作真时真亦假,没有必要去认真考据。空空道人就质疑石头说石头记没有年代可考。而开篇甄士隐也只说地陷东南,并没有说何朝何代。

关于《红楼梦》人物造型,影响最大的当属清代画家孙温的《工笔红楼梦》。这是距离《红楼梦》成书年代最接近的一部《红楼梦》的衍生作品影响巨大。而我们看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人物造型大多脱胎于孙温所作《红笔红楼梦》。

至于局中贾宝玉有没有梳辫子呢?是有的。还是史湘云帮他梳的。

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

这一句说明贾宝玉第一没成年,没戴冠,应该要梳两个髻,像年画一样,但不那么梳,史湘云就给他梳了很多小辫子。


关于这个描写,八七版《红楼梦》是将短发梳成辫子垂下来,而新版《红楼梦》是梳成非洲辫子。其实都不太对。正常应该是四周的短发梳成小辫子,头顶的长发梳成一根大辫子。再拢在一起。结成大辫子。中国古代是没有那种非洲脏辫一样贴着头皮梳成一股股的辫子的。至于八七版的那种垂下来也是不对。不可能那么短。毕竟还要梳在头顶戴冠的。

这其实很好理解。古人盘发,男子头发也不会如女子那么长,所以四周头发略短一些,而头顶头发略长,这样拢到头顶,长发好缠绕短发。最终梳成一个髻,可簪可冠。

总之,《红楼梦》没有刻意指名清朝故事,自然不可能按照清朝的装束。贾宝玉日常不剃头,不梳辫子也是分所应当。

(文章配图出自孙温手绘版《红楼梦》,多发几张大家可以欣赏下)

君笺雅侃红楼,多岐为贵,欢迎关注,欢迎吐槽!


君笺雅侃红楼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虽然《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生活在清朝,但是《红楼梦》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是一部“无朝代年纪可考”的故事,所以,作者对它的背景设定并不一定是清朝,当然也就不能用清朝的装扮来标准它了。

在第一回中,空空道人看了石头上的故事后,就曾经反驳过石头:

原文: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

这一段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作者的设置是没有具体年代的,既然没有具体年代,那么就不能用任何一个具体年代的特征去要求它。

其实作者为了符合自己这个“无朝代年纪可考”,在《红楼梦》的写作过程中,已经有意回避了人物的妆容描写,尤其对里面男性的装容和发型描写,几乎是没有的。只是在主角贾宝玉刚出场的时候,写到了他的发型装扮。

原文: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对于宝玉这个描写,大家应该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宝玉还只是一个未及弱冠的孩子。在古代,男子20岁称为“弱冠”,要行冠礼。以前男女都是留长发的,男子在20岁时要把头发盘起,然后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这就是冠礼。在这之前,都是未成年,发型是不固定的。所以,不仅在清朝不会剃阴阳头,放在任何一个朝代,还没有成人的小男孩都不会要求发型的。


云语红楼


其实道理很简单,曹雪芹是犯官家属,带罪之身,为避免政治打击托言前代,以示区别,逃避文字狱,也是为的是能让夲书留传于世的一种艺术处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是清朝而是明朝呢?这与曹雪芹的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有关。曹家曾养过戏班,他的祖父曹寅长期生活在江南,那是汉人文化浓厚的地方,人们厌恶清朝又不敢明里反对,只好将不满寄托在戏剧之中,而戏剧界也同样为躲避打击,在戏装上统一制式是明朝服装,而发束同样是明朝的了。

其次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抄家时他己十多岁,对家中的富贵情景应是记忆犹新,而且小孩子除了玩就是看戏,且其祖母和母亲又视若掌上明珠百依百顺,他乐的每天沉溺于明戏之中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过曹雪芹的胆子确实大的很,敢影射皇上,借机讽刺皇族,而且把贵族大家写的一塌糊涂,家败人亡,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难怪后半部被没收毁掉了,作品还被改的面目全非,符合了乾隆的口味才放过手。这也是乾隆认为,堵不如导这个原理。

多亏曹雪芹借明朝服饰装束,如果用清朝的装束恐早已被杀掉了,那里还有什么《石头记》《红楼梦》?


狼烟一九三一


贾宝玉有没有留长辫子的问题,其实作者曹雪芹并没有交代,为了避免文字狱,红楼梦开篇就说明故事不设朝代,身前身后事而已。按照曹雪芹的身世,红楼梦应该发生在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之时,正是政治动荡,新老交替,新人笑旧人哭的时代。



首先,提问者所说的贾宝玉没有留长辫子问题,说的应是红楼梦电视剧中人物造型,这说明剧组导演也是遵照红楼梦原著制定的人物造型。作者在写到皇宫、贵妃、选秀等情节时文字极其俭省,作者在极力避免政治上的影射。原文中描述贾元春选为贵妃,宣贾政进宫,贾府上下忐忑不安,不知道是不是元春出了什么事,贾政一听到这天大好事,立马让小厮提前通报贾府,以免贾府惶惶不安,这里单描述贾府诸人心急之态,而不叙述贾政进宫的见闻。在薛宝钗进宫选秀一节,没有交代选秀的要求、程序和薛宝钗的准备情况,单介绍选秀失利得到宫花,薛姨妈给姑娘们送宫花情景。说明作者有意避开任何可以考究到朝代的信息,大辫子就更不能留了。



其次,贾宝玉没有留辫子来明确朝代,是不让大家套用人物到某个朝代的人身上,不限制大家的想象力,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红楼梦。红楼梦这部名著以幻像开篇,以一干美丽聪慧的女子悲惨命运为内容,描述了一个贵族大家庭在男人们荒淫而无为的挥霍下没落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这些情节其实可以通用任何朝代,不必拘泥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这样的红楼梦读来才更有价值意义。



最后,看破不点破,大家心里明白就行了。红楼梦是以一个顽石的身份记录的故事,就是贾宝玉身上的那块通灵宝玉死赖着下世长见识,而记录的它在人间的所见所闻,通篇假语存、真事隐。


行走在加拿大的文青


如果说宝玉在书中的发型的模式,他和六十三回中芳官(耶律雄奴)的发型描述的一样。从额头围带四周围边带边编直编至顶心与总辫子会合束成顶冠。那种编法很美,很别致,一般的男导演是不容易懂编程。如果像非洲头那样的编法,既复杂也不美,也不符合古代人的传统特色。试想,汉人看得惯非洲发型吗?或者是小土番发型?美吗?

谁又是擒了反叛来得呢?或者可以穿越会曹公,问:你究竟写的是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发型呢?我们争不断,理还乱。


快乐人生40206654


红楼梦这部小说,我们看的时候,是按照作者所在的年代解读为清朝,可作者写这部小说的时候,给出的背景是无年代朝代可考,故意没有写背景年代,或许是为了避开政治,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总之作者没有交代具体的朝代,所以就没有按照清代那样,给宝玉留辫子,那样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清朝的事,就容易对号入座,不利于保护作者的安全,容易引发当局统治者的抓捕。


红学爱好者萧梦


1.时代模糊

曹公架构了太虚幻境,从时代上讲是虚构的。而林黛玉与贾宝玉的设定其实是超乎时代之外的存在。文中甄贾宝玉的存在正说明宝玉的存在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时代。而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看到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从此处可见贾宝玉所在的年代设定极具模糊性。

2.文字狱

清朝时大兴文字狱,曹雪芹即便是隐喻这是当朝统治,仍被列为禁书,晚年凄惨,因而清朝这个年代设定是后人根据曹公的身世以及人物背景贴合的猜测,书中并未明说,也不可能明说。

3.公主出嫁

世家小姐替公主出嫁在历朝历代并非奇事,例如极具传颂性的唐朝的文成公主,汉代的昭君出塞,清朝康熙第六女和硕格格。因而探春的和亲在此就变得极具探究意味。隐喻意味不言而喻。

4.八三版红楼梦服饰

从八三版红楼梦来看,并非清代服饰,而是偏汉代服饰,从电视剧对红楼梦的考证来看,清代这个年代也是避开的。

因而宝玉不留清代发型不是搞错或者特意,而且不能。


yhw_细雨微澜


《红楼梦》开篇的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就明确点出了这部小说: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也就是说,就小说本身而言,它并没有具体某一个朝代。只不过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长于清代,加之其家族曾有过的历史与小说中描绘的场景有相似之处,所以很多的红学研究倾向于曹雪芹是以自家为背景而创作出了《红楼梦》。

(1944年版,主演周旋、袁美云、王丹凤)

大多数知道并了解《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来源于电影、戏曲等各种艺术种类。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电影、戏剧都有改编这部古典名著,为给观众展现一个好的视觉效果,各艺术门类都可谓煞费苦心,服饰上会借用清代服饰的一些元素,但这么多的版本中,好像还没有完全用清朝的形象,首先是不美观,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留辫子并非出于自愿,所以清朝虽然历经三百多年,但在民众心理上仍有一道坎。

(1962越剧版,主演王文娟、徐玉兰,也是《红楼梦》经典的版本之一)

所以各种艺术种类对《红楼梦》的诠释,外形上几乎都是综合了历代的精华而设计出的。

(1987电视剧版,主演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等,是观众心目中最经典的版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