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陵一座都没被盗过,清朝的皇陵却被大规模地盗窃?

易水渡


同样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对完整,而清东陵却被大规模地盗掘,为何差别就这么大呢?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中清东陵惨遭盗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报应。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选址好,明十三陵坐落于现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天安门也只有五十公里,距离北京城区比较近,在众人的视线之下,盗墓贼不敢公开地盗掘;反观清东陵距离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当时是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民国初年哪里盗贼横行,给了盗墓贼可乘之机。

二、不得不承认清朝对明十三陵的保护功不可没,李自成的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后,清军入关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头,并且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笼络人心,清朝的皇帝不仅对明朝的皇帝进行了祭拜,还派兵进行了保护。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体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坚固异常,以万历皇帝的定陵为例就地宫就深达27米,考古队为了寻找地宫入口就大费周章,整个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东陵可谓偷工减料,地宫只有十几米,并且墓道简单,几包炸药就解决了问题;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对汉人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统治,满清误国,汉人早就对其恨之入骨,挖掘清东陵完全没有负罪感,而且还是为了报仇雪恨。反观明十三陵,汉人还是比较敬畏的,并且有清东陵这块肥肉,肯定是先干清东陵了。并且正是由于清东陵惨遭盗掘,也使得当时的政府加强对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护。



实际上,明十三陵的定陵虽然逃过了盗墓贼的毒手,但逃不过那个郭姓的盗墓狂人。明朝的万历皇帝的定陵可谓考古界的永远的痛,当考古人员打开万历皇帝的棺椁后,精美的龙袍等丝织品迅速氧化,成为碎片,令人痛心。后来,万历皇帝以及皇后的尸骨更是被焚毁,真是惨不忍睹呀!

总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的结果。而反观清东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九十年前,孙殿英在连挖了两座帝后陵墓后当即震动了天下,受到了许多人的声讨,其中反应最激烈的是满清的遗老遗少们,熊熊的怒火在他们的胸膛炸裂着,使得他们无法平息自己的气愤。


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盗,孙殿英本来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里面的金银珠宝通通都搬得一干二净。

当时他们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过在发现康熙陵墓里面全都是积水和恶臭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继续挖下去,因为当时时间紧迫,于是他们在连挖了两处陵墓后,就撤退了出去。

孙殿英之所以能挖清东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势非常混乱,清东陵距离北京又有一段距离,所以孙殿英才能在蒋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时候监守自盗,挖了清东陵。


清东陵在民国、抗日战争时期没有被盗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会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战乱。

在溥仪退位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了北方,因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给当时的清朝遗老遗少们很多的优待。

他们每段时间都会给溥仪调拨大量的生活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清东陵、清西陵的保护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后的北洋军阀张作霖退出山海关并被炸死在皇姑屯后,国民政府统治起了关内的大片土地,虽然他们和满清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但因为自古所有正统王朝都不会掘人祖坟的原因,所以为了道义,国民政府也保护起了清东陵。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逼北京一带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动清东陵,因为溥仪当时正在他们的满洲国里当着傀儡皇帝,所以他们是根本不可能会动清朝皇陵的。

清东陵的第二次被盗是在日本投降后,当时国内爆发了内战,没有人顾得上清东陵,所以清东陵被一群土匪光顾了,他们找到了曾经被孙殿英挖开的康熙陵墓地宫,进入了积水众多、臭气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对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没有被盗的几个重要原因

清东陵的位置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并不在北京的管辖范围内,所以在战乱的时候很容易被盗,与此同时清西陵也距离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几处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则坐落在北京周围,北京因为重要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无论发生再大的战乱,都必定有一方会入主北京,在他们入主北京的时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们没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绝对没有盗匪敢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动明十三陵,这就是民国时期清东陵被盗、明13陵没被盗的原因。

而在明朝灭亡后的历史中,李自成正忙着在北京城内抢劫官员大户们的财产以及准备出兵解决守在山海关的吴三桂,因此没有对明朝的皇陵动手。

而满清就不同了,他们为了能取信于汉人、减少汉人的抵抗,所以他们没有以侵略者的身份进入山海关,他们是打着帮明朝报仇、平息战乱的名号进入中原的,在他们的口号中,他们的身份是正统的,因此,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统,盗墓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是不会干的。

虽然明朝皇陵与日本人的关系没有清朝皇陵那么密切,但因为日本人当时是打着要打造一个“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是用着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号占领北京的,所以他们也没有动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没有被盗,但是却被挖掘过

不过虽然说明朝的皇陵没有被盗,但是被挖开的却有一个,这个皇陵就是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这个项目的是吴晗和郭沫若。

这次项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过因为当时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术不成熟、会破坏文物的原因反对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极高的吴晗拉入了这次行动中,以此堵住众人的反对声。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并不是万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长陵,但是因为朱棣陵墓太过宏大、太过复杂的原因,当时考古界没有挖这类皇陵的经验,所以在巨大的压力下,郭沫若决定找一个简单一点又与朱棣陵结构差不多的皇陵试试手,所以万历皇帝就悲催了。

在万历皇陵被挖开后,因为当时技术真的非常的落后,所以当时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过后,出现了很多的损坏,而也因为数年后特殊年代的大动荡,万历皇帝和他两位妻子的骸骨被人们当众烧掉了,落得一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如果不是当时国家的大佬意识到技术真的不到位的话,可能到时候被破坏的就不止万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为在挖了万历皇帝陵墓后,郭沫若又继续申请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项目,不过被当时明智的大佬给否决掉了。

所以说明朝皇陵之所以没有被盗,是因为距离北京比较近,容易受到保护,不像清东陵、清西陵那样距离北京有着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至于很多人说的什么满汉之分我觉得是不合理的,因为土匪真的需要钱的话,他们不可能会去管你是满人皇帝还是汉人皇帝,只要有钱、他们有能力发掘,他们都是会毫不犹豫出手的,历史已经说明了一切。


孤客生


民族主义因素

近代中国的发展,在对封建制度批判的同时,民族主义开始抬头,反清排满一度相结合,清代作为末代王朝,在当时社会中的声誉并不好,所以后世军阀在缺钱的时候,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盗掘清代皇帝陵墓。东陵盗宝的主犯孙殿英在后来为自己辩解的时候,也把作案动机归结为“革死人的命”,还声称“不管他人说什么盗墓不盗墓,我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同胞”。清代皇陵在民国被破坏严重,而明代皇陵被破坏的没有那么严重,和民族主义是有关系的。

清东陵局部

清代对明代皇陵的保护

有清一代,对明代皇陵的保护是比较好的。

1.崇祯帝的思陵,就是清代营建的。

2.清代早期曾设置司香内使,就是太监管理祭祀明代皇陵,顺治元年最早每一座陵墓配属四人,后改两人,顺治晚期停设。康熙年间恢复,到乾隆年间中期废止。此外,还为明代皇陵设置了陵户管理陵园的具体维护工作,每一座皇陵配置24名。

3.清代颁行了保护明代皇陵的制度,顺治帝保护明代皇陵的圣旨就雕刻在长陵龙蚨碑上,确定了陵区、陵园、树木都列为保护不许破坏。所以一直到清末,明代陵墓大致完整。

4.对于破坏明代皇陵的行为,清代地方政府一般都予以重判:顺治年间有人盗郑贵妃墓,发现后处于弃市的死刑;侵占陵区土地的开垦行为,也都勒令禁止。

综上,清代对明代皇陵的保护比较尽心,所以大致保证了明代皇陵被害甚微。

明十三陵局部


螺旋真理


明朝的皇陵并非没被盗过,像“思陵”,就是朱由检的墓,就被盗过。但总体来说,明朝的皇陵确实被盗得比较少,这有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内。

清朝开始时,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对于明朝并非侵略,而是替代接管,采取了比较强的保护措施。清朝明令保护前明皇陵,并把明朝皇族后代封邑在明皇陵附近,让他们自己看着,又重兵把守,这些政策都是为笼络汉族人心,但同时也保护了皇陵。

当然,不是说乾隆曾拆过思陵隆恩殿的金丝楠木吗?那不叫“盗”,那叫“明抢”。而且只是地面建筑,地宫部分始终都没动过。

再者,明皇陵和十三陵处于南京、北京郊区,虽说是郊区,但也并不是荒凉到数里之内都没有人烟的样子。而明皇陵修筑得也比较牢固,想盗墓,无法做到特别隐蔽,而声势一大就很容易被发现,盗墓贼由此顾忌,不敢动手。

再拿明十三陵来说,其地宫构造复杂,仅仅是找入口就比较麻烦。当初,文物部门曾想挖开朱棣的长陵的,但找不到地宫入口,只得放弃。盗墓贼想要盗墓,找入口,就得经常出动,增加了被发现的风险。

况且,相比之下,清朝陵墓的深度都只有几米,而明朝皇陵,例如十三陵,其深度超过20米,这样的盗墓难度,也使很多盗墓贼退却。军阀混战时期,盗墓的军阀们一心想要迅速得到财物,而不想再因盗墓举动增加开支,因此,也都选择盗挖比较容易探知和挖掘的陵墓。清朝皇陵都在深山之中,人烟稀少,军阀们只要对山区进行封锁,随便找一个理由,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对皇陵进行挖掘,位置偏远不易被人发现。

另外,实际上,明朝皇陵的施工时间比较长,算是比较完备的,基本上已经设想好了对付盗墓贼的各种手段。而清朝皇陵相较之下,施工比较仓促,其各代后人对于先皇的陵墓,也不如明朝皇族那么用心。不是说清朝皇陵做不到,而是他们的心思没放在这上面。

举个例子。清朝末年庚子事变,有一个叫廷雍的官员,以支持义和团的嫌疑被八国联军斩首,牺牲在保定。廷雍无头的躯干运回北京后,打造了一颗银头,合躯葬于清河镇。廷雍的墓至今没被盗,甚至无法找到。因为,据说当初建廷雍墓时,施工深挖数十米,建好之后又利用人工强行将河水改道,令廷雍墓深埋河底之下。祭扫时,只在保定城隍庙内祭祀。

清朝的皇陵要是都像廷雍墓一样,那就不可能被盗了。可是,旧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只顾着自己了,对于已经死去的先皇,意思意思就算了,实际上做得并不太用心,这才给后来的盗墓贼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纯钧LHGR


明朝的皇帝中,朱元璋的孝陵位于南京,地宫保存完好。其余除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以外,皆葬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宫也是保存完好。

但是其中的明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在1956年时被考古工作者开启,绝大多数珍贵文物被保存完好,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也有少许文物遭受损坏。也正因为此,当时国家便停止了对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之乾陵的考古发掘。

明皇陵地上建筑在多个时期遭到损坏,最著名的便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的所作所为。总体来说,明朝诸陵保存还是完好的。这和清朝入关后的政策有很大关系,古往今来,改朝换代时,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独明皇陵是例外,满清在当时虽被视为异族,但在保护前朝皇陵这一点上,却做得十分地道的,令人敬佩。

清朝皇陵分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其中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5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老佛爷”慈禧太后。而清西陵则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其中,除顺治,雍正,嘉庆,道光4帝陵寝以外,其余诸皇陵及后妃墓皆已被盗,许多珍贵文物下落不明。比如康熙皇帝的尸骨竟然浸泡于泥水之中数十年无人管,也实在骇人。

清朝帝陵多被盗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的将近半个世纪中,中华大地狼烟四起,群魔乱舞,盗墓猖狂。再加上由于清朝是异族统治,因此其帝陵多被盗也就不足为怪了。


同济天下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明十三陵和清朝的东陵,西陵都经历过改朝换代,也都经历过乱世混战,但是至今为止,除了明定陵因为考古发掘打开地宫之外,其余十二陵皆保存完好,甚至远在南京的明孝陵和玉泉山的景泰陵也都安然无恙,而清朝皇陵,东陵无一幸免,而清西陵的崇陵也有被盗记录。

具体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明代皇陵自身的特点导致防盗措施非常出色

明代帝陵的深度都比较深,以目前已经打开的明定陵为例,其地宫处于地下27米的处,如果大家没有概念可以找一栋十层的楼房做一下比较,如此深的地宫开凿难度非常大,想要盗墓难度也很大。

另外明代皇陵宝城非常大,而且墓道并不在宝城的中轴线上,想要找到墓道并发现地宫的入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一般的盗墓者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明代皇陵位于北京这个政治中心

“十三陵”位于北京,自明朝建都以来北京始终是中国的政治中心,相对于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位置比较敏感,盗墓后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

明代皇陵有着先天优势

作为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正统王朝,明代皇陵有着先天性优势,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这恐怕是“十三陵”面临的最大危机。

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军盗掘皇陵的事情屡见不鲜,赤眉,黄巢都有盗墓经历,但是由于李自成在北京一共就呆了42天,期间除了控制局势还要面对山海关的吴三桂以及关外的满清,无暇顾及十三陵。

清军入关后,由于是少数民族政权,面临着少数统治多数的不利局面,为了缓和满汉关系,对于明代皇陵清朝不但没有破坏反而进行了一番修缮,比如草草葬入妃子陵的崇祯皇帝和周皇后,就是由清廷修葺了地面建筑并命名为思陵,所以整个清朝统治时期,明朝皇陵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

相对而言清朝皇陵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清朝灭亡后清东陵被盗掘一空,盗墓的孙殿英因为父亲死于旗人之手,所以为报父仇的理由非常充分,甚至理直气壮的将这种行为比喻为革命,其实这些都是借口,谁都知道皇陵的地下宝藏才是真正的目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明朝不仅仅是一个封建王朝,更是一种象征,是汉民族的象征,所以大规模的盗掘明皇陵风险太大,而普通的盗墓贼想要盗掘防盗非常出色的明皇陵难度太大,基于以上这些原因,经历了数百年明朝皇陵没有被盗成功的记录。


一点点历史


明朝帝陵安好,清朝王陵遭劫,原因是:

一,中原腹地人们有"思旧"情节

满族入主中原,并实施统治三百年。满人驯服汉人的第一"杀威棒"便是"剃发易服",屠杀汉人无计其数,甚至出现屠城现象。这无疑引起关内人的极大愤慨,深恶痛绝。人们留恋明朝,也怀念明朝,渐渐地民间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正月里不剃头,寓意"思旧",思念旧时的大明朝。这种现象在史上历次朝代更替中都是没有的,表明了在人们心目中满清是令人厌恶的,大明才是真正的王道。这期间"反清复明"的民间组织几乎没有间断过,显然"反清复明"成了人们思想的共识,甚至是一些仁人志士终身奋斗之目标。

在这种社会氛围里,挖掘明朝帝陵很显然是不得人心的。盗墓贼也是人,专业的盗墓者更是有其职业操守,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轻易不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就是说,在民间对明帝陵人们形成了有自觉保护的思想意识。

二,满清政府的保护

在清廷骨子里,入主中原总有一种“雀占鸠巢”的感觉,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都不占上位。虽然在统治手段上采取“剃发易服”等暴行,但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不得不顺应中原主体文化,核心价值。满人除了替发,衣着款式带入中原,其它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几乎完全接受了中原传统,换一句话说就是满人只是达到了权利与统治的目的,在意识形态政治文化领域,则臣服于大明,臣服于中原……。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必须对逝去的明朝先祖声誉包括他们的陵寝实施保护,借以达到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之目的。比如,为

崇祯加封谥号和庙号,对明皇陵给予修缮,并采取保护措施……

三,清朝帝陵的遭劫

清朝黄帝陵大致分为三处,具体分为四处。一是抚顺新宾永陵(努尔哈赤祖先),二是沈阳的昭陵,福陵(努尔哈赤,皇太极墓)三是河北境内的清东陵,四是河北境内的清西陵(顺治以后的皇帝都葬于关内)。

关外三陵据说没有被盗掘,原因是:清廷解体前后,东北基本在张作霖控制下,张作霖专程跑到天津朝拜溥仪,对他眼皮底下的清帝陵寝自然给予保护。九一八之后,东北被小日本侵占,为了培植伪满洲国,日本人自然也得保护关外三陵。日本投降后,进入解放战争,紧接着东北解放。关外三陵被保护了下来。

关内东西陵就没那么幸运了,据说只有顺治陵没有被盗掘。没被盗掘的原因有二:一,顺治出家了,墓里面没有骨骼,据说只有一把扇子,一双鞋。二,

顺治帝的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文其中有一句话:陵墓不做豪华装饰,也不藏珍宝。

清帝陵大部分被盗掘大体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军阀混战,盗贼猖獗。一些临时政府对明帝陵或许还有保护意识,但对清帝陵基本持视而不见的态度。二是一些杂牌(草头王)军阀无视政府,丧失文化保护意识,为了筹备军饷,当了现代曹操。于是,孙殿芳就留下了东陵大盗的臭名,据说孙连仲也萌生了"考古"的年头,不过是天公不作美,未能如愿而已。三是清廷在人们心目中是外来异族,特别是清政府晚期丧权辱国,误国误民,民怨较大,民间几乎没有对清帝陵自觉保护的意识……


利剑搁


首先我们要明白最重要的一点,满清之所以能够入主中原,正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如此来团结汉族人士,以及打消对满清政权的敌视。口号都喊出来了,那你不能一入中原就挖明朝历代帝王陵墓吧,后来满清政权趋于稳定之后,为了争取汉族上至士大夫阶层,下至老百姓的好感和拥护,他们对待朱明皇室的陵墓采取的就是保护的态度,如此这也是满清统治期间内十三陵保护完好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明皇陵的建筑很是完善,先是地宫的入口就不好找,再是甬道也是错综复杂,如此不能明目张胆的去挖掘而只能是暗地里去推敲和盗取,就增加了其难度和风险。

而清朝能够被大规模的盗取原因是,帝王陵并没有相应的复杂工程,比较草率和简陋了相对于明皇陵;最重要的是满清受到了不少人的唾弃和鄙夷,清末的屈辱和尊严的丧失,让志士仁人们对清朝更多的愤怒,如此王朝帝王,试问除了那些满清的遗老遗少们,谁还会保留多少尊重呢?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要扩张军力战备,挖掘帝王陵墓就是最好来钱的方法了,东陵大盗孙殿英就是如此而挖了慈禧的墓,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摆在眼前的清陵墓之中有着多少的陪葬品啊,这是多么惹人心动啊,挖掘满清皇陵军阀们都是没有多少压力的,毕竟在当时辛亥革命时期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明皇陵在民国时期能够一直保存而满清皇陵被盗,主要就是政治上的原因,汉族当家做主,驱除异族,恢复我华夏光辉,明太祖就是一个口号,就是一种政治象征。


历史风云天下



先说政治上的原因。现如今的明十三陵,是国家级文物遗产,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怎么盗?

大家都应该知道,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说明孙中山的民国是以明朝为自己政权的血脉的,民国政府当然会大力保护。所以在民国时候,明十三陵是被政府明令保护的。

说到清朝,不得不说的是,满清是中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所有少数民族政权里面,最会收买人心的一个。满清是以为崇祯皇帝复仇的名义入关的,进北京之后,更是把被凌迟处死的袁崇焕平反昭雪,这都说明他们学会了汉人治政的一些法宝。由于自己是外族,能侥幸窃得国柄,当然就会更加注重天下人心。因此,再实行血腥的“绞”(扬州嘉定之屠)之后,适当的实行一些“抚”,既能震慑汉人的反抗,又能收拢汉人归降,此乃绞抚结合是也。康熙皇帝下诏明令保护明皇陵,派军队去专门保护,就是一种“抚”的政策。而且明朝皇陵是地处京城附近,想盗挖也是比较危险的。

清朝的皇陵就不一样了。清朝的灭亡,本身就没有让谁去同情过。晚清的腐败衰落,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灾难,满清的灭亡是众望所归的。明朝在灭亡之后,民间陆陆续续出现了各种反清组织,如洪门、天地会等,骚扰了满清一百多年,这说明了汉人对自己民族政权的维护不是区区一道保护皇陵的诏书就能抹杀的。反观清朝,它灭亡之后有谁喊着要恢复大清的?除了康有为,没别人了。也就只有康有为之流才会干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国父孙中山一生以反清为己任,更是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作为政治口号,在国人的眼里,满清实与蛮夷无异。在这样的民意环境之下,对清朝的皇陵自然就缺少敬畏了。



明皇陵

再说清朝皇陵的地理位置。清朝皇陵分为三部分。即东陵、西陵和盛京三陵。东陵位于河北遵化以西的马兰峪,此地为北京、承德、唐山三地交界处,距离京城150公里。这个位置在清朝时候属于偏远郊区了,到了民国时候,北京城外150公里的地方发生大规模的盗挖,也不会引起太多注意,而且时局动荡,谁还顾得上这些东西。东陵安葬的皇帝为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和同治(惠陵)五位皇帝,另有慈禧慈安(定东陵)和孝庄(孝东陵)等161位皇太后和嫔妃的陵寝。

西陵部分位于河北省易县以西的永宁山下,距离北京120公里。葬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穆陵)和光绪(崇陵)四位皇帝,另有七十六位王爷、皇子、公主和后妃的陵寝。西陵的位置和东陵正好东西相望,形成特定的风水格局。但是多好的风水格局都是挡不住盗墓者的。

还有千里之外沈阳的盛京三陵,分别葬有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皇后(福陵)、皇太极(昭陵)和清朝的祖陵永陵。

这些清朝的皇陵在满清在位的时候自然是受到严密保护,但是满清在一片反对声中被推翻之后,这些陪葬着大量珍宝的皇陵墓葬,就引来了各类盗贼的疯狂盗撅,尤其以民国时期的孙殿英最为昭著。1928年,时任国民党张宗昌部第三十五军军长的孙殿英,带领一个师的兵力,进入河北承德马兰峪附近剿匪,竟见财起意,以军事演习为名用炸药炸开了东陵慈禧太后的陵墓,将墓中宝物洗劫一空。孙殿英对文物古迹的严重破坏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报应,1947年被人民解放军在河南汤阴县抓获,到死都没有从监狱里走出来。

纠其原因,清朝皇陵被严重盗挖有者特定的历史背景,以民国为例,当时的中国政局动荡盗匪横行,国家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又比较落后。加之民众对满清普遍的没有好感,最终导致了清朝皇陵几乎无一幸免被盗挖的后果。当然,现在不管是明陵和清陵,都已经纳入了国家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名单,它们都是中国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理应得到人民的珍惜和保护。



清东陵


独钓寒江


这主要是个人的原因!整体来说,皇陵说本身皇陵就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不是普通人能够挖的了的!想要挖这种皇陵肯定是要有组织的,至少需要临时掌控地方政权才能做到。而且由于风水问题,舆论问题,大部分的政权中心对前朝皇陵都会加以保护的,这也是大部分皇陵基本能够得到保存的主因。包括唐宋等朝代的也是。除非是类如元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人家不信这玩意儿。

至于说朝皇陵被盗窃其实也只有孙殿英一人而已!并没有很大的参考性。孙殿英是明末抗清名将孙承宗的后代,孙家与清朝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就国家角度而言,孙殿英的所作所为不值得提倡;但是就个人角度而言,孙殿英实则干的漂亮。

公元1638年11月,清兵围攻高阳城。孙承宗带着全家人守城,但是这完全没有任何作用。高阳城破,孙承宗全家被擒住。清摄政王多尔衮下令把75岁的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给拖死了,祖孙三代满门抄斩。所以,作为孙家的后人,能够有机会刨了清朝的祖坟只能怪说当年多尔衮对孙家的灭门灭的不够彻底!才有有遗留孙殿英一脉。孙殿英为祖宗报仇雪恨没啥不对!有遭一日,谁能上东亚某国,刨了某天皇的祖坟他也是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