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年味

除夕夜,新春日,是全国人民普天欢庆的节日,亦是炎黄子孙最重要的节日,尽管全国各地因为区域的差异,风俗习惯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其中心主旨却是一致的:除旧迎新,消灾祈福。在华夏儿女的心里,“年味”这个词总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代表了太多的回忆和情感。然而近年来,总是听身边很多人在讨论说,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了,甚至有大言不惭的人叫嚣着取消春节。年味真的淡了吗?

过年的年味

小时候的过年,是和新衣服,玩具,红包,好吃的联系在一起的。那时候,生活条件是比较清苦的,尤其是在农村,过年不管是自家,还是去走亲戚做客,都是可以大快朵颐的,各种糖糕蜜饯也可以吃很多很多。触感上美好的记忆,再加上过年放假期间,和小伙伴们到处疯,也不会受到大人们指责和干涉的自由,处处洋溢着笑脸和温暖。

虽然有着种种美好的回忆,但我心里很清楚,这不是年味,也许只能勉强沾上一些年味的边。到底什么是年味,这个问题让我一度思考了很久。

过年的年味

在今年回家的路途上,在地铁和长途车站里,看到很多风尘仆仆的归乡人。他们用肥料袋装着铺盖,用大编织袋装着各种用品以及礼物,将大包小包都拢在身边,如果细看,你会发现,他们的衣服,沾着油腻和污渍;他们的皮肤,黑黝干裂;他们的眼神,透着疲惫和沧桑。然而,透过这些,你可以很直白的看到,藏在他们心里最深处的那种喜悦,那是出门在外艰辛一年,带着收获的喜悦;是和亲人分别一年,即将重见的期盼;是对家乡,对故土的眷恋。

我生在徽州,很多人印象里的徽州,都是那个山清水秀,人文儒雅的地方。然而事实是,徽州地少,农耕并不发达,很多少年尚未成年便要外出学徒经商以谋生计。徽商并非佳话,而是迫于生计的无奈,有多少人,年少离家,终身未回甚至客死他乡。有多少父母,近年关,会在村口长望,期盼孩子能回来。

过年的年味

被途中这些些归心似箭的人们所影响,淡然的心境也开始悸动起来,从十五岁离家去外地寄读以来,从未向现在这样迫切的希望下一秒就到家门口,看着眼前熙熙攘攘,万头攒动,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人们,年的味道,突然就重了起来。

春节时分,平日里清冷的山村、小县城也热闹起来。外出务工的人都回来了,把空旷的街道挤得满满当当,每个店铺生意都异常火爆;留守的老人们人也突然一下子忙碌起来,里里外外的张罗吃的,喝的,穿的,逢人便夸耀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还是带回的礼物所尽的孝心。

就在我坐在火桶里边烤火边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有朋友问我:“你回家这么多天,和父母都聊着什么呢?”我想了良久,回答道:“随意聊,想到什么说什么,没话说就安安静静各自玩各自的,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只要在一起,在身边,就怎样都好。”平淡温暖,欢喜宁和。

过年的年味

时代的发展,对年味的期盼也自然会有所不同,在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曾经只有过年时才能享受的,已成为生活的日常。但相对的,在这个精神匮乏的年代,对年的期待,那些常年在外,和父母家人分离的人们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过年的年味

年是家,年味就是家的味道,和亲朋好友相聚一堂,笑着闹着,举杯碰盏,庆祝今天的重逢,哪怕杯盘狼藉后,是黯然的分离,但,不还有下一个对过年的期盼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