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列國,以現在看誰是最後的贏家?

圭海四記


楚國是最後的大贏家。

從目前來看,我們現在所說的傳統文化奠基於漢代。漢代是個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漢文化上承商周、下啟唐宋傳至今天。楚文化是漢文化的基礎,甚至有人說,楚就是漢、漢就是楚。楚,先世原居於中原,後南遷至荊楚,所以楚文化本身也是中原和邊地的結合,即繼承了商周也結合了地方特色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比如說漢賦和楚辭,同樣都是想象豐富、辭藻華美的華麗鴻章,瑰麗而奇譎。還有漆器,楚漢之風相承。楚國多漆樹,大量產漆,楚人制做了大量漆器,包括禮器、兵器、生活用品、葬具等。楚國漆器巫風滿滿。漆製品這種工藝被漢代所繼承,大量製做使用,在楚國制漆的基礎上漢代漆器演化出了新高度,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制漆業巔峰時期。還有楚文化中的堅毅不肯屈服也被漢文化所繼承。比如漢代烈女為父報仇十年仍成這種故事,也是楚文化的精神體現。

除了楚國,還有一個笑到最後的春秋諸侯國就是魯國。魯國是西周初年的封國。東夷本來是殷商舊地,周初殷商勢力反撲,周公東征平定東夷。周成王封周公於殷商舊地,就是魯國。因為周公的輔佐之功,成王特許魯國後世世代以天子禮樂祭祀周公。而令魯國笑到最後的不是周公,是大思想家孔子。魯國可以說是死而不滅,魯國雖然滅亡,但是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卻被繼承下來。尤其是在漢代大儒董仲舒的發揚光大之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孔子所創立的儒傢俱有了卓爾不群的地位。西周初年的封國多如牛毛,數千年後有的甚至連名字都不名人知,而魯國卻因為孔子而揚名至今,不可謂不是大贏家了。


沅汰


東周分兩半,春秋與戰國。

春秋主要諸侯國

中國典籍有史可載,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末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2年),而再往上武王克商、盤庚遷殷、商湯滅夏的確切日期為90年代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以文獻記載結合考古發現、天文推論和碳十四測年法推算而得,之於更早的少康中興、后羿代夏、夏啟開家天下之先河的事蹟則無從考證。

國人對於歷史的準確性一向特別嚴謹,如果不是確切可知,那麼不會輕易記錄在史冊中,這也是司馬遷不將西周以上歷史以年表形式體現的原因,不過不管怎樣,這種嚴謹的記史態度給了我們一份完整的、準確的春秋時代紀年史。本著儒學至上的治政理念,流傳至今的春秋史基本上以魯國的史官記載為基礎,記錄了當時主要諸侯國的大事和趣聞。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一、春秋劇本綱要簡史

西周末年,周幽王自導自演了一部傳播廣泛、影響深遠的真人情景劇“烽火戲諸侯”,直接的後果是內鬼引來西邊的犬戎洗劫了周都城,而被戲耍的諸侯們假戲真做不予理睬。幽王死後,內鬼推舉平王即位,平王深刻地感受到諸侯國對他的冷落以及對於西邊遊牧民族的恐懼,便將都城遷到洛陽,史稱平王東遷。東遷過程,凡是出力的都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勵和地盤的擴張,秦國就是在這個時候獲得了周原來都城一帶的封地。

第一齣戲上演的有點狗血,話說平王用人一碗水端不平,激怒了鄭國,鄭國成了吃螃蟹的第一人,敢於向周天子挑釁,又是偷糧又是和周天子互換質子,忍無可忍的周天子糾合一群諸侯氣勢洶洶的向鄭國殺去,結果被鄭國打的體無完膚,自己還被射了一箭,此後,周天子威望更是一落千丈,而鄭國乘勢東征西討,號稱小霸王,春秋時代紛爭爭霸的序幕正式開啟。

接下來偏居南方的楚國在閉門百年修煉之後,武力大漲,頻頻向周天子示威,要求提升爵位,正所謂瘦小的駱駝比馬大,周天子一口回絕。絕望的楚國決定自立門戶,自立為王,並開始向中原進軍。於是乎中原諸侯開始產生凝聚力應對楚國的各種緊逼,春秋五霸的練級開始了。

第一位出場的是齊國的小白,各種成功前的鋪墊、曖昧敘述一通之後,便開始開掛,各種所向披靡。然後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刷存在感,聚會、郊遊、帶小弟打怪獸。齊桓公死後,劇情很老套,無非就是內亂爭位,國立不如以前之類的後宮戲。

第二位出場的是一位Drunb老大爺,藉著楚國騷擾的契機,想仿效齊桓公的做法,東施效顰做起會盟刷級的動作,結果可想而知,被高級別怪獸(楚國啦)秒殺了,屌絲的逆襲史就這樣被扼殺了。

經過這麼一通鬧劇之後,歷史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開始塑造一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富帥,名字叫重耳,他的練級從最基礎的開始,不僅周遊列國還各種受苦磨難,當然也少不了美色和高級別待遇,反正就是傳統的肥皂劇劇情,然後歷練之後就回國順利當上晉國國君,然後勵精圖治一筆帶過,瞬間滿血滿魔成了神級高手,繼續走帶小弟虐楚國的老路子。

然後接下去的劇情大概就是圍繞著晉國和楚國兩個主角展開,各有輸贏,各有戲碼。只是導演是魯國,魯國和晉國都是周天子同宗,多少帶有感情色彩,明顯的貶低楚國抬高晉國,但這些都是次要的,發展到最後,總不能兩個自己玩耍吧。於是晉國在東南方向刷了一個副本吳國,各種人財支援,把吳國武裝成BUG,最後吳國在吸收了伍子胥和孫武之後把楚國滅了。可憐的楚國只好重零開始重新曆練,直到戰國時才恢復實力。而失去了強敵的晉國儘管和秦國間斷性的互相放放炮外,也重新走齊國的路,內亂。老劇情總不能再播放一次,於是魯國將鏡頭全給了東南方向,吳國。吳國滅楚後,繼續向北騷擾齊國,不管怎麼說齊國底子厚不怕外賊,兩家互相來往,波瀾不驚,然後一個沒留意,吳國就被臥薪嚐膽的越國滅了,春秋時代就這麼走向尾聲,最後晉國內亂三分天下分出趙魏韓正是宣告春秋結束戰國來臨。

春秋,就是這麼簡單,幾個大國打來打去,爭做老大,順帶把小弟送去當炮灰。

二、誰是春秋的贏家

春秋諸侯一百七十餘,而真正參與演出的並不多,無非是春秋五霸和春秋十大國,附帶幾個跑龍套的。

春秋五霸依序為:齊、宋、晉、秦、楚,換個說法,為齊、晉、楚、吳、越

春秋十大國為:齊、衛、鄭、魯、秦、楚、晉、宋、吳、越

以上為春秋時代的主角,共十一名:齊、衛、鄭、魯、秦、楚、晉、宋、吳、越、燕(畢竟是戰國七雄,算一個)

跑龍套的大概如下:陳、蔡、莒、徐、曹、杞、邾、薛、劉、郯、滑

左傳

在《左傳》內容中,以上各國的出現頻率看他們的戲份,或許也可以知道這幾個諸侯國在魯國的眼裡重要性如何。

春秋諸侯在左傳中出現的頻次

出鏡率最高者為晉國1822次,第二名為齊國1319次,第三名為楚國1266次,以上號稱為三大主角,基本上春秋時代就是以上三國的歷史。

第四名鄭國1166次,典型的趕了個早,卻沒了下文,很可惜,初始人設高大上,但後來就逐步沒落了,不過他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獨角戲,後來成了傀儡只能參加各種會盟以及晉楚兩國之間的牆頭草。第五名為魯國968次,真實的次數應更低,這裡統計的是魯+我,有些對話也被納進來了,不過也無妨,導演的戲份本來也應該是要有的。第六、七位為宋、衛,兩個爵位為公的主要諸侯國,地位足夠高,戲份也不錯,就是全文讀下來,感覺沒什麼存在感。第八位竟然被跑龍套的陳國拿走了,有點出乎意料吧。

以上,前十名依次為:晉(候爵,姬姓)、齊(候爵,姜姓)、楚(子爵,羋姓)、鄭(伯爵,姬姓)、魯(候爵,姬姓)、宋(公爵,子姓)、衛(共公爵,姬姓)、陳(候爵,媯姓)、吳(子爵,姬姓)、秦(伯爵,贏姓)

論春秋千年之後的贏家,便在此十國之內,以下采用排除法。

1.晉國

簡述:春秋時代綜合實力最強的應該是晉國,地理位置極好,連通中原,北抵戎狄,對南有周國緩衝,西邊黃河天險,東邊有太行之固,向北可向戎狄拓展領土,進可攻退可守,且三晉之地在當時人口最為稠密,與中原無異。只可惜被三家分晉,喪失後勁,晉國後人從此默默無聞,所幸現在的山西還記得他,司馬家的晉朝讓他發了點光和熱。淘汰。

姓氏:晉姓,百家姓居第212位

朝代:晉朝(西晉與東晉),司馬氏,立朝155年;五代前晉,李氏,立國40年;五代後晉,石氏,立國12年。

餘音:山西省簡稱

2.齊國

簡述:齊國為姜太公封底地,後人總算沒給他老人家丟臉,算是繼承了太公的腦袋,盡魚鹽之利,經濟和軍事都是首屈一指。作為春秋第一霸,在整個東周時代都是翹楚,與秦國並列東西二帝,可惜後來走錯路,被秦國忽悠了。滅國後也是相當悽慘,連山東都把他淡忘了,簡直是輸的徹底。

姓氏:齊姓,百家姓123位,齊國改君後傳承

朝代:北朝北齊,高氏,立國27年;南朝齊,蕭氏,立朝23年;五代黃齊,黃巢建,立國10年;北宋偽齊,劉氏,金國傀儡,立國7年;五代齊,徐氏(後改李氏),南唐前身,立國2年。

餘音:齊魯大地

3.楚國

簡述:貫穿整個春秋戰國,最令人感到可惜的必然是楚國,廣袤的土地強大的實力,也是唯一可與秦國相提並論的大國,人才、資源、軍隊要什麼有什麼,但還是敵不過老天安排,因而在楚國滅亡時,留下了那句振奮人心的話語:楚雖三戶滅秦必楚。在後世,楚國似乎一直有個厄運隨身,本來實現諾言的西楚霸王眼看要復活楚國了,卻不想胎死腹中。再後的張楚、桓楚更是短命的一塌糊塗。

姓氏:楚姓,百家姓居第276位

朝代:秦末西楚,項羽建,立國4年;五代楚,馬氏,立國44年;秦末張楚,陳勝建,立國1年。

餘音:無

4.鄭國

鄭國算是一場悲情戲,佔據了中原的核心位置,在平王東遷時也有所出力,在周天子朝廷屬於上卿,地位穩固名聲在外還當了一回中原小霸。或許是過早除了風頭,後勁不足,且中原地區小國林立,實力雄厚,鄭國無法吃掉他們,最後只能算中原地區一個相對較大的國家夾在晉楚之間夾著尾巴做人,後來也早早的滅了國,但也還好,子孫改姓後發展比前三個國家好的太多了。

姓氏:鄭姓,百家姓居第23位

朝代:隋末鄭國,王世充建,立國2年

餘音:河南省會鄭州,戰國七雄韓國都城

5.魯國

簡述:作為周公之後,魯國在禮儀方面建樹頗高,其最大的成就就是成了周天子以禮治天下的典範。當然在春秋變革的時代,這種迂腐的表現也使得魯國喪失了成為東方一霸的機會,逐步沒落為齊國的保護國或者練兵場。然而在歷史上,魯國也因為出國孔子,而在歷史上佔有極大的地位,鄒魯之風被廣為流傳和傳頌,這或許是魯國的最大成就

姓氏:魯姓,百家姓居第119位

朝代:無

餘音:山東省簡稱,文化發達的簡稱

6.宋國

宋國時殷商存續的代表,在諸侯國中地位較高,春秋時期的宋國喜愛出風頭,因此耗費太多內力,逐步被周圍的諸侯分割瓦解。軍事和謀略不足,但是他有兩個獨門秘方,一個是經商能力強,宋所在的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商業最發達幾乎引領了整個春秋時代的經濟發展;另一個文化發達,除了有孔子這樣的後人外,宋國還是墨家、道家和名家三大思想之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孔子、墨子、莊子和惠子四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

姓氏:宋姓,百家姓居22位

朝代:南朝宋,劉氏,立朝59年;北宋南宋,趙氏,立朝319年

餘音:中國主要的朝代

7.衛國

簡述:衛國別的不行,生存力還是可以的。衛國立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也是眾多姬姓諸侯國中最後滅亡的國家。後來成了魏國的附庸,最後成為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可笑的是,也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到了海外建立了衛滿朝鮮。

姓氏:衛姓,百家姓居171位

朝代:漢代朝鮮附庸,衛氏,立國87年

8.陳國

陳國的國君似乎都有點不在狀態,但他的歷史卻值得大書特書,諸位不要轉頁哦,其實他就是本文的主角了。陳國是以虞舜後裔的身份被分封的,爵位不低為侯爵,第一任國君媯滿,後世亦稱胡公滿或陳胡公,為後世陳、胡、田姓始祖。從媯滿受封至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645年,中間經歷過兩次亡國和兩次復國。最大的悲劇和喜劇是陳國滅亡後,陳國公子陳完(陳厲公媯躍之子)為齊國大夫,其後裔於公元前386年代齊國姜姓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

姓氏:陳姓,百家姓居第5位,南方第一姓

朝代:南朝陳,陳氏,立朝32年

餘音:楚國都城

9.吳

簡述:吳國屬於瞬間發光發熱、曇花一現的角色,來得晚去的早,只是以BUG的角色出來把主人公幹掉,然後當了短暫的老大之後又被小弟幹掉的龍套。雖然角色不夠多,但是卻是對那一方土地影響極大,地方不大,對中國的影響確實深遠的。

姓氏:吳姓,百家姓居第10位

朝代:三國吳,孫氏,立國58年;元末東吳,張士誠建;元末西吳,朱元璋建,明朝前身

餘音:吳語,吳越

10.秦

簡述:秦國為春秋戰國最後的贏家,成為中國一統的第一朝,只可惜,短命的王朝在始皇帝死後便被推翻了,有很多成就也很多爭議,不過,秦依然是一個值得挖掘和傳頌的朝代。

姓氏:秦姓,百家姓居第78位

朝代:秦朝,贏氏,立朝14年;東晉前秦,苻姓,立國44年;東晉後秦,姚姓,立國34年;隋末秦,薛姓,立國1年;北朝西秦,乞伏國仁間,立國34年

餘音:陝西代稱

以上,在此十國中,以姓氏論,陳國以國為姓,後世人口最多,排全國第5位,次者吳,第10位;以朝代論,真正為後世建立的朝代為秦朝和南朝陳兩個,其他均為異姓國或朝,論先後為秦、陳、宋、晉;以後世名稱看,能稱為省份簡稱的應優先,城市次之,故為魯、晉、陳、鄭,後兩個為都城和城市;以諸侯國的地位看,秦第一,楚第二,齊第三,晉因被分割暫列第四,又因齊被田氏取代,故齊也相當於陳。綜合評判,陳國應是春秋列國在後世發展中的最後贏家。


洋洋小仙女





如果依照現代的思維來看——

沒有贏家!

表面上看是秦國!

秦國的“霸業路”從秦穆公開始(公元前659年登位),到秦始皇登基(公元前221年),一共經過了438年!

然而秦朝從建立到滅亡才經過區區的14年——顯然不是贏家,“成本太高”,要麼就可以說“用一萬年來爭朝夕”……




有人說劉邦是最後贏家,小夥伴們卻不贊同——

因為劉邦也只是悠悠歷史長河中的一個過客!




縱觀古代歷史大都一直是——

年年征戰,百姓疾苦,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生產力低下,民眾生活品質惡劣……

君王本可以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和改善民生,讓世界和諧相處……

但至少可以少讓民眾經歷戰亂之苦吧——



但事實上大都是奪權爭霸、利慾薰心;爾虞我詐、兔死狗烹;手足相殘、六親不認!與當今某國野蠻的“掠奪文化”有類似之處,如果以安逸慣了的現代人眼光來看——天天老是“打打殺殺”,有今天沒明天的,讓人怎麼也喜歡不起來,真心不如“和平共贏”!所以我和小夥伴們經過討論後都異口同聲地說——

“沒有贏家……”


共賞五千年


贏家,哈哈,看起來好像是嬴氏一族的簡稱,巧合乎?天意乎?抑或玩笑乎?

敢問這世上哪裡會有最後的贏家啊!

戰爭的傷害是雙方面的,從古至今皆是如此。春秋列國,都曾為了生存的本能或稱霸的慾望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一將功成萬骨枯,即便是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紛爭的混亂局面,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那也是付出了何止百萬的性命而換來的。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二世數十年便土崩瓦解,戰亂復起。於嬴政贏耶?輸耶?於秦國贏耶?輸耶?於百姓贏耶?輸耶?……嬴秦若斯,諸侯群雄尚未及此矣。

縱觀人類繁衍生息、不斷髮展的整個歷史過程,唯有我巍巍中華將人類歷史數千年積澱的文化和傳統無斷代地,並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演變傳承至今。若說贏家,當是這久經風霜而屹立不倒的華夏民族。

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此為兵法之最高境界。放眼當今,中華民族復興崛起,運籌帷幄、揮斥方遒,努力以自身強大帶動全球發展,以文武之道揚布世界和平,真正契合了上兵伐謀的最高境界。若說贏家,當是這歷久彌新、重放光彩的中華智慧。

然則,歷史的腳步不會停下,時移世易也,二百年後的情形誰也不知道。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為的是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借鑑古人智慧,指導當前方向,力使人類社會的和平安定久存。

齊家治國平天下,身在何位而謀何政、行何法。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立身中正、誠信友善、恪盡職守,做自己該做的,做自己能做的,安矣。

如此,便是贏家。


無極185755034


春秋列國最後贏家是秦國。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秦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與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


沐雨流楓


從春秋到戰國七雄再到奏一統看似奏成了最後贏家,其實也並非是,從前221年統一到二世209年也不過十幾年就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隨後各諸候國後裔又紛紛復國,再加上動亂後各自稱王佔地盤的更加地混亂,在此混亂局勢下出現了兩個可以扭轉局勢的領軍人物,那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經過三四年的楚漢之爭最後的贏家成了一個在以前從不見經傳無貴族血統的一介平民劉邦手裡,也成就了兩漢幾百年的大一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